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城镇脱贫解困工作的14条建议

2018-11-20 03:37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研究课题组
领导决策信息 2018年15期
关键词:城镇救助精准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研究课题组

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 制度供给与政策创新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我国一直以农村脱贫为重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与此相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镇贫困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数量大、贫困问题尤为突出的城镇低保群体,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对于各地而言,在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在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同时,高度关注城镇贫困群众,努力探寻一条加大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城乡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

健全管理体制,实施精准识别动态管理

(一)科学界定贫困群众,分类施策。参照农村建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标准出台“城市贫困户”界定标准,将需要脱贫解困的城镇贫困群众界定为三大类别,城镇特困人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对三类人群分类施策,一一签订脱贫帮扶协议书,明确帮扶责任、帮扶措施、脱贫目标、权利义务等,配套制订基本住房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生活用品配置、家庭收入等贫困户精准脱贫清单,做到群众自愿认账、政府科学认定、社会普遍认同。

(二)建立城市贫困动态监控体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城市贫困动态监控体系,做好城市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精准帮扶,确保对象精准、底数精准、标准精准、措施精准、评估问效精准。建设城镇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核对平台、扶贫供需对接平台 、贫困人口个人诚信平台,科学合理设定城镇贫困人口的具体识别条件和程序。

(三)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依托帮扶系统软件,把建档立卡台账做实做细对信息定期核查,对遗漏、返贫、新致贫的及时纳入对不符合条件、脱贫的及时退出。掌握困难人口数量摸清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及诉求,做到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为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工作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提供遵循。

织牢保障网,推进城镇贫困群众全面脱贫解困

(四)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帮扶保障。帮生活,着力改善生活质量;帮就业,提高就业能力、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帮入学,对困难家庭子女,通过生活补助、颁发奖学金、减免学杂费住宿费等方式减少经济负担;帮安居,利用好廉租房、公租房政策,给予困难家庭租房或改造危旧房补助;帮就医,整合医疗补助和救助政策对大病医疗救助政策提标提档,防止因病更贫。

(五)切实保障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对确实无力缴纳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贫困群众由政府代为缴纳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督促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依法补缴社会保险费做好解除劳动关系的困难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确保达到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困难职工按照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六)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持续提高城镇低保标准,稳步提升托底保障水平。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体,依照程序和相关要求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并对低保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实施分类施保政策,增加其补助水平。做好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标准衔接对象衔接、管理衔接,加大兜底保障力度。

(七)强化临时救助制度作用。对城镇贫困群众遭遇困难而其他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经过帮扶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按规定予以临时救助帮扶。在街道(乡镇)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城镇贫困群众情况紧急的困难救助需求,或救助金额较小的申请,全部委托街道(乡镇)审批发放,报县级民政部门备案。大力提升“救急难”工作水平,建立社会救助社区协理员制度,完善街道(乡镇)社会救助统一受理窗口,形成对城镇贫困群众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救助及时的高效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八)提高城镇干部脱贫攻坚能力水平。结合扶贫工作需要,有针对地为干部“充电”,提升干部思想境界、政策水平、专业能力、操作技能,激发干部干事能力,全力保障扶贫干部扶贫工作能力提档升级,让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鼓励干部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不断开阔视野、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推进脱贫攻坚的新方式。

(九)配强扶贫力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将城市精准扶贫工作与网格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各社区组建一支由扶贫党员干部、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街道党员干部、社区负责人和网格员等组成的精准扶贫团队,共同推进扶贫工作,为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拓宽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社区“两委”干部、驻区在职党员网格化管理包联帮扶,通过亲情链、互需链、责任链“三链互助”带动扶贫模式,组织辖区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采取“1+N”滚动帮扶的形式,与网格内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城市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以低保户就业新增率、低保人员脱贫率、低保人员对城市扶贫工作满意度等多项内容为主的考核体系,把扶贫工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和党员干部个人年终考核述职重要内容,全面落实城市扶贫工作责任。结合脱贫攻坚进展和考核情况,改进完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促进真抓实干,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十一)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体系。由民政、教育、残联、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共同配合,通过提高低保标准,加大城市“三无”人员和孤儿生活保障力度,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实施教育资助、失独家庭补助、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社会慈善救助及临时救助,从民生政策层面进行共同配合救助。

(十二)完善落实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积极倡导和利用社会资助、网络众筹等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落实扶贫资金保障,建立管理统一、目标明确、标准严格的救助资金监管。推行“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四位一体贷款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开展“扶贫特惠保”,满足贫困人员多元化脱贫需求。成立城市贫困人口帮扶基金,建立集贫困人口调查、项目审核、资金发放、资金回笼追踪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中心,统一调配扶贫资金。

(十三)建立就业创业脱贫长效机制。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困难职工需要和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困难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建立城市精准扶贫对象库与岗位库,精准配对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困难职工群体自主创业,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落实创业补贴政策。

(十四)建立多元协同扶贫机制。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提升扶贫的效率和效果。建立政府不同部门及其不同层级之间的协同机制,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保障脱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建立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协同机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升扶贫脱贫的长效性。

猜你喜欢
城镇救助精准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浅析救助行为人请求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