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

  • 广 益
    “剧目创作”是沪剧发展的生命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各沪剧团体编排了一大批有思想艺术,反映现实社会,贴近大众生活,紧随上海文化发展步伐的新剧目,这些剧目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时代感,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展现了上海沪剧艺术繁荣发展的景象。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生前曾说过:“吃饭不忘种田人,女儿不忘娘家人。”1982——1991 年间,上海沪剧院连续10 年举办了“沪剧回娘家”活动,这是因为沪剧的根在乡间,沪剧的忠实知音在乡间。2023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2024-01-31

  • 为你打开一扇窗
    。推“窗”远望:沪剧,承载着多少代上海人的乡恋,多少上海市民的乡思。它是上海的声音,是萦绕于上海这座城的乡愁。相信这座城中的不少人,一提起沪剧,缕缕情思自会悄然涌上心头。根据各种沪剧史料上提及的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松南乐府》中就已有记述”一说算起,沪剧至今已有近230 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吴淞江和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语,一路走来,栉风沐雨,涌现了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汪秀英、顾月珍、筱文滨、施春轩、解洪元、邵滨荪、王盘声、袁滨忠、赵春芳、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2024-01-31

  •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助力乡村振兴
    润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闭幕式现场2023 年6 月11 日,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在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拉开帷幕,把沪剧节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沪剧回娘家”的初心。本次沪剧艺术节在活动规模、演出阵容、辐射范围等方面较以往都有所扩大,展现了新时代沪剧艺术发展的喜人景象。毛时安:乡音缭绕系乡愁——观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有感沪剧是唯一完全在上海本土文化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它的曲调来自申城的田头水边农家小调,它的音乐和江南丝竹息息相通。沪剧,是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2023-11-10

  • “浦江水滋养我身心”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沪剧的发展
    王建华茅善玉在沪剧《敦煌女儿》中有一段核心唱段,开头两句是这样的:“我生于百年繁华上海城,浦江水滋养我身心。”她唱的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但我每每听到这儿,总是在想,茅善玉唱的不也正是她自己和她所毕生从事的沪剧吗?沪剧生于斯、长于斯,从一株田头阡陌的小草,如今长成亭亭玉立的江南戏曲名花,以其特有的江南清秀之美,称誉我国348 个地方戏曲剧种之列。她不也正是在浦江水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吗?一沪剧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距今约有200 多年的历史。沪剧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2023-11-10

  • 大胆突破才能创新
    禾玉实验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演出海报。看完新编实验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意外惊喜,感觉这是沪剧舞台上许久不见的一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向年轻观众打开沪剧大门的惊喜之作。这部轻喜剧的故事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姐妹易嫁》,又借鉴了山东吕剧的同名剧作进行移植,故事并不复杂,“上错花轿嫁对郎”,最终善恶有报。从题材上来看,该剧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基础。此次的沪剧改编,没有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而是生动演绎了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让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得以鲜活

    新民周刊 2023年18期2023-05-30

  •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定档3月8日
    国公映。在精妙的沪剧和电影融合中,艺术化地展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50多年坚守大漠的故事。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中,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坚守保护璀璨的敦煌莫高窟文明,并结合数字时代开发“数字敦煌”,让敦煌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在最新发布的电影主海报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锦诗头发花白,背影依旧坚毅,她用手电照亮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禅定佛。发布的群像海报中,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等为敦煌文化奉献一生的前辈背靠

    妇女之友 2023年3期2023-03-15

  • 传统戏曲“非遗”沪剧如何在校园流行
    文/李纳米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2006年,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沪剧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灵活性较强。这些特点使得沪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魅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缺少符合新时代的传播方

    青春期健康 2023年4期2023-02-20

  • 茅善玉:“上海女儿”心归沪剧
    演、茅善玉主演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喜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晚会现场,茅善玉手捧奖杯,抑制不住激动。她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感谢”——感谢滕俊杰导演,感谢主创团队,感谢这些年陪她一路走来、一同坚持的同仁们,尤其感谢电影的原型“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的鼓励、支持、厚爱。或许,除了对所有人的感谢外,这一晚的茅善玉也应该将一份感谢留给自己——感谢自己十年的坚持。如同她在答谢词中形容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茅善玉,这个外表柔弱的上海女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对《敦煌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6期2022-12-17

  • 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沪剧为例
    海文化的瑰宝——沪剧,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因此,本文以新时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沪剧发展为研究内容,探讨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作为非遗文化的沪剧重新在戏曲舞台上璀璨夺目、光芒耀眼。1 沪剧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沪剧作为地方知名戏曲,自古及今经历了花鼓戏—本滩—申曲—沪剧四大阶段。两百多年以来,沪剧与上海一同成长,见证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但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娱乐日益多元,观众审美倾向和消费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22期2022-09-02

