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病文”华丽转身 让教学真正施行

2018-11-28 11:27傅明雪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流水账习作语言

傅明雪

一、“病文”是什么;遭遇“病文”该如何选择

“病文”指的是任何人写作中都存在的由于语言自身特点、思维逻辑发展特点、文学素养不足导致的表达不流畅、不完善而产生的文章,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本文中的“病文”泛指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问题的文章。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的是学生习作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还有的是语言本身特点形成的。“流水账”“假大空”“重点不明,中心不突出”等就是病症的外显。

教学到底教什么?是以教师的思维和立场为主,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意图?还是立足学生实际需求,顺应儿童天性而展开?答案一定是后者。教学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如果以病文为教学素材,不但可以发现教师教的不足,还可以发现学生真正的学的需求,明明白白地教,快快乐乐地学,“病文”也能变废为宝,实现华丽转身。

二、“病文”的归因,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老师们常常诊断出“病因”,却未开出切实可行的“药”,导致了孩子们面对习作产生“有病在身”却“无药可救”的畏难情绪,并进入恶性循环。对症下药方可治好疾病。通过研究,让学生对写作畏难的因素很多,但可控的、跟教学发生直接关系的只有三个要素:语言本身、教师、学生。

(一)语言角度:飘忽不定的思维语言比口语交际复杂得多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过程虽然仅涉及几个方面:客观世界—→进入感官—→输入大脑(思维语言)—→文字再现(书面语言)。但是其中思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很难。因为深刻、灵动、简短的思维语言是不易捕捉的,加上写作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把话写清楚,须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照一定的逻辑有重点地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这个过程复杂而又简短,并非“像面对面说话那么简单”。

(二)教师角度:对教育的短视,教师轻视习作教学

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霸权”,让很多教师习惯于从应试角度设计教案,很少立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导致习作指导方面教师常常是缺位的。习作的训练耗时而低效,让部分教师选择放弃。他们只是把有可能考到的几个写话训练抄给学生背或让学生根据各种题材的习作要求去背诵几篇以应付小学各种考试中的30分的习作。第一学段如此,第二、三学段也如此。以牺牲学生书面语言发展、逻辑思维发展为代价,换来短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角度:“互联网+”的时代,孩子生活多样也单一

“互联网+”时代的孩子生活很丰富,怎么也放不到头的电视动画,不断升级的游戏,刷不完的朋友圈;也很单一,望子成龙的家长把孩子的时间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孩子不停地奔走在各种学习或补习的路上,属于自己的时间仅剩下睡觉的几个小时。起床、吃饭、上课、放学、吃饭、上课、放学、吃饭、写作业、睡觉,日复一日。孩子无心留意生活中天空的碧蓝、花草的芬芳、小鸟的欢唱、鱼儿的自由,对周围环境熟视无睹。写出一篇文从字顺、有条有理的习作需要我们用心锤炼语言,但有多少孩子愿意如此专注地完成这件事呢?

三、适时点拨,互阅互学,实施真正教学

(一)实施真正的教学,有时需要教师适当地点拨

1. 适时点拨,让“流水账”变废为宝

今天下午,我自己骑车回家。到车棚推车时看到了邻居姜小文,就和她一起回家。到了家之后,我和她一起写作业,她的作业很多,我很少。我很快就写完了,过了一会儿,她也写好了。我和她一起玩了。小姨洗澡了,妹妹小琪琪就和我们在一起玩。过了一会儿,小姨回来了,把小琪琪接走了。天黑了,姜小文也回去了……

—— 丽丽《日记一则》

(1)“流水账”之第一“宝”——隐蕴学生素材意识

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无米之炊”是目前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難题,说白了是很多学生缺乏素材意识。无素材又如何实现选材?其实这篇看似无价值的“流水账”日记,藏着很多的信息:①自己骑车上学(独立);②偶遇姜小文(友谊);③一起写作业(学习、友谊);④和小文玩(友谊);⑤小琪琪(友谊);⑥分别(友谊)……如果再深入追问:你未到法定年龄,为什么要自己骑车上学?姜小文和你有哪些故事?姜小文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为什么同一个年级大家作业不同?哪个老师的作业更有效?小琪琪是什么样的小孩?你们怎么和她玩的?……这些事情哪一件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这样一问,她就有了语言表达的侧重点。没事记记流水账,随着学段增加,“流水账”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学生也不愁无话题可写了,因此,流水账后来成为学生的“素材宝库”。

