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与平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供给侧探析

2018-11-26 05:05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供需错位武术

王 稳

(1.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2.庆南大学研究生院,庆尚南道昌源 马山市 51767)

学校是育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与使命。学校武术教育亦是如此,其肩负着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学校武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武术文化的兴衰。[1]遗憾的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至今天却“不容乐观”甚至“名存实亡”,武术教育并未扎根于学校教育之中。[2]本研究为了解决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实地调研了吉林、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大中小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到学校武术教育在各大中小学校开展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实,对于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党和国家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也明确了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一直将武术项目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武术进校园更是作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进行推进。[3]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武术教学改革、推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本文依据供给侧改革,从供需错位视角探讨影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学校武术教育供需错位现象,探讨供需错位原因,以期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CNKI数据库中,首先以“学校武术”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根据被引频次,将与之相关的20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近10年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梳理清晰关于学校武术教育前人总结的经验。其次,又以“供给侧”“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查询资料10篇,为本文从供给侧研究视角看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1.2 实地调查法 利用本人在清华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和外出调研的机会,深入吉林市的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吉化第一小学、吉化第二小学、吉化第九小学、王中王国际武道教育学院,辽宁的沈阳体育学院,北京的清华附小、吴静钰跆拳道俱乐部,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实地了解学校武术的现状,并与习练者深入交流,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走访国内武术学科专家和学者,并深入访谈了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智慧教授,为本研究提供智力和资料支持。

2 错位:学校武术教育“供需现状”的探析

为探索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处境,本研究分别于2018年5月在清华大学维学馆深度访谈了乔凤杰教授,在2018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深度访谈了王智慧教授。乔凤杰教授认为:教育需要武术,特别是学校教育,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学校武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一样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王智慧教授认为:教学内容竞技化与教学对象需求大众化之间的矛盾突出。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和学生对武术的真实需求脱节,无效供给大量产生,出现了结构失衡、供不合求等诸多现实问题,同时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的增速滞后于学生需求升级的速度,无法充分满足学生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武术需求,这些问题抑制了学生有效的武术教育需求,同时有效需求的低迷又加剧了有效供给的不足,从而呈现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形态,即学校武术教育的“供需错位”。

2.1 产品内容方面供需错位的现象与原因

2.1.1 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学校武术教育产品内容供需错位的主要表征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武术课的需求是更简单、更快乐、更轻松。然而现有的武术教学供给内容以套路为主,首先武术套路动作相对复杂,而且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以致与现代学生喜欢竞争、对抗、激烈、时尚、活力的体育项目的需求不符,造成供给内容结构单一、供给质量不高,严重阻碍学校武术的发展;[4]同时武术在服饰、音乐等外在包装方面缺乏时尚感和时代性;[2]武术教材内容单一,很多学校还是以24式太极拳、初级套路(主要在普通高校开展,如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武术操(主要在小学中开展,如吉林市吉化第一小学、吉化第二小学、吉化第九小学、清华附小等)为教材内容,虽说武术段位制教材较以往内容更为丰富,而且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武术段位制进校园,但从推广效果来看,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喜欢与想学的内容在武术段位制教材中并未充分体现,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需求产生矛盾,造成教师不认可、学生不满意、需求难满足。[5]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现有武术教育产品内容供给并未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位。

2.1.2 内容陈旧、与时未进:学校武术教育产品内容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1962年由教育部重新修订实施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从小学三年级起学习武术基本功、武术操、初级拳;中学阶段为初级长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有关武术攻防格斗的内容在大纲中不见踪影,教学大纲的硬性规定将学校武术进行了彻底的“套路化”改造。[6]在随后的40余年间,套路化的教学成为主流,教材内容也一直是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如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公体课程仍在开展“老三样”教学,包括体育院校的普修、专修专业这些套路仍是必修内容,如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尽管2001年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武术教学改革经历了突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7]“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8]“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9]等指导思想的一系列变化,教材内容也有了很大丰富,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仍是主流,时至今日学校武术课程改革依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1)国家武术推广的重心在于“武术入奥”“唯套路化”的主体思路没有发生太大改变;2)学校教育的整个大环境,由于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下滑,“温柔体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成事实,以至于武术课以“套路”的形式开展并未有多大改变;3)这3种指导思想的变革未能彻底解决学生“实际应用”“实际需求”“实际情况”的矛盾,改革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通过青少年来传承武术,即强压式对学生群体供给武术文化遗产,但青少年的习武需求并非武术传承[10]。因此,诸多关于学校武术改革思想观点出现了本末倒置、顾此失彼的现象。

