浅谈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策略

2018-11-19 10:57刘红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策略

刘红涛

摘 要: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如何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活动兴趣,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在实践中如何注重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最后就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育 策略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如同德育、智育一样,主要涉及人的精神生活。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明确:“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由此可见, “美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2001年7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把艺术领域的目标定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贯彻《纲要》的有关精神,将课改精神和园本美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幼儿教育能否落实的关键。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现总结我在幼教岗位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开展美术活动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活动兴趣

1.选用有趣味的题材做第一步

幼儿能否接受老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急于对幼儿传授美术技能,而是首先考虑到题材是否能激发幼儿的热情。如,教幼儿画一袋小圆糖时,先让幼儿观察糖的形状、颜色,再让幼儿吃糖。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引起幼儿强烈的绘画愿望,绘画时能够做到画完一粒糖更换颜色,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语言的引导可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我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的引导,使幼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特别适用于中、小班幼儿),调动了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如在画小鸡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太阳公公起得早”,让幼儿在作业纸上画圆形;

(2)“五彩光芒照大地”,分别用长短线画出太阳光芒;

(3)“小鸡、小鸡圆身体”,用圆形画出小鸡;

(4)“拍拍翅膀来吃米”,添画翅膀和脚;

(5)添画背景:请幼儿添画小草、云朵。

这样经过语言的引导,幼儿兴趣较高,整个教学过程开展效果较好,幼儿对作品的内容掌握也较快,还可以帮助幼儿合理的布局,丰富地组织画面,使幼儿感到新鲜、不枯燥。

二、注重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法

1.启发幼儿观察发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到作品中去,观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经常带幼儿走出教室,亲近社会,热爱自然,引导幼儿欣赏社会和自然中美的事物,感受事物的美,这些美的因素,不断撞击幼儿心灵,使他们对美有了初步认识,产生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幼儿来说,把一样活生生的物体搬到画纸上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学时运用观察发现的方法,可帮助幼儿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以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窗帘”为例,活动前组织幼儿观察悬挂的片状窗帘,让幼儿抽象出窗帘的基本概念:窗帘片像一条一条的直线,经过多次的观察、抚摸,在幼儿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窗帘的表象。通过幼儿完成的作品效果来看,大多数幼儿直接画出竖线表示窗帘,但有两名幼儿先画一条横线然后接着再画竖线。(注:经了解该幼儿认为窗帘应在滑轮道上运动,这说明了:幼儿感知事物越充分,表现得越生动、越形象。)

2.在美術教学中给幼儿充分的创作自由空间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成功提示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脑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称为语言的脑),右脑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称为图像的脑)……他的大脑功能专门化的理论发展对教育改革影响极大,纠正了人们认为左脑是优势脑、右脑是劣势脑的传统观念。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绘画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所以,绘画是训练右脑功能及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幼儿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缤纷复杂的世界上,不仅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表象表达出来与外界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我注意在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自我创造。如指导幼儿完成《秋天的水果》作品中,有的幼儿画黄色的香蕉,有的幼儿画橙色的桔子,有的幼儿画红苹果,有的画绿苹果,有的幼儿在一棵树上画满了各种不同的水果。刘晓桐小朋友画一个苹果上有一个洞,洞里爬着一条小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涵小朋友画的苹果是五颜六色的,他告诉我:因为太阳公公能发出七色光来,苹果吸收红光就变成红苹果、吸收蓝光就变成蓝苹果。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用他们稚嫩的眼光捕捉生活中一切感兴趣的事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加工,重建生活中所见的形象,异想天开、变化无穷。

绘画内容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夸大和美化。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给幼儿充分的精神自由、想象自由和表现自由,让幼儿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所带来的极大乐趣。无论从作品颜色的搭配、画面的布局都留有创作空间,为幼儿提供了想象依据,使幼儿不是凭空想象,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幼儿作画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地表现,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潜能,想像力得以发展。对于幼儿所创作的作品,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求其意,不求其形”,因为他们确实神气活现,趣味盎然,是创造的结晶。

3.教学内容选择要做到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幼儿记忆力弱,教的内容一多,时间一长,必然会出现早学早忘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选材上我采取由易到难,所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学新的知识都有对上次所学技能的复习巩固与练习,这样所教的绘画技能不但在幼儿头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不断调动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性。

三、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幼儿的作品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因此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用培养绘画专业人才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不要使美术教学偏离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方向。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不要只重视尖子学生,要使每个幼儿都受到艺术教育。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基础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讨论、评价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鼓励幼儿互相讨论、评价作品,并利用学习园地,把幼儿的画全部粘贴起来,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构图。让孩子们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作品。幼儿经过互相观摩、互相审视,他们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很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次,谁的画新鲜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幼儿不仅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也从评价中逐渐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独立地看待问题,学会尊重别人,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讨论评价过程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

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要依据幼儿原有的基础,允许幼儿有自己的发展速度,按照幼儿的发展情况提高或降低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期限,教师应以鼓励、建议的口吻,提出对作品的修改意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信任他们,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绘画更具动力。

幼儿需要美、需要创造,我们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指导下,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我园的美术教研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幼儿策略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