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策略

2018-12-03 03:06殷俊勇
江西教育C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习力儿童数学

殷俊勇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而身为教育工作者,时常为班上那些“学习困难户”头疼不已。经过对后进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学习力”的缺失。学习对于孩子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都有一定要求,要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必须从培养他们“学习力”开始。

一、“学习力”需要快乐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但这种导向性作用受到儿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牵制。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所面临的是心智较为稚嫩的儿童,自我学习能力差。而学习动力是由个体内部发出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中很难主动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抓住儿童发展的特性。对7~13岁的孩子来说,“玩”是天性,如果课堂变得好玩、有趣、快乐,那么学习动力则自然而然被激发。

面对这样一群有发展需要的人,教师应当科学、有效地激发、引导、利用这种需要,将数学课堂变为彩色的、好玩的。只有营造出对儿童有吸引力的课堂,数学教学才会充满吸引力。例如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教师摒弃传统的复习引入,将课堂摇身一变,打造为“小型超市”,由学生购物,在购物过程中设置包含小数的价格和问题,学生既不会认,也不会读写,这便激发了儿童的学习需要,有了学习动力,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这样将数学这一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变得更加现实、有意义,教师和学生都变得轻松起来,也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快乐起来。当数学课堂上的放松、快乐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儿童的学习动力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学习力”需要艺术

“学习力”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由意志力刺激前进的动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受到身心发展及认知水平的限制,意志力较成年人薄弱。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作业、惩罚等高压手段迫使儿童进行机械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必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在培养儿童的学习意志时,需要教师适当运用艺术化手段,结合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和学什么,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并坚持学习。

例如,考虑到儿童的注意力问题,一堂数学课,孩子难以聚精会神听40分钟,教师是否考虑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分配时间?课堂中段可适当安排与学习相关的游戏、讨论、实践,让数学课更轻松,降低学习强度,让儿童能持久、循序渐进地投入学习。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借助多种评价手段,帮助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促进评价的内化;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清晰学习目标,同时从学习经历中获得成就感;帮助儿童搜集学习资源,科学地进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对于自身的个人意义,渗透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学习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学习力”需要探索

教学是一项师生互动的行为过程,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课堂上鲜有发现和探索,导致学生的认知过程机械化,使学习成为填鸭式的接受书本知识。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让学习成为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摧残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禁锢了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孩子有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素材。数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面不断扩张,从而发现知识对个人的意义。例如,“认识物体”一课的教学,教师请学生课前准备好相关的生活物品,在课堂上让儿童按小组交流自己所带物品的特點,并在班级汇报,再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一系列小游戏:看外形→摸特点→滚一滚→搭房子,由学生自己找出各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总结规律。当学生兴趣浓厚时,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顺势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推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这样的课堂不再仅是传授—接受,而是与学生共同活动、分享、理解。正因如此,我们强调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必有体验,即使结果一无所获,但这也正是儿童“学习力”的生长过程,它是培养儿童“学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上述三个方面有所不同,其实根源是一样的,因为每个儿童都是鲜活、有思想的个体。当下教师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学科本身,应当关注儿童“学习力”的培养,给孩子“学”的权利,使学生从数学中感受快乐、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获得智慧。“学习力”是不可量化的能力,是智慧发展的要求,是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的强心剂,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静候花儿的绽放!

猜你喜欢
学习力儿童数学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