  • 那一年,沪剧曾轰动上海滩 ——兼忆沪剧名家袁滨忠
    材来回忆,上海的沪剧又有你什么事儿?读者如这样想也很自然,“佐罗”的“洋”和沪剧的“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嘛。我现在想想,这个事儿多少亦有点传奇色彩,容我如实将这“色彩”为你道来,相信你一定愿意聆听。其实,我是个“颇具规模”的戏迷。大约1955年之后,我上初中高中那会儿,曾被沪剧和评弹迷住,不能自拔,这也成为我艺术道路上最初的启蒙。可怜我接触这两门艺术的途径,唯有收听电台的戏曲广播。我说过,我是个货真价实的广播迷,不管时代怎么变化,都不曾改变,直到现在我居室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3期2022-07-06

  • 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海文化的瑰宝——沪剧,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因此,本文以新时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沪剧发展为研究内容,探讨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作为非遗文化的沪剧重新在戏曲舞台上璀璨夺目、光芒耀眼。1 沪剧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沪剧作为地方知名戏曲,自古及今经历了花鼓戏—本滩—申曲—沪剧四大阶段。两百多年以来,沪剧与上海一同成长,见证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但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娱乐日益多元,观众审美倾向和消费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22期2022-05-30

  • 沪剧短视频对青年上海城市认同影响因素研究①
    200240)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民间俚曲,是生长于上海本土的地方戏曲剧种。沪剧曲调优美,表现手法和方式比较灵活,展现了上海的真实生活场景,能够贴近现代生活。今天保存沪剧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保存上海的语言特征,保存上海的文化记忆,保存上海城市特有的品位和风格。因此,沪剧滋养于海派文化,蕴含着海派文化的特质,以戏曲的形式展示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特点,成为上海的一种文化标志。沪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正是因为其发展与上海城市变迁息息相关。沪剧虽然起源于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6期2022-03-06

  • 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 助推学校育人目的达成 ——上海市新泾中学沪剧进校园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文化艺术之乡”,沪剧、剪纸等民间文化享誉沪上。得益于独特的人文环境,在区教育局和镇政府支持下,学校于1995 年成立了学生沪剧艺术团,在“让每个学生得到理想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以“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唤醒学生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为目标,打造了以“修德、启智、砺志、尚美”为框架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开发了以沪剧为核心的沪剧传唱、沪剧表演、学说上海话等特色校本实践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获评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生艺术传承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4期2021-11-26

  • 沪剧女艺人的从业精神探析 ——以丁是娥为例
    真正使丁是娥走上沪剧这条艺术道路的是在丁是娥母亲去世之后,由姑母做主,其师从丁婉娥,时年九岁。她学艺、帮师共九年的时间,之后就真正走上了沪剧舞台。她从事沪剧几十年,与同时代的石筱英、杨飞飞等女艺人共同为沪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丁是娥专工花旦、正旦,兼演老旦,其代表作有几十部,主要有《罗汉钱》《金黛莱》《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等。一、脚踏实地,刻苦练习幼时丁是娥拜师后,最先学习的是敲板,由于年少,注意力不易集中,丁是娥掌握了敲慢板的技术后便有些懈怠,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2021-11-12

  • 沪剧:与上海城市同行
    性的剧种,那就是沪剧。上海是全国重要的戏码头,在上海的舞台上,可称百戏杂陈,争丽斗妍。但上海的本土剧种不多,其中,沪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每个地方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总是与其起源、发展的地域或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上海的沪剧特别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沪剧与上海都市有着一种同构的关系。来自黄浦江畔的乡间小戏沪剧起源于上海吴淞江、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山歌小调和俚曲,曲式短小,曲调朴实委婉,内容多表现劳动、爱情等,演唱者或在田野、或在街头演唱,被称为“山歌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4期2021-08-23

  • 家国情怀在沪剧中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戏为代表的沪剧,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立足人民、反映生活、紧跟时代,更是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着家国情怀。关键词:家国情怀  传承与发展  沪剧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167-03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里,家国情怀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数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都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再次彰显了家国情怀的伟大力量。当这种力量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时,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沪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2021-04-06

