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认知与需求的调查

2018-11-21 09:22刘垚鑫冯颖超刘凯捷王小合
卫生软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医治健康状况慢性病

刘垚鑫,邹 妍,冯颖超,刘凯捷,王小合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是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中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对健康维护、改善需求的日益增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健康老龄化,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1]。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相融性的理论研究,对实际认知与需求情况的研究较少涉及[2]。本研究从社区老年人的认知与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现状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余杭区五个区各随机抽取2个社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60周岁;②社区常住居民(居住年限1年及以上)。排除标准:①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老年人,如精神障碍、痴呆、重症、严重认知障碍等;②依从性差的老年人。

1.2 调查工具

《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认知及需求调查表》内容包括:①个人情况;②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经预调查修改后定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输入和校对。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人口学调查、个人健康状况、认知与需求情况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其中连续性变量采用平均值和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综合分析社区老年人对于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认知及需求情况。

1.4 质量控制

现场调查人员由培训合格的课题组成员组成。问卷交接时,认真核对。采用双人双录入,对错误进行及时核实并修改。问卷录入完毕之后,抽取5%的问卷进行重复录入,查看质量情况。

2 结果

2.1 个人情况

2.1.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480份问卷,有效回收441份(91.8%)。被调查者中以60~69岁为主230人(55.3%),70~79岁167人(37.9%),80岁以上44人(9.9%);男244人(55.3%),女197人(44.7%);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372人(84.6%);与老伴同住234人(53.1%),其次是与子女同住38人(8.5%),独居37人(8.4%);政治面貌以群众为主369人(83.7%);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337人(76.4%)。退休前职业以普通职员为主246人(55.8%),家庭人均年收入以1~3万元居多182人(41.3%),其次是3~5万元129人(29.3%),5万元以上108人(24.5%),1万元以下22人(5%);98.2%的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险,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35人(53.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43人(32.4%)、新农合40人(9.1%)、公费医疗11人(2.5%)、商业保险4人(0.8%)。

2.1.2 健康状况自评情况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结果显示:93人(21.1%)认为自我健康状况非常好,195人(44.2%)认为较好,129人(29.3%)认为一般,仅有24人(5.44%)认为较差或非常差。近两周内疲劳程度轻度及以上人数占77.8%;睡眠质量一般有123人(27.9%),较差及非常差29人(6.6%);47.2%的人近两周内有经常性的颈部、腰部、骨关节疼痛;19%的人出现腹泻、便秘、大便不正常的情况。此外,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56.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患一种慢性病的有136人(55.1%),2种及以上111人(44.9%)。其中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前5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43.4%)、冠心病(14.4%)、糖尿病(11.5 %)、关节炎(10.5%)、高脂血症(4.8%)。

2.2 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认知及需求情况

2.2.1 检测

调查中,社区老年人对中医体质辨识了解的有123人(27.9%),不了解的有318人(72.1%),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并愿意参与该服务的有415人(94.1%)。

2.2.2 评估

在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评估服务认知情况调查中,社区老年人知晓中医健康状况风险评估服务的有101人(22.9%),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该服务的有215人(48.8%);知晓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的有88人(20.0%),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该服务的有282人(63.9%)。

2.2.3 干预

在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服务认知情况调查中,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健康教育活动的知晓情况最高为208人(47.2%)、其次是知晓中医保健服务168人(38.1%)、知晓中医健康教育资料150人(34.0%)、知晓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栏137人(31.1%)、知晓中医技术指导111人(25.2%)、知晓中医健康管理档案99人(22.4%)、知晓中医情志养生89人(20.2%)、知晓中医养生运动50人(11.3%)。在社区老年人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情况中,希望开展中医保健服务的老年人数最高为282人(63.9%),其次是中医养生运动269人(61%)、中医技术指导238人(54.0%)、中医情志养生221人(50.1%)、中医健康教育186人(42.2%)、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栏166人(37.6%)、中医健康管理档案159人(36.1%)、中医健康教育资料129人(29.3%)。

2.3 对中医干预技术的认知与需求情况

对中医适宜干预技术的认知及需求情况中,老年人对于中药治疗的知晓人数最高为388人(88.0%),其次较高的分别为拔罐343人(77.8%)、艾灸289人(65.5%)、刮痧287人(65.1%),最低的是放血疗法58人(13.2%)。需求情况调查显示需求最高的干预技术也是中药治疗有93人(21.1%),而其他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穴位敷贴等干预技术均不超过10%。社区老年人对于上述相关知识通过电视途径而了解的为148人(56.2%),其次为医生告知233人(52.8%)、家人朋友告知187人(42.4%)、社区宣传175人(39.7%)。

