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课堂深度构建的策略浅释

2018-11-30 09:19侯伶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1期

侯伶

[摘 要]语用型课堂需要站立在文本和学生的双重视角下进行深度构建。为了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释放文本资源,遴选适切视角突围;凸显文体特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洞察文本秘秒,引领学生表达智慧的发展。

[关键词]语用课堂;深度构建;释放资源;凸显文体;洞察秘秒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3-000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用”理念,旨在坚守传统理念下真实表达、规范表达的基础上,创设释放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审美活力的语用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灵性表达。这需要教师慧心独具,在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路径,让学生的语用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一、释放文本资源,遴选适切视角突围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最核心的就是为学生的语用实践提供了辨析的资源和模仿的榜样。教师在开掘这些范例的语用资源时,就需要选择最为恰当的视角,让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以及现场化的文本语境中寻找到适切的表达支点,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促进学生由内而外地生长。

以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为例,在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时,如果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会使他们兴趣索然。为此,教师运用语用理念,结合课文中徐悲鸿的奋斗过程,进行了情感认知上的铺垫:“在这些难忘而艰辛的日子里,徐悲鸿将满腔热忱和远大志向都化成了自己不竭的动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徐悲鸿获得成功的语句:“他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轰动了整个画界。”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从徐悲鸿的经历进行理解,并说说与此相关的名言警句。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纷纷说出:“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至此,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了理解体验的任务。但语用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绝不能停留在理解感知的层面,而是要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拓展学生言语运用空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引导:“每个成功者都是依靠自己的汗水和鲜血,才最终赢得了鲜花,我们熟悉的齐白石、爱迪生、李时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从来不缺乏这样的案例。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选择一个具体的人物,运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说几句话。”有的学生从《李时珍夜宿古寺》中获取信息:“李时珍长期在山区中行走,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一直坚持了下来,成功编纂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体现。”有的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刚开始学习游泳那会儿,我不知道呛了多少次水,但一直都没有放弃,在教练和父母的鼓励下,我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教师在紧扣文本语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轻松理解句意,并相机拓展了相关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深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拓展,砥砺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

二、凸显文体特征,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体悟中感知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但这种“内涵”和“规律”绝不是凭空生成的,而需建立在对文本体裁样式深层次的提炼与把握上。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要善于从不同文体的视角出发,教给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无视文体、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根据文本具体的体裁样式,采用不同的教学姿态、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重新构建教学内容,让鲜明的文体意识在学生的体验、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训练中彼此链接、相互交叉、逐步交融,彰显出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历练奠定基础。

以教学民间故事《九色鹿》一文为例,教师紧扣故事类文本体裁的特质,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故事,感知人物形象,获取智慧启迪;(2)复述故事,结合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彰显民间文化资源。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课堂实施的保障与前提,民间故事最大的价值在于鞭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只有对民间故事的价值取向形成深刻批判,才能更好地講述故事、理解故事,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学中,教师首先从文本形象入手,引领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九色鹿的正义之“美”和调达的卑鄙之“丑”,并引领学生潜入文本语言的表达细节中,紧扣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一步地感知,在辨析语言表达效果的基础上践行语用训练。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描写人物细节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表达效果,将这些文字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现,从而为讲述故事、表演故事奠定了基础。

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把握了课文故事性的特征,通过理解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的平台,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语言、辨析细节魅力,并在积累、内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悦纳成果通过语言的讲述呈现出来,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搭建了扎实的历练平台,铸造了高效的语用型课堂。

三、洞察文本秘秒,引领表达智慧发展

语文课程着力考量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即作者是怎么写的。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需要将触摸、破译文本语言的表达密码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辩证处理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关系中,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类散文,作者借助对老人动作、语言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质朴自信的扫路人形象。很多教师仅仅关注了文本中的侧面描写,这在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的辩证联系。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围绕着文本的两次外貌描写、三次对话,引领学生在交织、融合、递进的认知过程中破译了文本表达的密码。教学中,笔者先是引领学生潜心阅读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并提炼出朴素、健康、慈善的特点;随后,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将人物的外貌分开来作两次描写?”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对老人了解的程度不同,两次不同的外貌描写的关注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此外,笔者还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对话:“作者和老人进屋之后,可能天南海北聊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仅仅写了三句话?这三句话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是作者的精心选择和刻意安排。”学生在对比联系中发现了三句人物对话的表达秘秒:(1)侧重点不同。三句话分别展现了老人的工作、生活和个性,全方位刻画了老人的特点;(2)标点符号不同。正常陈述的句号旨在刻画老人的悠闲,问号凸显热爱,而感叹号则在烘托人物的乐观自信;(3)语言的形式不同。长短句的交叉搭配衬托出老人的悠闲自在,并列的句式更是展现了老人神仙一般的悠然境界。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出示了乒乓球运动员击球的画面,引领学生从运动员的双手、穿着、嘴唇、眼睛和身体动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形象刻画,并设置了队友、教练、对手以及观众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人物语言的描述,从侧面展现了这位乒乓球运动员的风采。

有文本表达智慧的范例支撑,有图片资源的浸润,学生不仅洞察了作者的言语表达智慧,更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言语表达训练,有效地促进了他们言语表达智慧的发展。

语用型课堂需要站在文本和学生的双重视角下进行深度构建,也只有凸显文本的特点、接近儿童的认知,语用训练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