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用NVH材料的应用研究

2018-11-30 10:39李原献
科技与创新 2018年7期
关键词:隔音声波车身

李原献

(一汽丰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NVH特性是汽车的主要性能目标之一,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及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的NVH特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即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体现了在汽车振动噪声的作用下,乘员舒适性感受和汽车行驶平顺、稳定的变化特性。为了提升车辆的NVH性能,在车辆设计开发阶段,会在车身的各个部位设定不同类型的NVH材料,实现车辆的NVH性能目标。车身用的NVH材料一般有3种,即吸收声音(吸音材)、防止声音穿透(隔音材)、防止车身振动(防振材),车身用的NVH材料因性能不同,被应用于车身的不同位置。

1 NVH材料的配置和使用目的

NVH材料的配置和使用因车而异,一辆车左右两侧大约有150个NVH用部品。根据使用目的来合理配置NVH材料的使用位置。

吸音材:为了减少来自发动机和轮胎的基音,需要在前机舱和轮罩内使用吸音材。为了进一步降低噪声,在顶盖等处也会追加使用吸音材;同时地毯等隔音材的表皮也具有吸音效果。

隔音材(包括密封材):为了减少声音进入驾驶舱,在前机舱和驾驶舱隔断前围板、轮胎附近的地板等处使用防音材。因为隔音材有一定的质量,考虑到车身的轻量化,需要合理布置。

防振材:由发动机、轮胎的振动引起的车身振动,从而产生噪声,为了防止因车身的振动而产生噪声,需要在地板等容易振动之处使用防振材。

2 车身用NVH材简介

2.1 吸音材

吸音材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为了实现声音强度递减的目的而使用的材料。吸音材一般用于前机舱内、驾驶舱内等位置。吸音材的基本原理:声波通过声音的振动传播,吸音材将振动的空气粒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吸音的目的。为了能定量表示吸音效果,体现不同吸音材的特征,设定了吸音率。

吸音率的定义:一定音强的声音穿透材料时,会产生穿透、反射和吸收3种现象,伴随3种现象的产生,声音强度也会相应减弱。其中,将反射以外的音强损失称为“吸音现象”,反射以外的音强损失与入射音强之比称为“吸音率”。吸音率的值越高,吸音效果越好。吸音材的料厚及密度决定着材料的吸音性能。

吸音材的料厚较大时,入射声波在吸音材内部行程,动能转化热能较多,吸音率提升。

密度增大时,入射声波在吸音材内遇到阻碍增加,动能转化热能较多,吸音率提升。

同等材料在增大料厚时,吸音率的实际测量值增大。

2.2 隔音材(包括密封材)

隔音的原理:一定音强射入隔音构造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能量穿透隔音壁。穿透的音强与入射音强的比值为透过率,透过率可以用来衡量隔音的效果。实际上,将透过率的倒数用分贝(decibel)的形式来表示,将之称为透过损失TL(Transmission Loss)。

2.2.1 一层隔音壁时的透过损失

隔音壁的面密度增加,透过损失也会增加。这个现象称为重量法则(Mass Law)。

面密度增加时(M→2M),透过损失有6 dB的提升。面密度一定时,频率变高时(400 dB→800 dB)透过损失有6 dB的提升。

2.2.2 两层隔音壁时的透过损失

当1 250 Hz的声波以0°角射入面密度为m的隔音板时,透过损失约为20 dB。同样,声波在同样条件下射入两层面密度为m的隔音板时,透过损失约为26 dB(面密度提升1倍,透过损失增大6 dB)。当两层隔音壁之间有充分的距离时,声波在同样的条件下射入时,透过损失约为40 dB(一定距离下透过损失增大14 dB),因此在两层隔音壁放置一段距离时,对高频率的声波会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但由于低频率的声波会在两个隔音壁之间形成共振,隔音效果会变差。在两层隔音壁放置一段距离时,一定频率声波的透过损失比一层隔音壁小。

2.2.3 平均透过损失

实车上各个部位使用的材料不同,透过率也不用。在计算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隔音壁时,透过率为平均透过率。当透过损失小的材料所占的面积较小时,对平均透过损失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隔音材料的选择对汽车的NVH性能至关重要。同时,由平均透过损失计算结果可知,如果隔音性能较好的隔音壁周围存在微小的间隙,隔音性能将大幅度下降,因此车体密封是确保车辆NVH性能的关键因素。

2.3 防振材

防振材一般用在易传导振动的车身面板处,例如前围板、地板及侧围等部位。

防振材种类:沥青垫、涂布型防振材、固定型钢板、树脂固定型防振材等。

防振原理:防振材为黏弹性材料,在振动时产生变形,由振动能量转化热能,实现能量的损失(ΔW),降低振动音强。为了表示能量损失的大小,设定了能量损失系数η.能量损失系数η值越高,防振性能越好,一般损失系数在0.1以上的材料防振性能较好。

参考文献:

[1]钟祥璋.建筑吸声材料与隔声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李耀中.噪声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吴九汇.噪声分析与控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隔音声波车身
基于线结构光的车身R角检测方法
充满“炫技味”的发烧级耳机 SHURE AONIC 5隔音耳机
跟踪导练(二)(4)
声波杀手
声波实验
家装隔音技巧
恐高患者
“隐身 金字塔”
从此隔音尘
声波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