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课堂 表达指向—管建刚教师执教《螳螂捕蝉》一课亮点赏析

2018-11-28 12:59李彩香
名师在线 2018年28期
关键词:黄雀吴王标点

李彩香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宿迁 223600)

引 言

2018年4月13日上午,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教师在南京工业大学举行的2018年“现代与经典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螳螂捕蝉》一课。管教师秉承了他一贯的轻松幽默、智慧灵动、视角独特和指向表达的教学风格,饱满而丰盈地引导学生演绎了《螳螂捕蝉》一课的学习过程。与其说管教师是在教学生,不如说管教师是在教听课教师如何解构教材、如何教学生学语文和学表达。

一、亮点一:“聪明的你!”

上课了,管教师和学生见面时,首先问学生是几年级的(五年级),又问课文是几年级的(六年级);其次问“六年级的课文,为什么让你们五年级的学生学?”第一位学生说“显得教师厉害”,第二位说“显得我们聪明”。管教师立即走近第二个学生,竖起大拇指:“聪明的你!”接下来,整堂课当中,在学生发言前,管教师总是用鼓励的眼光说:“聪明的你,说一说!”“聪明的你,一定会说!”“聪明的你,肯定能看出来!”……

课堂上,管教师热情的欣赏、鼓励,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自身在语言表达上活学活用做了示范,直观的垂范胜于空洞的说教。

二、亮点二:“把一篇文章变为一句话”

在预习检查时,管教师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这几个问题:文中主要人物有几个?吴王心里想什么?少年心里想什么?故事的结局怎样?每个问题,分别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要把意思说清楚、简要;然后,他请一位学生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并让学生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40个);接着,管教师让学生挑战一下,把40个字缩成十几个字,“简单的概括是高水平的本领”,在管教师的暗示和激励下,学生分别用了三十多、二十多个字来概括;管教师再提醒:“用十五六个字来说”;最后,一位学生说出了“少年用一个事例阻止了吴王攻打楚国”的精练句子。在此基础上,管教师提炼:“学语文要打好基础的两个本领:一是把一篇文章变成一句话,二是把一句话变成一篇文章。”

一般教师平常的教学,可能只满足于一般的内容概括便止步于此,很少再往前迈一步—内容凝练;迈两步—规律性的策略提炼。关于“内容概括”的教学要求,就像登山一样,大多数教师带着学生在山脚转转,做了这件事,完成“到此一游”即可;有少数教师领着学生“更上一层楼”爬到半山腰,即把内容说完整就行;至于能领着学生攀上山顶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辽阔境界,并提炼出策略性的方法,就寥寥无几了[1]。这是“教语文”与“教学生学语文”的理念之别。

三、亮点三:做霸气十足的大王:“谁敢……我就处死他!”

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吴王的角色,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谁敢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刚开始,一位男生读的力度不够,管教师幽默地说:“大王,你的处境危险哟!”接着让学生反复练说“处死他!”“处死他!”处死他!”并为他打气说:“大王就要霸气十足!要有威严!大王的威严不容挑战!”话音一落,忽然一位男生高八度说:“处死他!”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管教师紧接着意味深长地说:“真正的王发脾气时不用喉咙说!”这句话值得慢慢品味。后来,为了增加体验,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学生演大王,管教师演大臣。只见“大臣”身子微微前倾,向前一步拱手向“大王”报告事情;“大王”正襟危坐,眼皮也不抬,轻轻地“嗯”了一声,派头十足。大家不由得鼓掌叫好!

该环节教学,教师抓住关键句,策略地引导,幽默地鼓励,直观地示范,甚至放下身段融入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教师既投入进去,又理性返身;学生体验了角色,读好了对话,加深了感悟。此举可谓四两拨千斤!

四、亮点四:是添“这”还是“那”?