  • 一盏红灯放光华
    ”——由杨浦爱华沪剧团在1963年演出的沪剧《红灯记》,因这部由杨浦地方剧团编演的沪剧,而有了红遍全国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沪剧,前身为本地滩簧,别名申曲,起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如川沙、南汇的“东乡调”和青浦、松江的“西乡调”。最初的沪剧,只有“一把胡琴、一副鼓板,两位演员”,表演形式简单,唱词通俗易懂,善于反映上海乡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沪剧在19世纪 80年代进入上海租界,由乡间小调逐步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和其他传统戏曲的特色,迅速成为戏曲新星

    检察风云 2021年21期2021-01-13

  • 沪剧第一史
    专做一件事:研究沪剧。为此他写了不少论著。4月,他又出版了一本《沪剧与海派文化》,24万字,将沪剧这张“上海的名片”的正反两面、前生今世、高低起落介绍得一清二楚,论述准确而新颖。这本书,可谓是沪剧第一史。著名学者、褚伯承的同班同学余秋雨为这本书写了序,对于褚伯承的努力,余秋雨以华美而形象的文字评介:“他是一名晚风下的守护者,秋霜下的扫野人。据我所知,这样的人物在全国各剧种中已经不多。他长年累月地收集、访问、评论、介绍,使沪剧的艰辛吟唱有了一道忠诚不移的‘回

    上海戏剧 2020年4期2020-08-23

  • 立足沪剧创新探索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利用“云创排”创作了四部沪剧微剧场作品《阿拉上海人》《一路有你》《城市的温度》《凯旋》。这些作品均由沪剧院中青年演员联合演绎,聚焦疫情中的医务工作者、医务人员家属、热心市民、快递小哥、外卖员等。3月底,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戏曲展演周,剧院推出了沪剧电影《雷雨》线上导赏活动。我们在汾阳路150号沪剧院新址,边走边聊边唱,将《雷雨》与花园洋房的渊源娓娓道来,并带领观众一同品味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感受百年经典日久弥新的艺术

    上海戏剧 2020年3期2020-06-19

  • 关于沪剧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朱佳乐沪剧是上海的本土戏剧,江南文化的根脉。上海市松江区曾是沪剧重镇,但目前沪剧传承现状堪忧。本文通过梳理沪剧在松江的历史源流及发展现状,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探寻振兴松江沪剧传承发展的现实途径。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三大任务。2019年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尤其要加快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用好用活江南文化资源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2期2020-06-08

  • 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成功举办
    办的“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成功举办。2019年12月6日晚上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开幕式紧紧围绕“祖国颂”这一主题,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沪剧艺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沪剧艺术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采。15日下午的闭幕活动则在修缮一新的上海沪剧院新址(汾阳路150号“白公馆”)花园内举行。沉浸式的沪剧交响演唱,百年沪剧与百年历史建筑的碰撞交融,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底蕴和温度。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举办期间,全市十余家国有民营沪剧院团走进浦

    上海采风月刊 2020年1期2020-03-13

  • 论抗战时期沪剧的形成与发展
    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剧种,最初发源于上海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沪剧艺术的发展紧跟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历经“本滩”和“申曲”阶段,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剧因善于编演反映都市生活风貌、表现社会问题的时装戏而风靡上海。同时,沪剧艺人积极地向话剧和电影艺术学习,借鉴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故事题材,不断充实本剧种的表现能力。纵观沪剧史,我们发现沪剧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多个里程碑事件,如1938年9月,筱文滨在“文月社”的基础上组建文滨剧团后,沪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12-21

  • 不忘初心传承沪剧之美 ——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访谈
    受访人:马莉莉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初名花鼓戏,源起于浦江两岸农村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据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身为“沪剧人”,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的成长与沪剧的发展相伴相随。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她历经了沪剧发展四分之一的岁月,她塑造的舞台形象,从令人崇敬的英雄,到平实可信的凡人,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沪剧艺术发展的清晰轨迹。她见证了沪剧从20世纪80年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3期2019-12-14

  • 我与沪剧教学结缘的故事
    与海派时尚兼容,沪剧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是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巧妙结合体。如今,被喻为“上海的声音”的沪剧,走进了校园,走近了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本土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途径,也是上海本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本土文化“爱”的延续。长桥第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家门口学校,近年来外来务工子女占学校学生数的85%左右。在推广普通话的形式下,对于这群非上海本地学生来说,沪语是个较难接触的语言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2019-11-23

