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脐带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06 11:31罗晓菊陈晓琴孙思怡朱朝霞林央芝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断脐脐部断端

陈 蓉,罗晓菊,张 燕,陈晓琴,孙思怡,宋 蝶,郑 鸿,朱朝霞,褚 晨,林央芝,王 柯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a.运营发展部;b.产科;c.妇幼健康管理部,四川 成都 610045)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在分娩过程中和出生后立即进行基本的、低成本的新生儿保健服务,可以降低约22%的新生儿死亡。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国际专家开发了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建技术(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其中包括:早产儿保暖、母乳喂养、延迟断脐带及脐带暴露干燥护理、窒息复苏等技术[1]。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全国六家医院试点推广了EENC项目,该项目涵盖正常新生儿、早产儿以及患病新生儿从出生时刻开始的基本临床保健技术、医院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技术流程,目的是促进废止那些过时、有害或无效的,但仍在传播的操作习惯[2]。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已从2016年5月在产房全面开展EENC项目。本研究就EENC项目中的脐带护理即:采用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条件下,不必在脐带断端及周围使用任何消毒剂消毒(除非有感染迹象)、脐带一次性结扎、不包裹、暴露自然干燥护理方法护理新生儿脐带[2],以评价EENC脐带护理方法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12月在我院单胎足月出生并在产后、术后随产妇入母婴同室区的新生儿4301例。排除母亲产前发热、胎膜早破、羊水粪染、产钳助产、新生儿窒息儿:①按新生儿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2759例,其中脐带常规消毒1018例,脐带不消毒1741例;剖宫产组1542例,其中脐带消毒713例,脐带不消毒829例;②按新生儿不同出生月份分为A组(7~9月出生)1880例与B组(10~12月出生)2421例出院后电话随访或在助产士门诊收集新生儿脐带脱落恢复的情况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EENC脐带护理方法(脐带不消毒组)

①阴道分娩新生儿娩出后立即使用消毒大毛巾进行新生儿全身擦干处理、放至母亲胸前进行皮肤接触,盖上干净大毛巾和帽子。接生者更换无菌手套触摸脐带波动减弱或消失后进行一次性断脐带处理:距离脐带轮2~5 cm处剪断脐带,前端留0.5 cm,使用脐带夹或气门芯夹闭脐带,脐带断端不使用任何消毒剂、不包裹。在断脐带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脐带断端在夹闭前不受到除母体外的污染[2]。母婴皮肤接触90分钟并完成第一次母乳喂养后母婴回母婴同室区继续观察护理。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进行第一次沐浴,使用干棉签擦干脐带断端及脐窝,保持局部干燥透气,将一次性尿不湿腹面翻折露出脐带断端,保持脐部干燥。②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60秒钟后进行第一次断脐带,将新生儿放置预热辐射台进行擦干后二次脐带结扎,脐带断端不使用任何消毒剂,不包裹。然后使用大毛巾包裹新生儿放置辐射台保暖。术后新生儿随产妇回到母婴区开始母婴皮肤接触90分钟并完成第一次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进行第一次沐浴,脐带护理同阴道分娩组新生儿。出院时指导并教会产妇及家属采用同样脐带护理方法,强调不使用任何消毒剂擦拭脐带局部,保持局部干燥透气。产后7天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至新生儿脐带脱落恢复正常为止。自行采用过消毒剂消毒脐带断端者分别纳入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分娩消毒组。

1.2.2常规脐带护理方法(脐带消毒组) 在新生儿出生、沐浴后或是更换尿不湿时使用胺碘酮原液或75%酒精消毒脐带断端和脐窝,用消毒纱布包裹。

1.2.3教会产妇护理脐带方法 出院时由专人进行新生儿两种脐带护理方法授课及演示操作,教会产妇及家属掌握保持脐部干燥的方法、尿不湿使用及近脐部反折方法;使用图片识别正常脐带脱落效果图、脐部感染、脐部异常。有异常情况及时到产科助产士门诊进行就诊处理。电话随访:由专人负责按照出院时间顺序在出院后7天每周进行电话回访一次,直至脐带脱落恢复正常。有异常督促到医院助产士门诊就诊并做好记录。

1.3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新生儿脐部观察记录表记录脐部感染的情况。比较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下消毒组与不消毒组、不同月份出生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①脐炎:按照第8版《儿科学》定义,细菌入侵脐带残端并且在其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脐轮与脐周皮肤红肿、发硬、少量或大量浆液脓性分泌物、有臭味或严重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皮下坏疽、败血症等诊断为脐带感染[3,4];②脐肉芽肿:指断脐带后脐孔创面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增生[3]。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的脐带感染情况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新生儿脐带感染率分别为0.65%、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2,P>0.05),见表1。不同分娩方式下,消毒与不消毒新生儿脐带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的脐带感染情况比较 [n(%)]

