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

2018-11-25 14:28
武术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习武少林寺少林

于 璨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少林寺因地处嵩岳少室山而得其名,是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5年为天竺高僧跋陀所建。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经常会有武装起义军四处掠夺,尤其是少林寺这种相对独立并且拥有丰厚资产的皇家寺院,更是他们的首要目标。所以,为了能在战乱年代生存下来,更是为了保卫寺院的安全,以僧稠为首的少林寺僧众有习武之举,这便是少林武术最初的雏形。

1 隋唐时期

中岳嵩山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位居此处的少林寺更是逃不过战争劫难。而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少林武术最初诞生于战争之中,也必然会在战争之中不断发展。对于人民乃至国家来说,战争会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人身性命、家庭财产时刻受到威胁,甚至使社会发展受到阻滞;对于少林武术来说,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在血与火的磨练中才是最好的发展契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少林寺方丈从少林僧众之中选拔出善于搏击械斗、身强体壮之人开始操练武艺,组织起武装力量同前来劫掠的起义军作战,是以在战乱之中护卫寺院的安全。这便是少林武术作为少林寺武装力量出现的最初形态。

隋末唐初,隋将王世充拥兵东都称帝,封王仁则为大将军,并命其在柏谷庄建造城池镇守重兵,用以阻挡向东进军的秦王李世民。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率军征讨洛阳王王世充,唐军连续强攻洛阳城9个月都无法攻破,双方陷入对峙的状态,而此时王世充又得到河北窦建德十万大军的支援,形势急转直下,对于唐军十分不利。此时,因为往事充侄子王仁则侵占少林寺封地,且掠夺少林寺物资引得少林寺僧众十分不满,昙宗、惠锡、志操等十三名少林武僧趁夜色袭击了郑军大营,擒得王仁则,献与李世民,并帮助唐军攻破洛阳城,生擒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为唐军一统全国的霸业立下大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十三棍僧大加奖赏,将昙宗封为“大将军”,并允许少林寺组建僧兵队伍进行训练,因此,少林武术得以名扬天下。从此之后,因为唐太宗给予少林寺的待遇优厚,并给了少林寺极高的地位,所以少林寺的习武风气更加盛行,“昼习经曲,夜演武略,修文不废武备”更是成为少林寺世代相传的修行方式。

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及唐武宗灭佛等因素,少林寺受到严重打击。但是随着达摩所开创的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为兴盛的宗派之后,少林寺也被尊为“禅宗祖庭”,成为了禅宗圣地。

2 宋金元时期

随着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是弘扬禅宗佛法的圣地,世间中的文人墨客皆至少林寺学习禅宗佛法。再加上当时的宋朝政府实施“尚文抑武、以文治兵”的政策,大社会背景下的尚武精神逐渐消失,就连许多武将都弃武从文,并以习武为耻,在这种大环境下,少林僧人对于弘扬佛法的热情远远高于习武练拳,这也使得少林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几乎陷于停滞。

金元两朝(公元1127年-1368年)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创建的王朝,虽然他们也崇尚佛教,但是也忌惮并压制少林寺武装力量的发展。金代东林志隆禅师设立的“少林药局”,标志着少林寺开始向“禅、武、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元朝时期,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成为少林住持,少林寺也由此开启了禅宗学派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同时也为少林武术在明朝时期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林寺伽蓝殿中供奉的紧那罗王在少林僧众心中有特殊的地位,紧那罗王被尊为“武圣”,为少林寺护法之神,这与少林寺崇尚武风的传统有关。据《嵩书》记载“至正初(公元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公元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元朝末期,在元政府“禁武”政策施行,少林寺无法有大规模的习武之举,以至于无法抵抗起义军的进攻,所以才产生了“紧那罗王”退军护寺的传说。这也证明了明朝末期,少林武术的发展受到阻碍,少林僧众习武人数少,且武艺水平有限。