2.2 方法手段方面供需错位的现象与原因

2.2.1 仪式感差、缺乏技击:学校武术教育方法手段供需错位的主要表征 从实地调查到的相关学校了解到,其学校武术教育产品供给的方法手段主要依靠课堂讲解,多侧重于基础动作的简单重复训练,理论讲授少,同时缺少核心的武术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传授,没有将抽象的传统文化有效具象,教师大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依靠模仿示范、重复训练等单一化教学手段,而很少采用仪式具象、时尚动感、武舞结合、竞技对抗等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获得全面深刻的武术认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度,以致供给方法手段的枯燥乏味,与生活脱节,从而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也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应付考试。通过访谈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于海教授、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范铜刚博士,他们认为武术课程被主学科挤占,应试教育对其影响很大,学校的武术课已经被“边缘化”,学校武术教育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师对武术教学方法手段的研讨、研究也就很少进行,致使武术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恶化,“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状况不断加剧。

2.2.2 教材陈旧、套路过繁:学校武术教育方法手段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不论何种教育,都遵循传递知识、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塑造价值的基本准则。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兴趣尤为重要,通过接受知识,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其独立思考,培养其辨别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教育供给手段的多样化、先进化来引导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高校都开设武术课,如吉林化工学院开设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青年长拳、初级刀术、初级剑术、散打等,中国人民大学开设24式太极拳、太极剑、散打等,这些院校大都有专业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但教师只能按大纲计划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特长没有充分发挥,年复一年地教着这几套教师都认为枯燥乏味的武术套路,限制了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创新,滋生了教师们的惰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手段的变化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同时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把复杂的套路简单化,把专业的武术知识口语化、平常化,把武术技击内容生活化、实际化。武术技术体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用多元素、多渠道、信息化等手段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让学生真正对武术感兴趣、想参与、主动学,这样学校武术才能红火开展,真正实现在学校受欢迎、成时尚、得发展。

2.3 实施主体方面供需错位的现象与原因

2.3.1 主体单一、自主权差:学校武术教育实施主体供需错位的主要表征 学校武术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主体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育者在武术教育中作为主动者,是主体,处于实施教育的地位;从学的方面来看,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自己学的态度、方法等,也是主体。当前,政府承担着学校武术教育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学校武术教育总体还是由教育部门宏观统筹、指定文件,由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推进,相关体育教师具体执行。在调研中吉林市、北京市等地区的小学都在推进“旭日东升武术操”,这正是教育部门指定文件,各类学校具体执行的案例。由此可见,学校武术教育自上而下的供给主体力量过于单一,实施武术教育的主体自主权较差,未能加强对多重主体供给力量的引导统筹,学校武术教育主体供给力量的合力尚未形成。

2.3.2 思维僵化、供给单一:学校武术教育实施主体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由于学校教育的公益性,其供给主体一直是依靠政府或学校,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供给主体的直接实施者,其自身绝大多数并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受过专业武术训练者较少,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其发挥的作用也就相当有限。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吉林市吉化第一小学、吉化第二小学、吉林市吉化第九中学没有专业武术教师;高校专业武术教师也并不多,吉林化工学院有1人、北华大学有2人、吉林医药学院有1人、清华大学有4人、中国人民大学有3人,这些高校在校生规模都在万人以上,武术教师所占比重可想而知。体育院校专业武术教师、专业运动员、武术培训机构、武术健身俱乐部、社区武术工作者的力量没能纳入到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力量之中,从而造成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主体过于单一,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主体错位从其根本的原因来分析,其实就是传统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的结果,长期以来以学校自身资源为基础来开展武术教学的模式一直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供给模式理念根深蒂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以学校为主体的供给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就必须寻求“多维供给”的突破。

2.4 教学平台方面供需错位的现象与原因

2.4.1 资源匮乏、平台窄化:学校武术教育教学平台供需错位的主要表征 在教学平台的供给方面,通过调研得知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东北省市学校在开展第二、三、四课堂情况相对较差,教学平台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第一课堂。但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资源优势,开展较好,如:清华附小设有学校武术队,训练场地设置在清华大学武术馆,教师也是聘请的清华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武术教师,每周能保证4学时的专门训练,而且还会利用清华大学的一些重要活动进行武术表演,利用武术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经过实地考察和走访,现有的武术教育供给平台还仅限于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相对很少,第三课堂的实践课程与第四课堂的网络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第一课堂上获得基本武术技能,除此之外并没有丰富多彩的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课堂的活动可供学生们选择。相应的武术教育资源开发较少,实践锻炼机会又相当匮乏,以致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平台窄化,学生像关在笼中的小鸟一样,被局限在学校这一片小小的空间内,个性难以施展,也就造成了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平台的错位产生。