(2)“流水账”之第二“宝”——为教师的教指引方向

排除丽丽的习作态度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她平时读书时只看情节,囫囵吞枣,没有思考,没有笔记。很少关注文中的好词好句和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原来,我的教学也存在问题:

①教师需要对学生阅读进行细化指导。教师对阅读任务布置的粗放随意,把孩子的思维和经过训练的成人的思维放在同一高度,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阅读主要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只知道读书是好的,“于是也叫学生读书;至于怎样才能使读书跟人发生关系,要怎样读法才能引导学生为未来做准备就不再询问了”。(叶圣陶语)缺乏精准指导的阅读是低效的,必须克服课外阅读只有布置,没有指导和检查的现状,既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及时交流和汇报,使阅读为写作助力。

②教师需要对学生习作进行细节描写训练。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中年级孩子注意力刚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他们很难一下捕捉到生活中大量稍纵即逝的有意义的人、事、物。只有经常进行细节描写训练才能让学生练就捕捉思维的本领。因此,适时和学生聊聊自己的发现,比如“校门口的乞丐你看到了吗?他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的态度怎样?你是怎么想的?”“今天电视上播了一些重要新闻,你看了吗?”“今天校园里有一件新鲜事,谁知道?”然后,让学生聊一聊,辩一辩,说说自己的观点,顺便再问一问“你有什么新闻吗”等,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通过五六分钟的“微练笔”,让细节训练扎实进行。

2.适时点拨,让“立意不准”的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下午刚学过钢琴,妈妈没把我送到家,而是带我去逛街。你要知道,我最不喜欢逛街了。

我感觉自己真是曹操遇到蒋干—— 倒了大霉!先去时代超市,我的心情一下子好转起来:可以买零食喽!哦耶!可妈妈说:“你太胖了,不能再吃了。”

没想到妈妈进了超市真的不是买零食,而是买衣服。我想:这下真是倒霉了,我的腿要麻了。妈妈一会儿往这儿看看,一会儿往那儿看看,搞得我头晕转向。“老妈,你买衣服不用这么麻烦吧。看好一件就买呗,不要拖拖拉拉的,好不好啊!”我跟在她后面唠叨着。最后,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只好出来了。但她并没有回家,而又直奔步行街。妈呀,这街快逛了一个小时了,还要逛啊,我都快要累死了。我心里直埋怨。

妈妈看看我说:“实在没有什么好买的,儿子,你还缺什么?”

“一本英语本,和一支圆珠笔。”我有气无力地回答。“好的!”妈妈很快就把东西买来了,我们就回家了。

真是倒霉的一下午啊!

——泽尔《倒霉的一天》

泽尔是我们班级中话语较少的一个,常常是安静地来,安静地走,上课不发言,下课不告状,对他的了解确实不多。但这篇稿子却让我发现他思想上的问题,和妈妈逛街,在他的眼中是件“倒霉”的事,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所以这是“倒霉的一天”。虽然他的想法是真实的,语言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但是这种想法表现在作文中,就缺少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立意不够准确。

这个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接纳亲人无私的关怀的孩子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想法很自私。于是我在他的文尾写了这几句批语:“小伙子,你的文章写得很真实,尤其是自己的心理描写,特好,老师一下子就读出了你的不耐烦;不过,如果是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我会很高兴的,因为溜达溜达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二是,妈妈为我们操了那么多心,能陪陪妈妈多好啊,另外还可以给妈妈‘参谋参谋,多好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积极地看问题,生活中阳光就会多一点儿。”

3.适时点拨,让“取材不当”的孩子学会正确选材

面对生活中的场景,到底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难点。而抓住学生“病文”及时点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次作文课上,我们写的内容是风景介绍,一位同学很想向别人推荐家乡的山,他说“看过了山前的金大佛,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个山洞。山洞很好玩,黑漆漆的,就像一个神秘莫测、令人神往的迷宫。站在洞口,就会感觉一股凉飕飕、阴森森的气流……还要提醒你,听说这里会有小偷抢包,一定要小心……”