表2 不同分娩方式下脐带是否消毒新生儿的脐带感染情况比较 [n(%)]

2.2不同出生月份新生儿脐带感染情况A组(7~9月出生)新生儿脐带感染率为0.34%,B组(10~12月出生)新生儿的脐带感染率为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P< 0.05)见表3。

表3 不同出生月份新生儿脐带感染情况比较 [n(%)]

3 讨论

3.1EENC不干预式一次性断脐并不增加新生儿脐带感染概率WHO脐带护理推荐意见是保持脐带局部透气干燥,并注重接触新生儿前洗手[1,2,5],脐带的干燥脱落过程是一个整体脱水干燥的生理过程,在新生儿娩出后不使用酒精类消毒剂、不包裹让脐带断端接触母亲皮肤,接触母亲身体的定置菌有利于新生儿更好适应子宫外的生活。除非在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建议使用洗必泰中高消毒剂进行消毒[5,6]。如常规使用消毒剂消毒脐带会影响脐带残端自然的干燥脱落过程。在本研究中,不同分娩方式下新生儿脐带消毒与不消毒的脐带感染发生率均低于既往常规脐带消毒方式下1%~5%的脐带感染率[5,7],且不同分娩方式下消毒与不消毒组脐带感染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新生儿脐带断脐结扎方式暂时没有统一,阴道分娩采用一次断脐结扎,剖宫产采用二次断脐结扎,不同分娩方式的脐带感染不存在差异,说明脐带断脐结扎时机不同与新生儿脐部感染没有直接关系,与李云芳[8]观察结果一致。不论哪种分娩方式下的新生儿脐带断离结扎方式,都应该做到标准一致,采用一次断脐结扎,尽可能的减少操作环节,以利于新生儿安全[9,10]。本研究中,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分娩后脐带处理,均按照EENC理念,没有消毒和包裹,说明EENC提倡的不干预式一次性断脐并不增加新生儿脐带感染机率。

3.2不正确的脐部护理方式仍存在EENC的指南中提到脐带护理最重要的是保持局部干燥透气。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产妇及家属认为新生儿脐部是不能沾水的,出院后脐部从未沾过水,包括洗澡时都是特别小心,导致出院后新生儿脐部从未进行擦干和护理,问其原因一是害怕沾水后脐部感染,二是害怕擦干或消毒时宝宝会引起疼痛、哭闹等不适;部分产妇及家属仍认为可使用75%酒精或是碘伏进行脐部消毒,可以预防脐部感染[11~13]。在本研究对新生儿回访中发现,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产妇及家属高达40%左右,虽然在住院期间及出院时,护士详细介绍了脐部护理的方法及要点,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产妇及家属在出院后仍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也有部分产妇及家属未让新生儿脐部沾水,也未用棉签对脐部进行擦干处理。医护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正确脐部护理的健康宣教,树立孕产妇及家属的对脐部护理新理念的正确认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保证母婴安全。

3.3产后延续服务是EENC脐带护理方法推广应用的保障本研究中,10~12月出生的新生儿组脐带感染率高于7~9月出生组,可能与我院地处南方,空气潮湿,10~12月时平均气温为10 ℃,室内无暖气供应,新生儿保暖多采用穿棉衣、棉裤、包棉被等方式,加上一次性尿不湿对脐部遮挡,致使脐部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通风透气有关。脐部感染的33例新生儿,分泌物增多和肉芽增生占多数。分泌物增多的新生儿绝大多数是因出院回家后未使用干棉签擦干脐部,未保持脐部的干燥透气导致。通过对新生儿回院后再次指导,其脐部都能获得正确护理,脐部恢复正常。对于脐部有肉芽增生的新生儿,我们加强对保持脐部干燥、减少尿不湿等异物对局部刺激等健康指导,同时建议由小儿外科进一步处理,处理后脐部均恢复正常。出院后的延续随访服务能保证EENC脐带护理的正确应用,如能将EENC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对社区访视人员进行培训和加强电话回访率,可以及早发现脐带护理异常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后果。本研究只是第一阶段的EENC新生儿脐部观察护理近期的效果分析,可能具有一定局限性。

猜你喜欢
断脐脐部断端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延迟断脐对母亲及新生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超声在儿童尺桡骨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不同时间段断脐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
剖宫产近胎盘端延迟30 s断脐对新生儿的影响观察
6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