2.4.2 平台虚设、难以联动:学校武术教育教学平台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平台主要基于课堂教学,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开展得并不好,能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不足30%,甚至40%的学生达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时的活动时间。[11]经调查,2018年3月吉林市地区中小学放学时间由原来的15:30推迟到16:00,中学的时间由原来的17:00推迟到18:30,放学时间的推迟本来是件好事,可以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但现实却是各科教师以上课或写作业来占用这些时间,以致学校武术活动的第二、三、四课堂更难落实。教育者和家长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左右下,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造成教育价值观念出现严重的偏差,致使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平台形同虚设。[12]然而,武术作为一项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其在传播文化、健体防卫、修心育人的系统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仅靠学校供给的平台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协调政策、制度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即家、校、社联动的供给平台模式。

2.5 教育环境方面供需错位的现象与原因

2.5.1 重文轻武、效率至上:学校武术教育环境供需错位的主要表征 学校武术教育的成效与学生武术意识培养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也有武术自身的内部环境影响。社会外部环境中,由于市场经济奉行的实用主义、效率至上等思想,“重文轻武”的实用主义、武术修炼效率至上的“短、频、快”,整个社会都很现实而又浮躁,人们对习武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研究过程中还调查走访了一些武术俱乐部,如吉林的王中王国际武道教育学院、沈阳世纪武道教育连锁、北京吴静钰跆拳道俱乐部等,通过了解,学习跆拳道的人数要多于武术,当问及家长为什么选择跆拳道而不选择武术时,大部分家长觉得跆拳道看起来很时尚,电影电视经常看到酷酷帅帅的表演,而且跆拳道课堂比较吸引孩子,孩子挺喜欢。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武术不实用,他们的目的除了锻炼身体,同时还要学点防身技能,最好是能够短期见效,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武术馆训练环境没有跆拳道馆好,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家长很少关注。诚然,在这种需求多样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武术自身的内部环境,甚至学校武术在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改革、技术体系等核心内容方面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诚然武术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革,也在寻求这种环境适应,但这种改革并未触及核心。在举全国之力进行武术申奥的过程中,重竞技武术、轻学校武术的局面一直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以致在这种供需环境中,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开设武术课的必要性产生偏差,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可有可无,致使校园武术文化一步步走向衰落,学生的尚武精神难以寻觅,也就很难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形成正面的尚武精神,武术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降至冰点,学校武术教育内外部环境都不理想,错位严重。

2.5.2 社会变迁、结构失衡:学校武术教育环境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 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发展变化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环境的变化。从宏观角度讲,其供给环境包括一切与学校武术教育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13]从政治层面,国家一直倡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家职能部门对武术的重视更多地体现在竞技武术,并以武术入奥为最终目标,但参与竞技武术运动的毕竟是少数人,这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过度重视竞技武术的供给环境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一直不甚理想,政府不重视、学校领导不支持、专业武术师资缺乏、武术教材陈旧单一、教学模式竞技化、教材内容套路化等问题都制约了武术在学校的推广。[14]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出现供需结构失衡、供需错位以及在整个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这些现象在武术教育领域也同样出现,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增速远滞后于学生需求升级的速度,以致学校武术教育结构失衡、供不合求等诸多现实问题此起彼伏,学生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学习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因此,供给环境调配错位是造成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3 平衡:学校武术教育“供需错位”的消解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15]帕森斯认为“当社会系统出现失调之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调适,进而恢复社会的平衡”[16]。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供给侧改革的实质主要是为解决“有没有”的市场需求向“好不好”的注重供给质量的转变,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在现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目前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同的“新常态”,表现在:“学生需要的武术,现有的教育体系提供不上来,武术有的教育产品看似很多(博大精深、套路众多),但学生却不喜欢”的错位现象。在与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的深度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由此可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名存实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产品的“供需错位”,一方面是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是学生购买力日益旺盛(购买外国武技),导致武术教育产品“滞销”,也就导致了学校武术教育产品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大量的学生依靠购买国外武术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失去了众多有消费需求的学生。学校武术教育“供需错位”的消解,也就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以此来提高学校武术教育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灵活性,最终达到供给的“平衡”。

3.1 改革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内容 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丰富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内容,提高供给内容的质量,建立以“满足需求”为原则的供给内容,在访谈中,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谈到,武术在学校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太复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智慧谈到,在他的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中做过相关的调查,认为:随着社会变迁,域外武技伴随着流行的文化元素成为我国青少年眼中“时尚”的象征,“时尚”的体育项目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生活方式。[16]现在青少年学生的习武需求趋向于:更简单、更快乐、更轻松、更有趣,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因此,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武术教育产品进行改造,改变现有学校武术内容的“套式武术、表演武术”,使其技术简单化、形态多样化、运动形式前卫化、产品形象时尚化,提炼学校武术教育的精品内容,与武术“以击为主、兼顾演练、体现中华武术精神内涵”的本真相融合[17],从“供给内容端”就要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需求,进而逐渐改善学校武术教育质量。

