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诗词教学,打上中国底色

2018-11-30 09:19张欣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

张欣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魅力。教师应潜心研究,为诗词教学打上中国底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段要求,为不同年段的学生营造适宜的古诗词学习空间;了解真实学习起点,为实现“关注学生实际获得”打牢基础;系统设计教学思路,开启语文综合学习之路。

[关键词]诗词教学;中国底色;丰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3-0001-02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发展的需求和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教师应丰厚古诗词教学的底蕴,为语文课堂打上中国底色。

一、细品诗词传文化,主题突破为奠基(背景分析)

1.宏观层面:固本、铸魂、打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要覆盖各个学段、融汇于教材体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固本、铸魂、打底色”的工程。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它有如陈年老酒愈陈愈香,虽经时代风雨的侵蚀,却愈加香气四溢,灿烂照人。学生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自会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2.中观层面:为统编教材的使用做好充分准备

国家统编教材已经开始推行,针对以往教材传统文化作品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编排了36首古诗词,而新的统编教材收录的古诗词近124首,数量的激增不能以重复模式的教学来应对。教材的改革,更促使我们要深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研究。

3.微观层面:针对语文教学实践的难点进行探讨

从一线教学调研情况看,教师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是难点。如何努力突破难点,为古诗词阅读教学奠基,为统编教材的推行奠基,更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奠基,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重点。

二、教有不足明方向,潜心反思再起航(存在问题)

反思日常古诗词课堂教学,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问题1:套用格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仿写环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仅仅是在格式框架内填字词,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达到升华理解、转化语言的目的。

问题2:思维浅表。有的课堂环节教师的提问过于细碎,学生只要顺着教师的牵引说出词语即可,缺乏思维的含量。

问题3:目标模糊。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联想等思维的延展,但有时目标指向不明确,此环节与前后勾连的意义不大。

问题4:无效占用。有的教师教学古诗时大量引入资料讲解、播放动画、动笔画一画等,学生真正自读古诗、品味古诗的空间很小,本应辅助理解的环节占用时空过多,淡化了语文的味道,未能达到促理解、增感悟的效果。

问题5:拔高倾向。教师很注重挖掘诗词的内涵、诗人的背景、诗词的表现手法,但如何与学情更好地对接,把握尺度,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还有待研究。

三、百尺竿头更进益,诗词浸润提素养(教学建议)

1.把握学段要求,为不同年段的学生营造适宜的古诗词学习空间

小学三个学段都涉及古诗词教学,但基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每个学段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应实现准确对接。古诗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时代背景、诗人背景,有些确实是学生理解、体会诗词的关键,可进行适当补充,但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三四年级按照课标要求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要注意的是目标明确——缺少思维含量的猜想环节可以减少,适当激发兴趣即可;建立联想的目标指向要明确,是为了承前启后,或是深化理解,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想、去表达。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量,思维发展也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展开教学。

古为今用: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分类积累古诗词,并学习运用诗句的意识,但课堂上无须让学生模仿创作诗词,刻板套用格式。不妨像特级教师张立军老师所说的那样“放慢脚步,形成徘徊”,结合诗词创设情境,创设古为今用的环节,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博古通今,妙用资料: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在学生借助拼音、注释等把诗句读准后,教师以“想把诗读好,一定要知道诗背后的故事”为引,让学生自由说说对南宋的了解。当学生的了解不足时,教师再提供资料,从而辅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

古今联系,自由书写:在课的最后,教师请学生为美景图题词,为校园风光题词,引导学生活化头脑中积累的诗句,适当转化,锤炼自己的语言,传承民族文化。

2.了解真实学习起点,为实现“关注学生实际获得”打牢基础

语文书不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设计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的学习背景。只有认识到学生前期对本课古诗的了解程度,把握教与学的真正起点,才能以学定教。

如教学五年级《长相思》一课,由于学生对“词”这种题材的认识不多,对纳兰性德在词中传达的思乡之情体会不深,尤其对词人怎样在字里行间表情达意的缺乏理解。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为学生理解体验课文难点搭建了支架。

支架一:词为心声,类比领悟

当学生初步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后,结合资料走进作者内心,再来理解“风一更,雪一更”,他们就很自然地会聯想到风雪交加。此时教师适时点拨:“写的是‘一,表达的却是风雪交加。词中还有一处与这里写法类似,能发现吗?”学生立刻能找到“山一程,水一程”,类比领悟,理解了这里表面是“一”,实则是跋山涉水、千山万水。

支架二:诗句联想,品悟写法

学生脑海中出现“夜深千帐灯”的画面时,引导他们读着“千”字,触发联想开关:“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江陵一日还”……带有“千”字的古诗句纷纷从学生口中蹦出。教师再引发他们深入思考:“这么多‘千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领会到了“千”字体现出的夸张、数量之多、程度之深,透过“千”字,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一些写法。

支架三:诗词文化,浸润心间

学生体会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教师再引入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读、去品味。然后,教师出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及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思乡情亘古流传,生生不息,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髓。在思乡诗词的时间轴的推移中,学生触摸到的不仅仅是纳兰性德的情感,更有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3.系统设计教学思路,开启语文综合学习之路

古诗词学习不能局限于一节课40分钟,在生态课堂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当下,可以把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延伸到课前、课后,延伸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中,通过系列学习过程,让一课时的学习成为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开端。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秉承“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发挥教材中传统诗词作品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使每一首古诗词的学习丰厚起来,为传统文化的浸润逐步奠基,为学生的丰厚获得助力,让古诗词不再是尘封于记忆中的收藏品,而成为生活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日用品。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