不难发现小作者想通过优美的语言吸引人游览家乡山洞的意图,但是“阴森森”的气流,“好心地提醒”都会让人望而却步。当我把这篇病文出示后,学生们通过讨论,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相机给他们讲了一些习作遣词造句的方法,举例教他们根据习作的基调取舍风景、语言等素材,细化了习作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实施真正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小小辩论,让“不端正的态度,虚假的语言”无处遁形

习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习作动不动就是五子登科胡编乱造、东摘西抄拼凑驴唇接马嘴、改头换面移植换名不换事,对于我们来说很烦,但也是学生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承认。针对那些因习作态度或拼凑而导致的习作问题,通過小小的辩论,借助学伴的力量去解决,不失为好方法。

今天,我蒙上眼睛,来体验盲人的生活。我先用红领巾蒙在眼睛上,到处都是黑的。我心想:要是被车子撞了怎么办?要是被绊倒了怎么办?要是滑倒了怎么办?我听见了外面有人讲话,盲人的耳朵真敏锐。突然我闻到了很香的米饭,原来是妈妈做的米饭,盲人的鼻子真敏锐。盲人的鼻子和耳朵真好,这不是我们正常人能比的,盲人真厉害啊!我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前走,害怕有什么差错。忽然有一辆车开了过来,幸亏那辆车里的人认识我要不然我早就去医院了。

—— 诚诚《蒙上眼睛过半天》

《蒙上眼睛过半天》是开学初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的体验式小练笔。诚诚的文章告诉我,他一定没有用心去体验。只是这个例子如何教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利用班级学生的力量。读完此文,有些孩子就提出了质疑:请问你真的体验了吗?在哪里体验的?你经过了哪里?你怎么知道是妈妈在做饭?盲人真厉害,难道你羡慕盲人吗?一开始,诚诚还和大家辩论,但很快就承认在体验的过程中,他摘眼罩多次,而且体验时间很短。这也证实了我的推测。

面对刚学写作的他来说,宽容和赏识取得的效果远比打击嘲笑的效果好。我真诚地表扬同学的点评,也表扬了诚诚的坦诚,同时希望他回家后能好好蒙上眼睛吃顿饭,认真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正感受。下午,他就交来了另一篇(节选):

蒙上了眼睛,我似乎掉进了一个无边的黑洞,生活一下就暗了下来。我看不见自己的妈妈,看不见美丽的小草,看不见五彩的花儿。没有了眼睛,我们的生活缺少了多少美丽啊!……假如我有一枝像马良一样的神笔,我会画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送给那些盲人,让他们看到美丽的世界。……

看到这篇习作,我立刻肯定了他的习作态度,并且悄悄地告诉他一个写作小窍门: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平常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按一定顺利表达出来,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2.互阅互学,让“缺少提炼,画龙无睛”的习作重焕光彩

同伴的影响往往比老师的指点更有效。互阅互学是提升学生习作的非常管用的方法。

“XX真是太好玩了!”

“XX真是太棒了!”

“XX真是太聪明了!”……

缺乏思考、空洞的结尾是我无意间发现的。虽然“要写‘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有‘中心的作文”,曾受到部分专家老师的批判,但是我仍然认为:人总是在思考中不断进步的,如果学生做事不去思考,那么他会有多少进步?特级教师支玉恒认为作文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一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二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三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对生活的体验、提炼和反映,形成了作文能力的整体结构。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就无从提炼和反映;没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提炼,所反映的生活则缺乏智慧的见解;有体验、能提炼,但不能反映,则无法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三者缺一不可。文章的灵魂是中心思想,有了它,文章才神采流动;离开它,文章就黯然失神。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指出:“写作过程能帮你把凌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通过观看一些短小的视频,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句式概括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片段,让学生猜测并写出自己的文章结尾,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力。学生在优秀学伴的引领下,逐渐也能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避免了习作结尾的空洞和雷同。

教学未完,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会停止,学生“病文”也远不止这几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我们不应该只扔几句“内容干瘪,语言空洞,过程不详”这样空泛且冷漠的批语,而应该坚信错误也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其价值,不但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也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流水账习作语言
怎样避免流水账?
拒绝“流水账”
不要害怕记流水账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