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传递的旗袍特色

2018-12-07 05:57冯宪编辑丙丁
科学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沪剧戏服海派

文/冯宪 编辑/丙丁

旗袍是一种起源于我国女真族(后称满族)妇女穿着的服装。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女真族统领努尔哈赤设立了“平时皆民、战时皆兵”的八旗管理制度与体系,将属下族群分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以及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八大阵营,故这一民族后来便有了“旗人”的称谓,所谓旗袍乃是“旗人之袍”的简称。后来旗袍出现于我国中原大地乃至其他广袤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逐步汉化的旗袍也因此经历过民族服饰、平民服饰、礼仪服饰和表演服饰等不同发展阶段,在面料选用、款式变化、加工方式等方面变化也非常大,这一点通过当代一些艺术表演形式,可以得到印证。

▲ 清代旗袍照片与京剧《大登殿》剧照

一、传统京剧中的旗袍最接近原型

传统京剧中出现旗袍的剧目并不多,因为一般京剧里出现的戏服,都是以明朝时期的服装作为蓝本的。有一出根据源自清代乾隆年间(1736 —1795年)带有“通俗”性质的民间戏曲作品改编的京戏,叫做《红鬃烈马》,是一部讲述唐朝时期薛平贵和王宝钏的忠贞爱情故事的戏剧曲目。该戏共有13场折子戏,其中在《大登殿》中,便有穿旗袍造型戏服登场的人物出现,她便是辅佐薛平贵战胜邪恶势力,最后登上王座的代战公主。可能是因为该剧的本子诞生于清代的缘故,故编导让代战公主穿上了带有民族特色的旗袍造型戏服。从对比图片当中可以看出,代战公主所穿戏服最接近当初清朝贵族女子所穿着的旗袍,其特点是用料考究(绸缎)、款式呈现出大袖口和宽腰身宽衣摆特征、结构系平面造型、缝制工艺极为细巧与繁复,运用了“镶嵌滚宕”和刺绣等技艺,旗袍的外观显得比较富丽、华贵,比较醒目。而这种最接近于原型的旗袍由于时代变迁,在现如今日常生活当中已无法再见到了。

二、沪剧中的旗袍最接近平民生活

沪剧的前身叫做申曲,它诞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种采用上海本地方言表演唱、念、做等功夫的地方性戏曲剧种,剧目内容多以描写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十分有趣的是,由于沪剧曲目大多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它曾被人们直接称呼为“西装旗袍戏”,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海派文化表演形式。说其有趣,是因为在戏曲表演史上,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有第二个能用服装形式直接称呼剧种的例子。不管是早期演出的沪剧,还是现在表演的沪剧,在剧中人物妆容上表现得不太夸张,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而且在剧中人物装束打扮上也与日常生活当中出现的物品无太大的差别,特别是演员表演时穿着的旗袍,可以原封不动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令人感到比较真实、亲切。

这便是沪剧这一虽然诞生时间不算太长,但一直拥有许多忠实拥趸,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之一。本文引用的图片,系沪剧著名前辈演员石筱英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演出时穿着的旗袍,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面料、款式,还是结构造型,都与当时上海市面上妇女们穿着的旗袍并无两样,十分接近于平民生活。比如她表演的早期沪剧《黄慧如与陆根荣》,其故事情节便是来自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身富家的小姐黄慧如不愿嫁给纨绔子弟,并以死抗争,结果被男佣陆根荣相救,见其忠厚善良,黄慧如便萌生爱慕之情,两人出走苏州成婚,后陆根荣遭诬陷被捕入狱,她鼎力相救,最后两人得以团圆。沪剧的诞生与海派旗袍的出现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上,或许海派旗袍诞生的时间还略早于沪剧。所谓海派旗袍又称之为改良旗袍,它在款式设计上已由平面结构转向立体结构,突出修身效果,注重体现女性体态的曲线美,在修饰技艺上趋向于简约,更加实用。从石筱英女士当时演出时穿着的旗袍看,海派旗袍的这些特点已十分明显。

三、电影中的旗袍能够反映穿着者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

电影是最能展现真实性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尤其对于那些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无论是反映时代背景,还是人物所处环境、风土人情,乃至其自身在不同阶段发生的变化,都会尽力、准确地还原当时的场景,而服装穿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比如,由著名华裔导演李安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所拍摄的电影《色戒》,描写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发生的与抗日有关的故事,他在还原历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倾全力用镜头描述当时的情形。笔者出于专业的视角观察到,剧中女主人公所穿着旗袍的细节,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即它是随着女主人公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十分符合她所处的环境背景。当她还是一名女学生的时候,她所穿着的便是平民旗袍,面料是一般的棉布与老布,造型结构属于那种普通的平面类别,不太修身,而且缝制工艺也比较简单,朴素、简洁和随意是那种旗袍所固有的特点。而当她以一位殷实人家太太的身份出现时,身穿的旗袍便有了一些显著变化:面料上了档次(细布或是绸缎),造型结构变得更加合体,印花或绣花技术增加了视觉层次感,盘花钮及滚边加嵌线等缝制工艺的运用,使得此时的旗袍多了几分典雅与高贵,海派旗袍的味道得到了凸显……

▲ 沪剧著名演员石筱英演出剧照(左面为《黄慧如与陆根荣》)

▲ 电影《色戒》中女主人公穿着的不同档次的旗袍

从上述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可以看到旗袍这一富有时代特色,能够反映东方女性魅力的服装的演变历程。三百多年来,旗袍的演进与变化可以归纳为:材料方面实现了从单一性到多样化;造形结构方面体现出从平面到立体,从蔽体到修身的变化;制作技艺方面表现为从繁复到简约,再由简约到有限繁复的历程;穿着范围体现出民族到平民、宫廷到民间的转化;穿着功能则实现了从身份体现、实用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到文化演绎需要的扩展。

尽管旗袍的面料、造型、缝制工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它轮廓和线条感圆润、舒展,款式包覆性强的特点却依然得到延续,着重体现出东方女性体态的柔和之美和含蓄之美,可以说,“显而不露”一直是旗袍的精髓所在。因为“显而不露”既能够很好地勾勒出女性身体曼妙的曲线,又绝不过度暴露身体的敏感部位,从而能够体现出东方女性所应具备的端庄、含蓄、恬静、典雅的气质。

现如今,作为承载现代中华服饰文化及文明宣示功能的旗袍,应当注意设计细节,尤其是像裙摆与开衩部位的设计应该慎之又慎,在表现端庄、典雅、妩媚的“含蓄之美”的同时,更要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也只有真正了解旗袍产生的渊源和时代背景,把握好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点,懂得它“显而不露”“含蓄之美”的精髓所在,多思考、多承担其彰显与演绎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作用,或许设计者才能正确表现它,穿着者才能妥帖地演绎它。

猜你喜欢
沪剧戏服海派
初中艺术教育沪剧非遗传承的实践探索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海派剪纸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广州戏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