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路径探析

2018-11-28 05:04帅相志卞常红
大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大学

帅相志 卞常红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提高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1],联系本地和本校实际就深度转型发展、加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面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更适宜的路径仍值得深入和系统的探索。

一、进一步厘清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项建设目标,是一个舶来品。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它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指向的一种高校类型,转型高校的校名并非都一律称为某应用技术大学。纵览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应用型高校,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瑞士及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模式等等。虽称谓不同,但这类学校具有共同特征:培养的是同一类型的人才——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即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的产物,是地方高等教育自我完善、内涵建设的必经之路。它立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创新和成果积累,融入地方社会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根本、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大学。

应用技术大学应具有的特点:

(一)高等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同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只是办学类型不同,它主要承担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二)职业性。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的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范畴。虽然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面向相同,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岗位群,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拥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承担技术成果转化职责,不同于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人。一言以蔽之,应用技术大学承担的就是专科以后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应用性。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其学科结构更多地体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专业建设,联手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地方性。转型之前的普通本科高校大都位于中小城市,其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仍属于地方性教育范畴,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己任,面向地方、立足区域。

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支撑条件与障碍分析

在分析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支撑条件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所需的配套条件,指出目前在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中所存在的障碍因素。

(一)支撑条件

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复合型、多样性人才需求,及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将其中一部分职业院校升级为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并行,同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形成教育与经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的良性互动。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提升和稳步前进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建立和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有力支撑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了国民受教育层次,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结构的稳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学费比研究型大学低,就业率比研究型大学高,这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应用技术大学得到欧洲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高校实际的科学定位。纵览境外欧美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实践,可以把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任务界定为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密切关注学习者职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支撑,接受行业企业和社会评价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需要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予以配套。[2]

1.办学定位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学科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贴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3]应用型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产物,以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校企合作等途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为地方经济把好脉,掌握好人才需求动向,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及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据地方社会实情、文化特色和市场需要开办特色专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具备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是立足地方,面向实践、面向职业、面向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高、专业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支撑。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与实践者,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应用能力,对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3.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突出实践教学与软硬件平台,校企合作治校育人。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之所以应时应势,其中一项很重要因素就是重视建设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偏向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成立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以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障碍因素分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众多的矛盾当中占到主要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抓主要矛盾。地方高校在转型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必须要厘清和化解。

1.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其办学初期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由于惯性思维,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实施传统本科教育。这些高校虽有强烈的转型愿望,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其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发生偏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错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亟待引导和支持。还有部分高校制定本校发展规划的时候,过度关心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这些名词,办学定位摇摆不定。由此,地方高校发展陷入两难的发展境地:一方面,未能实现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职能;另一方面,财力、物力、实力等方面与老牌本科大学差距加大,也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型人才。最终,导致发展前景迷茫,困难重重。

2.学科专业设置趋同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科专业群来体现,课程又是学科专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置什么样的学科专业群最终都是通过课程建设来体现。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很多地方高校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不断新增一些专业。但是,很多高校新增专业没有凸显出行业、地方或是自身特色,多是跟着市场需求走,新增专业往往多是盯住所谓的热门专业或是好就业领域,比如计算机、工商管理等,大多缺乏整体规划与科学的严谨论证和深入的市场调研,短期逐利行为较明显。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教学设计契合职业需要,坚定应用型定位,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真正做到“眼手并进,学以致用”。目前,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现行课程还是基本沿袭合并升格以前专科层次的设置标准,通识课程仍采用“统一的”规划教材,通识课程生搬硬凑,知识罗列痕迹严重,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应用,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不到提升。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课程设计。但是,课程开发绝非朝夕之功。转型高校在设计应用型课程体系时,应预见技术创新发展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从岗位和职业需求出发,及时调整课程框架设计,举全校之力办好一批与区域主导产业高度匹配的应用型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已经形成一定办学基础、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把经过社会检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整合成专业群,促进学科的交叉,实现专业群和地区产业链紧密对接,突出本地区和本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3.师资队伍适应性不强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又恰是制约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一大因素。这些高校在教师选聘上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985或211院校毕业、出国留学经历、发表论文质量以及核心论文数量,成为很多高校在选聘教师时的重要考察点。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坚持上述选聘标准,也许招到了“高层次的学术老师”,但是很多中青年教师缺少行业或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验,开展实验教学的能力弱,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培养要求,这种师资队伍难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4.产教融合难深入

实现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需要以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为前提与保障。深化产学合作、吸引区域内大中型企业参与学校办学,被视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地方高校和企业处于一种不对等的资源依赖关系中,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较薄弱,科研成果中基础研究所占比重比应用研究略高,致使无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提供科研支持。[4]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意识,专业结构布局不契合行业需求,尤其是部分师范专科学院升级的地方本科高校缺乏行业背景,缺乏深入合作的条件与能力,从而导致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比较松散。

总之,地方高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应实现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变。办学目标的转变关键在于转变办学理念,摒弃“理论教学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以岗位需求为风向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则是实现地方高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关键。

三、加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如何加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目前仍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政府政策层面已经给出顶层设计。那么,作为地方高校应如何操作?需要根据省情和校情合理定位,凝练特色,继续探索更加实际有效的路径和模式,明确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催生物,服务地方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地方高校要瞄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立足服务地方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应用技术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每所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模式应各有千秋。各地方高校要立足于所服务区域和企业的现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发挥自身的长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属于自己“独一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独特的应用型和应用技术人才。切忌照抄、照搬同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方式,而又消化不良,造成应用技术大学 “千校一面”的局面。

(二)专业建设突出地方性、应用型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须具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专业课程支撑,专业设置上有针对性地突出地方特色,有利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5]在考虑设置新专业时,应与区域内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实地走访区域内行业企业,了解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并邀请在专业建设方面做得较好的专家参加专业设置论证会,听取多方意见,综合考虑设置新的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最基本保障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成败。现阶段,地方高校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校企合作共建交流平台,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地方高校积极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或特聘教授,将产业发展和新兴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入课堂教学,开发校本课程,丰富高校的教师队伍,共同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加强教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职业标准。其次,改革地方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弱化学术性指标考核的权重,增加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比重,突出应用性指标的评价作用,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大大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含金量。

(四)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机制

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应用技术大学要在实践教学上下大功夫,扩大实践课程在课程安排中的比例。地方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将企业的生产经验、经营方式、技术优势等作为实践教学内容的突破口。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水平、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度的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在产学研一体化和合作育人两个方面。首先,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承接企业委托课题、接受企业捐赠与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方式,也可通过合作共建创新创业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新型知识转化渠道,实现研发成果推广、转化与应用;其次,合作育人方面,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培训内容设计,承担起联合教育学生和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的主体角色。

注释: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11/16/content-_5013104. htm.

[2]马世洪,曲绍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困惑、论争与突破[J].职教论坛,2015,(10):43-47.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4]夏季亭,帅相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科技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关丽梅,马俊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2.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