2.4 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效果的认知情况

针对不同的偏颇体质及健康状况需选择不同的干预手段,本调查以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慢性病的效果为例。在中医干预手段有效性知晓情况调查中,不知道哪种干预手段对于某一慢性病有效的人数均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相关干预技术手段中,认为中药能有效干预各种常见慢性病的人数比例最高,均占15%左右,而认为其他手段对某一慢性病有干预效果的人数比例均小于5%。详见表1。

2.5 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情况

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显示,需要情况为一般的是267人(60.5%);在假设自费支付的情况下,愿意参与的人数为206人(46.7%);在假设部分纳入医保支付的情况下,愿意参与的人数为411人(93.3%)。详见表2。

表1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慢性病的有效性认知情况 %

表2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需要及需求水平 %

3 讨 论

3.1 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内涵

目前我国众多研究将中医治未病作为一种理念,但中医治未病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一种保障健康的手段,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是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技术手段进行健康检测、健康状况风险评估问卷进行评估及构建健康档案,开展中医健康教育、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运动、情志、膳食等多种中医保健服务进行健康干预形成的一个闭环结构[3]。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就是要以社区老年人为服务对象,针对性的开展中医体质辨识、评估健康风险及对偏颇体质及健康风险进行干预。

3.2 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对于中药、拔罐、艾灸、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水平较高,这与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但对于中医适宜技术在慢性病的干预过程中起到的效果、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状态风险评估及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养生运动、中医情志养生等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具体服务项目的认知偏低。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社区老年人本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充足的医学知识,且社会对于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宣传较少,以及长期以疾病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的冲击。目前我国中医药多用于治病,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功能越来越淡化[4],这一现状也导致了社区老年人仅仅知晓中药、拔罐、艾灸、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及干预效果认知较低。

3.3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潜在需求大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健康问题越发突出[5]。本次调查也显示56.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较多,但在干预方式的选择上,61.4%的慢性病采用的是西医手段进行干预。社区老年人较少选择中医技术手段干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认为中医干预花费时间长、过程繁琐不易操作和不知道中医干预是有效果的3个方面。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对于中药、艾灸、拔罐等干预技术的需求较低。根据“知信行”理论[6],社区老年人对于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服务效果的认知水平较低,也是导致其对于服务的需求较低的一个原因。另外,本次调查显示如果将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部分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社区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水平从自费支付时的从46.7%提高到93.3%,可见社区老年人对于中医治未病及健康管理的潜在需求较高。对中医治未病及健康管理具体服务项目的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项目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于中医技术指导、中医养生运动及中医情志养生等实际操作的需求大于对于中医健康知识宣传栏、健康教育等理论指导的需求。

4 对策及建议

4.1 关口前移,以中青年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为重点,防控老年慢性病

老年慢性病一旦出现将不可逆且一般不可治愈,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医疗费用昂贵的特点,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而慢性病的出现多与中青年时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吸烟、饮酒、体力活动不足、膳食、肥胖等危险因素[7]。因此,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要关口前移,以中青年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对于偏颇体质的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并针对性的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养生运动等中医保健方法进行干预,降低慢性病发病率,防控老年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

4.2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良性发展

要落实政府部门在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中的保障责任,加强对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财政投入保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8]。要加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可考虑将服务列入公共卫生服务包,长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4.3 深化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服务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

健康老龄化是我国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社区老年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9]。合理制定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干预服务项目的医疗保险报销的范围和力度,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中心,构筑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特色经济健康保障模式(KY3H健康保障服务)[10],促进老年人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激发其潜在需求,助力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4.4 加大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服务知晓率

在全社会倡导中医文化。参考浙江小学开设中医课的形式[11],可以开设社区中医治未病课堂,关口前移,深入社区青年、中年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建设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文化环境[12]。同时围绕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充分利用新媒体,可以通过电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报刊等多种渠道,加大对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运动养生、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等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充分了解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知晓率、配合度及利用率。

4.5 创新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供给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推动服务项目的整合,推出家庭签约医生与中医健康管理项目相结合的服务包,根据社区老年人的体质及健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技术、产品及其干预手段[13]。整合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资源[14],利用中医廉价、方便、安全、有效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从而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功能[15],持续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

猜你喜欢
医治健康状况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