3 明朝时期

经过元朝末期的战争摧残,对于少林寺的破坏非常严重。但是,因明太祖朱元璋对少林寺十分青睐,少林寺才能慢慢的恢复元气并得以蓬勃发展起来。明朝的中后期,在封建制度下所累积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内忧和外患交织存在。同时,社会商业的繁荣发展,商业活动慢慢增多而路途却不安宁。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提高了对于少林武术的需求,也给予了少林武术蓬勃发展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明朝时期少林寺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明政府的支持与奖赏,所以当国家遇到危难需要有人来保家卫国之时,少林僧众也义不容辞挺身而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刘六、刘七起义,少林寺300名僧兵加入明军参与镇压,同为正德年间,为了抵抗蒙古军南下的入侵,明武宗钦命少林寺僧周友镇守陕、山边防。明朝中后期,航海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出海贸易的次数逐渐频繁,但是明政府却实行海禁政策。而此时的日本因日本本土战乱频发,造成了大批流亡武术逃亡出海,而明朝的沿海流民和商人就利用这些日本武士来冲决明政府所实施的海禁政策。在大明王朝统治下的东南沿海区域,这些倭寇进行着强盗性质的破坏性行动,并且凭借着制作精良的武士刀以及诡异莫测的刀法,使当时积弱已久、不堪一击的明朝军队吃尽了苦头。明政府在迫于无奈之下只能寄希望于乡兵,其中最为骁勇善战的一支就是少林武僧。此次战争中,少林武僧手持铁棍,勇猛无双,取得了同倭寇作战的第一场胜利,这一战便使得少林功夫闻名天下,也证明了当时少林寺僧的武功卓绝。明政府不但褒奖了少林寺僧兵的这种保家卫国行为,更是对少林给予了一系列的优待政策。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兵士时,为了提高士兵短兵相接的本领,便从民间武学中16家拳法尤其是少林拳法当中,选取32种姿势进行组合,编成拳谱——《拳经》作为训练内容,同时也聘请了少林寺武僧对其士兵进行训练。习武不只是对于技术层面的修行,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练者的精神层面,其中不乏来少林寺习武的俗家弟子,如,部邦屏、王寅、程宗献等人,也都投身军旅,为朝廷的军队训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明朝是少林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少林武术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的巅峰时期,少林武僧以他们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侠义作风为世人所推崇,也使得民间武者纷纷打出少林旗号。虽然出现了所谓的真假少林之争,但这也足以证明明朝时期少林寺武僧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能说明少林武僧拥有相当高深的武学造诣。

4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少林武术的发展与明朝相比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明朝少林武术是在政府的支持与庇护之下,以保家卫国体现其主要存在价值,那么清朝时期的少林武术则已经完全扎根于民间,在民间开枝散叶、蓬勃发展,从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之中脱离出来。

清朝初期,经历过战火摧残的少林寺开始复苏,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圣祖御书赐匾于少林寺。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世宗御批重新修建少林寺,由河南巡抚、河东总督王士俊主持重修事宜。虽然朝廷同意少林寺重新修建,但是因为少林寺在雍正至嘉庆期间,少林寺聚众习武之事已成公开化,并且与一些受到官府通缉之人来往密切,甚至当地官员都曾奉旨到少林寺缉拿要犯。所以,清政府以及地方官员都对少林僧人多有防范。由于清政府对于少林寺的管制,使得少林寺武僧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少林武术的发展转移至民间,在全国各地暗中进行传播,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的天地会(洪门)便是利用了这一点,把少林寺作为其内部习武圣地,将其习练的洪拳认作传自少林。暂且不说天地会是否真的和少林寺有关,但其所打的少林旗号使得少林寺及少林武术在人民的心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武艺改旗易帜,纷纷自称源于少林,这也就形成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奇异景象。

猜你喜欢
习武少林寺少林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 of PAC in Ultrafiltration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习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