在解读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故事时,管教师别出心裁地抓住这一句“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启发学生,如果在“黄雀”前面加一个字,是加“这”还是“那”?即“是的,(这/那)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学生讨论,有的说加“这”;有的说加“那”;有的说两个都可以。到底是加哪个字呢?管教师让学生把上下文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然后再选择,最后选择了“那”;接着管教师提炼:加词,不仅要通,还要顺;要想顺,让表达顺理成章,就要把上下文连起来分析。因为少年是把自己刚才看到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吴王听的,不是现场。所以,应该加“那”,即“少年接着说:‘是的,那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此处表示转述。

这一细节的关注与训练,为后面的改编版与原文对比鉴别做了铺垫,可谓见微知著、匠心独运。足见教师对教材解读之透彻,并用“指向表达”这一理念统揽全局。

五、亮点五:如何读好“却不知道……”

为了增加少年讲故事的说服力,管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这段话中的三处“却不知道”,看如何读出表示强调的感觉。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管教师启发学生,读的时候除了从感情上体现,还要从表情、动作上表现出强调的意思。当一位男生试读时,头重重地点了一下,管教师立即肯定说:“嗯,不错!”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结果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读到“却不知道”时就齐刷刷地狠狠点头,就像小鸡吃米一样,惹得管教师及听课教师都忍不住笑起来。管教师连忙指正说:“太夸张了,也太可怕了!稍微强调一下即可。”然后,他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示强调,不一定都要狠狠点头。

后来,学生齐读时,学生分别用重音、气息、皱眉和点头等方式表示强调、转折的意思。这个环节教学,一是抓准关键词解读,二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来体会要义。另外值得肯定的是,管教师发现学生领悟有误时,及时予以调控、指正,这是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智慧的体现。

六、亮点六:“吃”掉标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少年与吴王的对话时,管教师提出:为了渲染故事紧张的气氛,朗读文字时,对一些标点停顿要做“非常规”的处理,即“吃”掉标点,不停顿,一气呵成,突出形势紧急!如:“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句中前两个“,”要吃掉它。学生在练读时,起初吃不掉,总要换气、停顿,管教师就示范朗读,并强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吃掉”标点,不能像喝咖啡那样悠闲地去读,那就没有紧张的气氛了。

另一句:“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这一句中的逗号也要吃掉,虽是“悠闲地叫”,也要“吃”掉标点,与悠闲形成鲜明对比,读出紧张情绪,突出危险隐藏在身后……

在管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都一鼓作气,读出了紧张感。

“吃”掉标点,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大多是告诉学生停顿时间要短一些,而没有像管教师这样,干脆和形象地要求“吃掉”!体现了管教师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和得力的指导策略,非常高明!

七、亮点七:还原生活—少年精心策划过程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表示特定情境和条件的关键词,如“清晨、弹弓、王宫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等,管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想象。少年在去劝说吴王之前做了怎样的精心策划?哪些特定的条件、情境必不可少,才能引起吴王的注意,同时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于是,他设计了下面的想象填空题: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少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如果……明天清晨,吴王一定会路过……这样才不会怀疑……

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真实地还原了故事中少年行动之前的心理活动。聪明智慧、行事严谨、策划周密,这是一个多么机智的少年!

八、亮点八:比较鉴别——改编版好,还是原文好

指向表达,注重写作方法的迁移,是管教师阅读教学的显著风格。其实,以上的教学环节就此结束,就已经很完美了。没想到管教师又出人意料地设计了“比较鉴别”环节:构思一个改编版的《螳螂捕蝉》,即在少年给吴王讲故事之前增加描写“精心策划故事细节的过程”这一部分。这样,改编版的《螳螂捕蝉》中,等于把故事描述了两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改编版和原文,哪个更好?为什么?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还是原文好。管教师又及时点拨:“原文是现场讲故事,简洁,且有悬念,体现紧张气氛,读了令人身临其境,更加吸引人。写作文就是这样要吸引人,在构思时,不仅要聪明,更要体现智慧。聪明和智慧的距离有多远?”管教师让学生慢慢去领悟。 最后,管教师干练收尾:为自己的叫聪明,为他人的叫智慧!智趣课堂,表达指向,管建刚教师又奉献了一个经典课例,值得点赞!

结 语

通过学习管教师的这节课,管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课堂以及师生精彩的互动,无不让笔者由衷地赞叹和钦佩,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使听课教师不知不觉陶醉在教学艺术的旋律之中,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黄雀吴王标点
标点可有可无吗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小乌龟学标点
有趣的标点
黄雀衔环
黄雀脱险记
英雄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