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童话特点 提升审美素养

2018-12-03 03:06李玲玲
江西教育C 2018年9期
关键词:童话课文教材

李玲玲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它散发着艺术美、思想美、意境美,不仅情节生动、寓有哲理,还充满想象,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兴趣爱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它收录了不少童话素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包含了不少审美素材和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把握童话体裁的特点,挖掘童话中的审美价值,有效优化教学策略,从而绽放童话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场景演绎,让学生体会童话形象美

小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及模仿意识。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想快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场景演绎法组织教学活动,结合教材中童话故事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使学生可积极地了解、揣摩及演绎教材中每一个角色的心理、动作、表情及语言,把童话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形象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体会故事背后的情感。

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故事中角色的对话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并将课前准备好的小动物头饰戴好,分角色将童话故事的内容再现出来。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角色扮演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比较熟悉的了解,而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这符合学生的审美特点,可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学生会在角色表演中再现故事情节,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

二、借助描述对照,让学生感知童话情趣美

教师把描述对照法应用到童话作品教学中,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材内容,童话故事文本中穿插的那些趣味盎然、色彩分明的插图就是教师应用描述对照教学法的蓝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文插图,然后把图中的场景与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教师再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描述与教材文字做对照,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借助描述对照不仅可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体会教材内容,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口头表达及图画分析训练,推动学生综合素質的提升。

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回答以下问题:乌鸦的位置在哪里,它要干什么?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插图内容进行描述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描述情况与教材内容做对照。插图容易引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低年级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对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语言表达技巧的渗透。可以说,学生在亲自观察、组织语言及对照比较的过程中,可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还能体会到童话故事的情趣美。

三、借助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童话想象美

情境创设属于一种可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将情境创设法应用到童话故事教学中,通常有两种方式。

利用音乐激活想象。音乐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创造美、感受美及理解美的重要方式,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童话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进音乐所营造的生动情境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这不仅可推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促使童话教学质量的优化。如,在学习《风娃娃》这篇童话故事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风吹树叶、风吹红旗、风吹风车等声音,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发挥想象力,谈一谈生活中自己了解的“风”。从而不仅顺利导入新课,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最终实现童话教学课堂的灵性发展。

利用图像唤醒想象。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惊人的,童话故事中的奇妙幻想及奇异环境都让充满童真的他们深深向往。在童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童话故事中描绘的形象与情境,并用画笔画出来,以自身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再现作品内容,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将故事中描述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并用画笔描绘出来。

总之,童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语言、情节与想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最佳素材。教师应充分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凸显出童话的审美性与艺术性,最终推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童话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午夜童话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