3.2 创新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手段 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王智慧教授的深入访谈中,王智慧[18]教授认为社会变迁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拜师如投胎”“师徒如父子”的关系趋于淡化,武术门派的规矩、礼节逐渐淡化或趋于消失,加之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武术的可替代产品逐渐增多,传统的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手段已经很难吸引学生。因此,创新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手段势在必行,供给手段也要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形成新颖独特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手段。1)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礼仪精髓,将传统文化中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等优秀礼仪文化内容具象化,通过一系列庄严的仪式,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育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武德教育,滋养学生武德;2)注重学校武术教育的体验式教育,可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校武术教学,注重学生在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时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的改变;3)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已广泛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手段也应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互联网与学校武术教育的融合,由“计划教学”转向“市场服务”,加快建设武术教育的网络课程、摄影、微视频、动漫、图片展等声图并茂的形式,把武术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到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理解。

3.3 扩大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主体 改革开放以后商业化浪潮席卷神州,在人们记忆中武术是“落后、传统”的代名词,武术陷入失传困境,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号称博大精深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也就沦落为“名存实亡”的凄凉境界,而这种凄凉境界其实就是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学校武术供给主体的“教学内容竞技化与教学对象需求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自上而下地进行,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中更多强调发挥供给者的主体性作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主体,建立由政府供给为主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主体机制,引导高校专职武术教师、各级各类体育教师、武术专业运动员、武术俱乐部教练、国家认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项目)等武术工作者参与到学校武术教育的系统中来,在政策调配、资金保障、课时安排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予以支持,充分调动各类武术从业者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主体,以此改变以竞技为主导、套路为主线、教法单一的学校武术供给模式。

3.4 完善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平台 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王智慧的深度访谈中,他认为武术教学具有活态特征,学校武术教育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建立和提供灵活多样的供给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扩展武术课的时间、空间维度,给武术课堂教学带来不同的需求刺激,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触武术的别具魅力及其具有的特殊性。因此,完善学校武术的教育供给平台体系是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关键所在。扩展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平台,关键在真正落实武术课的“配足配齐”与“开足开齐”:1)要把武术课上得丰富多彩,从室外到室内,从口传身授到网络教学,从课堂练习到舞台表演,扩展空间维度,在课程供给平台中建立以“满足需求”为原则的科学有效、生动活泼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们喜欢上武术课;2)要建立课外活动评价制度与成绩记录,课余时间要充分被利用,在减量不减质的基础上,用好这些“多”出来的时间,扩展时间维度;3)大课间活动要讲究形式多样,有效开展各类武术户外演练、舞台表演,让学生体验到习武的炫酷感、时尚感、成就感,使其表演、展示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竞争意识得到有效锻炼,满足学生自我的被社会认可欲望;4)要加强管理,注重实效,培训“两支”队伍,即体育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扩展供给平台通道。

3.5 优化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环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预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今中国社会由“乡土”转向“城市”,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比重逐渐降低,武术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武术文化的依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环境在社会大变迁过程中造成结构失衡,从某种程度上讲,受社会制度、法规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1)学校武术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借鉴跆拳道、空手道等域外武技项目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构建具有国际化的武术教育远景目标;2)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变革自己,从现代学生学习压力大、时间少,但又追求时尚、喜欢惊险刺激的需求和对自我承认和获得他人认可的内心渴望入手,满足学生成就“武侠梦”,实现防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在满足学生群体个人需求的同时,通过挖掘武德教育的优秀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伦理道德的全面培养和塑造。因此,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必须通过着力改革内部供给环境,重视破解在供给内容、手段、主体等方面的短板,重新释放新活力,让学生、教师、领导、决策机构真正认识到武术的重要性,不断对武术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对已知武术领域重新发现,以此进一步在外部环境中优化供给机制,改善结构层面、制度层面、财政层面的供给约束,最终实现以体制创新、机制改革来激发学校武术教育内在动力,以供给环境的改善来释放学校武术教育新空间,实现更高水平供需环境的均衡,以此为学校武术教育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4 结 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及迫切需求。运动的相关内容承载了不同思想文化内涵,也客观承载了某个地域或民族的特色文化。因此,中国武术也必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思维方式。但在社会变迁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传统文化的危机,学校武术教育在其产品内容、方法手段、实施主体、教学平台、教育环境等5个方面也存在着严重危机和供需错位。其原因在于供给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供给手段难以适应学生个性需求、供给主体单一不能满足多样需求、供给平台形同虚设难以联动发展、供给环境调配错位造成结构失衡。面对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窘境,供给侧改革可消解学校武术教育的供需错位,通过进行改革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手段、扩大供给主体、完善供给平台、优化供给环境来实现供需平衡。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亟待进行。本研究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学校武术教育供需错位问题进行了初探,然而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品种(产品)、规格、层次、质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拓展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研究视角,丰富学校武术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供需错位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2020年4月28日28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8年1月29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7年12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