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

2018-11-26 09:49高芳芳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高芳芳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划分成各34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以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参考组患者,以询证护理模式护理研究组患者;对比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效果。结果:接受询证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参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4%, P<0.05。结论: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疗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1-163-01

引言

心肌梗死是一种心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病症,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一旦发病,病程进展极快,并且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相关数据表明,四分之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1]。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近年来在护理该类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了循证护理,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现就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划分成各34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参考组中男女性患者数量分别有18例和16例,年龄范围在46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65.2±5.2)岁。研究组中男女性患者数量分别有19例和15例,年龄范围在45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65.6±5.5)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统计学方法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无显著差异,P>0.05。可作为临床对比分析的对象。

1.2 方法

以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参考组患者。主要包括,引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并向患者说明用药注意事项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同时,为患者做常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在治疗中应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另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密切关注;另外根据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实施针对性护理。

以询证护理模式护理研究组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询证护理小组组建: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组成询证护理小组。患者入院以后,即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与诊断结果、既往病史和治疗史、性格与生活习惯等做全面评估。

(2)询证问题提出:在医院、科室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患者的病情等评估资料,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总结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3)寻求询证支持:通过网络搜索、文献资料查询,医院护理记录回顾等方法,针对询证问题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并从患者的用药、生活、饮食、心理、运动等各方面,给出明确的护理方案。

(4)护理方案的执行:①在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职业特征等资料的前提下,给与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一方面,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知识,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和积极的治疗信心,缓解患者对于病情的过度担忧;另一方面,通过与患者的深入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发现有不良心理及时为其排解,是患者尽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②对患者的飲食展开全面干预,为患者科学的饮食结构,在保证患者治疗和恢复所需营养的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的口味;而且要培养患者正确的饮食习惯,尽量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③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密切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到2周内,均处于心律失常高发期,护理人员要增加巡视频率,一旦发生患者出现气促、头晕等异常,立刻联系医师。④为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降低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比如保持室内温湿度的适宜状态,温度在24到26度之间,湿度保持在50%到60%之间;同时控制探视人员,保证患者休息,并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2]如下:患者的心率、血压水平无异常,心律失常现象消失,视之为显效;患者的心率、血压有明显好转,心律失常现象消失,视之为有效;患者的心率、血压不稳定,心律失常现象依然出现,视之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接受询证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接受常规护理的参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4%,研究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内容。

3 讨论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强调其针对性和系统性,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并结合护理人员的自身经验,再充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使护理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更强,从而让护理效果得到大幅改善[3-4]。本次研究中,接受询证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参考组患者。

综上所述,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疗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文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239-240.

[2] 王 洋.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3):370-371.

[3] 林雪英,陈卓芳,梁菊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5):123-124.

[4] 吴美玲,许秋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9):150-150.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