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战略思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重要论述

2018-11-20 06:30
新东方 2018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谋划全局

李 军

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战略自信、战略眼光,以无比强大、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战略清醒,运用高超的战略思维来谋划全局问题、长远问题、根本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思维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履职尽责、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战略是指决定方向性的问题,是一种从全局、长远考虑谋划实现根本目标的规划。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个人或组织)对事关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谋划,包括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是科学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竞争博弈最重要的资本是战略得当。历史证明,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竞争博弈,实质上是战略的竞争博弈。古今中外,世界大国的兴衰成败,无不与战略和战略抉择有关。比如,从新航路开辟到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依靠领先的航海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但由于这两个国家没有制定得当的长远发展战略,在掠夺大量财富后,没有致力于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业,而是把这些财富用于对外战争扩张或王室享乐,导致进入17世纪后被荷兰、英国、法国等国超越,逐步走向了衰落。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说:“如果战略错了,那么将军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士兵的勇敢、辉煌的胜利,都将失去它们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能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解放全中国,靠的就是战略得当。毛泽东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持久战”和主动撤离延安赢取全中国等战略思想,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环顾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战略层面的博弈更趋激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同或认可,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党实现长期执政最重要的因素是战略正确。我们党从“打天下”到“坐天下”,从革命到执政,合法性来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来自人民对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拥护和支持。这里的政策和策略,实际上就是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谋划,就会走偏方向,甚至可能走到错误的道路上去。如“文化大革命”的战略失误,就使我们国家遭受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教训十分惨痛。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顺应党心民意,及时调整党和国家的战略,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使我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愿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构想等。实践证明,正是在这些正确战略的引领下,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国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党执政基础更加稳定,执政地位更加牢固。

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领导思维最重要的是战略思维。相对于一般干部而言,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关系更复杂,影响也更深远。因此,领导干部既要会“领”又要会“导”,既要能统揽全局、又要能预见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早在2003年,他就在《之江新语》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可能有的同志会讲,战略思维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高级领导干部重要,因为他们要总揽全局,思考重大战略性问题,而对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讲,只要抓好落实就行了。其实,无论是什么级别的领导干部,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都需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全局和局部是相对的,每一局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全局,任何地区、任何部门都有自己范围内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即便是从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也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战略大局,从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局和长远。

二、战略思维取决于战略眼光

战略思维最重要的是从大局、从长远来谋划,即统筹兼顾、高屋建瓴地观察、认识、处理现实中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宽阔而恢弘的战略眼光。可以说,战略思维的高低取决于有没有看得全、看得远、看得准的战略眼光。

一是看得全。善于从局部把握全局,深刻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多次指出,在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都要有战略思维,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更加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层面谋划党和国家工作”,“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来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他提出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等,体现了一切着眼全局、服从全局、服务全局这一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干事创业不拘泥于一地,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全省发展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去推动。

二是看得远。善于从历史前瞻未来,坚持用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切实增强工作前瞻性、预见性,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治国理政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他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看长远、谋长远的战略思维,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大势,谋划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尤其是要把既有利于长远发展又有利于当前发展的办法和方案作为最佳选择。

三是看得准。制定和实施战略,要看准事物发展变化的大局、规律和趋势,尤其是要看准人心的向背。人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判断一个战略好不好,战略实施效果怎么样,关键要看老百姓的认可程度。邓小平指出,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七届海南省委在看准海南发展大局、规律和趋势以及看准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把“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作为海南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所谓“美”就是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所谓“好”就是发展好、生活好、风气好,所谓“新”就是新观念、新动能、新作为。这样的“美好新”,是海南人民的人心所向、民心所指。因此,“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战略一提出,就得到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三、保持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是决心、信心、恒心的体现。只有具备强大战略定力,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谋大局谋大势谋长远。当前,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同时各种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泥沙俱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的问题,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甚至迷失前进方向、错失发展机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立场一定要坚定不移。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才能避免战略上的任何含糊和动摇。我们分析解决任何问题,政治立场必须特别坚定,始终把牢正确方向,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面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问题,他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他一再强调,要“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面对“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等错误论调以及十九大以后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一如既往等疑问,他在十九大报告中铿锵指出,“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驾驭全局的高超智慧和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嘱托我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海南的全局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做决策、谋发展、上项目时始终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在切实把好生态关上坚定不移,任何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即使可能有再多税收也坚决不上。

决策一定要考量周全。从整体、全局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考量和谋划,对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充分的透视和准确的定位,避免坐井观天和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是运用战略思维进行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只有在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冷静观察、谋定后动,统筹兼顾、通盘谋划,才能尽量避免战略上的失误和错误,也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我们在做决策时,一定要统筹考虑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不断深化、细化、系统化,确保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发展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发展药方。

工作一定要保持连续。战略是管全局、管长远的谋划,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他在2018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须有我,倡导的是一种正确的政绩观,是一种甘愿铺路奠基、追求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树立和涵养这样的思想境界,不能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而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做到积跬步以至千里,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不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事,绝不能让自己的“政绩”变成后任的包袱。

四、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领导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观点,还影响着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战略思维能力,不一定是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最需要从学思和践悟两个方面提高。

加强学习,在学思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学得深、思得透,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断提高谋全局、谋长远的能力。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前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大理论武装、宝贵思想基础,必须学懂弄通做实。要尽可能广泛而深入地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和人类文明成果,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

加强实践,在践悟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属于直接指导实践的高端理性思维能力,不可能在课堂上、书本上直接培训出来,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感悟、来提高。在这方面尤其要重视两点。一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全面真实地了解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意愿的战略规划和方案。二是要勇于开拓创新。战略思维总揽全局、面向未来,往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要大胆创新,敢闯敢试。同时要看到,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如果原来制定的战略规划或方案已经不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们也要敢于大胆调整,努力寻找新思路、探索新举措,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谋划全局
广东:谋划开展美丽圩镇建设项目6327个
领导者的全局观
谋划好论证思路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把握新时代 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再撑一下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