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茌梨生产问题调查及提质增效建议

2018-11-28 03:00王彩虹韩明三
落叶果树 2018年6期
关键词:莱阳梨园果园

王彩虹,韩明三

(1.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2.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位于胶东半岛的莱阳市是山东省梨主产区之一,目前梨栽培总面积3600hm2(5.4万亩),产量10.5万t。面积最大的是砂梨品种黄金梨,1733.3hm2(2.6万亩),产量4.5万t;其次是白梨品种茌梨,面积733.3hm2(1.1万亩),产量2.4万t,主要分布在照旺庄、龙旺庄以及城厢镇几个乡镇,即清水河和蚬河沿岸的河滨沙滩上。此处为细沙土,通透性好,非常适合于茌梨栽培。茌梨在莱阳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果实品质优良,独具风味,享誉国内外,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品牌象征。然而,长期以来以追求高产目标的栽培方式导致莱阳茌梨风味变差、口感不佳、果形不正等品质退化现象,已成为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也造成近年来卖果难、种植面积难以维持和扩大的局面。因此,全面提升果实品质,保护山东省这一果品名产,提高种植者收入,已成当务之急。对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土壤肥力下降问题

长期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茌梨园土壤问题已成为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原因。在茌梨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土壤肥力不均。近期从照旺庄镇及城厢镇随机选择8个梨园进行土壤分析表明,其中5个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有3个园土壤pH﹤5 ,土壤酸化严重(表1)。

表1 不同茌梨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

针对土壤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改良酸化土壤。除农家肥外,市场上种类多样的商品有机肥可选用,最好施用专用的、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的有机肥,如植物源的豆粕生物有机肥、海洋生物有机肥、含有生物碳肥的有机肥料等。建议秋施基肥,在果实采收后进行。沿树盘外围挖沟,宽30cm,深40~60cm,将肥料与挖出的沙土混匀填入,或将部分植物秸秆一起施入。二是果园生草。防止土壤径流损失,改善果园小气候(调节湿度和温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株行距较大的老梨园进行全园生草,株距较小、栽植密度较大的梨园进行行间生草。选择适于沙壤土生长且耐阴性好的三叶草,条播易成坪。当草高30cm时留茬10cm刈割,割下的鲜草覆盖于树盘,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有研究表明,在梨园种植三叶草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7.5%。

2 天气干旱问题

近年来气候异常,降雨减少,干旱使梨树根系生长受抑,树体生长和光合效能降低,导致产量降低和果实品质下降(如果实变小、果形不正、汁液变少、口感变差等)。此问题在沙质土上表现尤为严重。梨树生长结果需水量大。生产上普遍采用的大水漫灌方式易致土壤养分流失,且水分利用率低。应结合梨园的具体状况,尽快推广滴灌、喷灌、微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有条件的果园可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以节本增效。

3 病害威胁问题

近年来,莱阳茌梨出现了一种新的果实生理性病害,被称作木栓斑点病。在所调查的8个果园中,发现7个园有该病发生,其中有2个园发病程度较重,在老树和幼树上均有发生。在芦儿港产区表现幼树发病更重些。病果果面呈凹凸不平状,病部纤维素增多,石细胞变大且数量增多。7月果实膨大期开始出现病变,后期凹陷处果肉发硬,切开后呈褐色斑块状。部分病果的树体表现树势衰弱、枝条细弱。分析原因,茌梨主要分布在河滩砂质土上,土质淋溶性强,有可能因土壤中硼元素缺乏引起此病。另外,市场上的肥料种类繁多,鱼目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也可能由于施肥不当导致此病发生。为了弄清致病因素及发生机理,应结合土壤分析和叶面分析等做进一步的研究,尽早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 采收期问题

茌梨要达到品质优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应在14%左右。目前,莱阳茌梨因品质问题造成的价格差异较大。如2016~2017年,不同果园的梨价格波动范围为每千克3~8元。过早采收是影响茌梨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抢占节日市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果实并未达到理想风味时即开始大量采收上市,至国庆节前,已基本采收完毕。通常情况下,莱阳茌梨生理成熟期在10月上旬,10月上、中旬采收可达到其最佳的风味品质。此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为13%~15%,比国庆节前采收的果实高2~3个百分点(表2)。为了保证茌梨的品质,尤其是要入库贮藏的果实,于10月上旬采收较为合理。但要注意莱阳地区10月中旬以后易出现大风天气,会对过晚采收的果园造成损失,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表2 茌梨不同园片不同采收时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5 栽培模式落后问题

梨树长寿,莱阳茌梨现存树中不乏百年老树。如西陶漳村的老梨树树龄400年依旧生长健旺,每年硕果累累,该村与芦儿港村的百年老树年株产量500~600kg,合666.7m2产量1.5万kg左右。现有茌梨园大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树龄40多年,株行距4m×6m,多采用开心形或杯状形树形,属于大冠稀植。为了便于机械化管理和提高早期产量,变革栽培模式是必行之路。新建园可根据立地条件,实施矮密栽培,并探索简化的栽培技术,如利用V形、Y形、网架形、高纺锤形等方便管理的整形方式等。

6 种质优选成效低问题

利用自然发生的芽变进行选种是果树种质改良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在梨上已有众多芽变品种选育的报道,如大果型芽变品种大鸭梨、大巴梨等,着色型变异品种早酥红、红南果等。然而,据长期观察,茌梨的遗传稳定性非常好,现存的百年老树也很少发生变异,芽变选种成效不大。以往在茌梨上曾发现过的早熟芽变,因其果形不正、外观不佳,故推广价值不高。最近在照旺庄镇逍格庄村的一处果园中发现茌梨的自动脱花萼型株变,可省去人工掐萼的麻烦,但也存在果形不正的缺陷,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今后,为了增大茌梨性状改良的选择机会,可尝试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提高突变频率,包括物理诱变法和化学诱变法。

目前,莱阳地区的茌梨基本上是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难以采用标准化技术体系进行管理,也缺乏长效投入机制,造成果品品质差异较大。因此,还应加强研发和推广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采后贮藏方法的优化探索,开发新型加工产品,从多方位多途径提质增效。同时,亟待加强果树种植企业的参与度,以建立稳定的卓有成效的生产示范基地,扩大其产业影响力。

猜你喜欢
莱阳梨园果园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秋天的果园
莱阳茌梨老梨园吊拉枝技术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闹春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莱阳梨的品牌现状及发展对策
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