  • 丁是娥“吹蜡烛”
    马信芳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生前一直是上海市文联的老义工,文联组织的演出和慰问等活动,她是积极参加者。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很快相熟了。我知道,丁是娥成名在解放前,艺术升华却在解放后。《罗汉钱》是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当年赵树理看完戏后高兴地说:“我写的小飞娥,就是舞台上的这个人物。”剧中“罗汉钱”成了主要道具。当年,她在唱“金光澄亮羅汉钱,小巧玲珑惹人爱”时,苦于手中没有真的罗汉钱,总感到“不适意”。这件事被酷爱沪剧的钱币收藏和鉴赏家马定祥先生得知,便把自己

    世纪 2019年4期2019-10-28

  • 初心与信仰的诗意表达
    倪恺祺摘要:沪剧现代戏《敦煌女儿》着力协调艺术性与真实性,叙事上打破传统,重在融合多重叙事方式,实现多时空的转换流动和人物的心路历程;多媒体数字舞美的设计为主题与叙事增添了诗意性与感染力,达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它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关键词:沪剧;现代戏;敦煌女儿;叙事;舞美由杨林、张曼君编导、茅善玉主演的沪剧现代戏《敦煌女儿》以百名改革先锋之一的“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的真实人生经历为蓝本,艺术化地再现了她从一个刚毕业的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2019-10-12

  • 上海举办校园沪剧大赛
    19年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最终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校园沪剧新秀及集体。自7月开赛以来,校园沪剧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市26所学校、300多名中小學生报名参赛,选手们艺术水平出众,行当角色丰富,充分展示了“沪剧进校园”取得的丰硕成果。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希望通过校园大赛让青少年熟悉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上海城市品格和精神的认同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热爱沪剧、热爱上海的种子。

    上海戏剧 2019年4期2019-08-29

  • 沪剧风雅与江南韵味
    大力保护和发展。沪剧作为上海当地的剧种,近年来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上海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大都市之一,其在文化上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沪剧是融合了花鼓戏、海派文化及江南丝竹音乐的戏曲艺术,想要了解沪剧音乐特征就要从其伴奏中的“丝竹之音”谈起。本文将从沪剧的发展史及其伴奏音乐风格分析出发,探索沪剧风雅背后缭绕的江南韵味。【关键词】戏曲艺术;沪剧;海派文化;江南丝竹;申胡【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

    北方音乐 2019年12期2019-08-21

  • 沪剧的新题材与新征程
    心首演至今,上海沪剧院的原创沪剧《敦煌女儿》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肯定。2月,《敦煌女儿》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4月,上海沪剧院还被中国戏曲学会授予“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称号,表彰其在剧团建设、剧目创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上海沪剧院也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文艺院团。5月,《敦煌女儿》又成为上海戏剧的代表,和上海其他两台入选剧目一起参评文华大奖。面对《敦煌女儿》所取得的成绩,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唯有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与城市

    上海戏剧 2019年3期2019-06-17

  • 2018“星光闪耀”中职学生艺术巡演落幕
    为观众带来了传统沪剧《星星之火》,虽然在场的小观众不一定能够全部听懂整场沪剧,但是地方戏这个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的传承,能够将沪剧的精髓传递给更多人知道,是顾浩清作为传统沪剧的传承者的心愿。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的热巴舞代表表示:“非常感谢学校和易班工作站老师们对藏族班的格桑花舞蹈团的指导,给了我们一个放飛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将藏族舞蹈的精彩呈现在更多人面前。”星光巡演以中职学生文化社团为主体,共举办了8场,在上海各街道、中学进行演出,包含歌舞、

    学生导报·中职周刊 2019年2期2019-05-14

  • 上海沪剧院的实践道路与现代理想
    [内容提要]上海沪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艺术代表性院团,在其66年的发展史上,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优秀力作。尤其是近五年来的《雷雨》《邓世昌》《敦煌女儿》,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将沪剧成熟的表演体系建构起来,展现着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上海沪剧院是一个有着优秀艺术传统的戏曲院团。从1953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建团,到1982年上海沪剧院的重组,再到2012年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的转型,在不断新变的时代沉浮中,上海沪剧院始终保持着戏曲作为团队艺术的创作原则。在6

    艺术评论 2019年9期2019-01-26

  • 茅善玉: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
    海是我们的家乡,沪剧是我们的念想,保护沪剧、传承沪剧、传播沪剧是我们的使命。”一袭精致旗袍,一抹浅浅微笑,一口吴侬软语,作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才与代表人物,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总是给人优雅、端庄与大方之感。她宛如工笔画上走下的美人,细腻、精致而神采飞扬,一颦一笑间,顾盼生姿,有着上海女子特有的温润与美好,令人难忘。她小小年纪成为名角,从《红灯记》里勇敢的小铁梅,到《石榴裙下》中悲情的卢雯慧,再到《一个明星的遭遇》里风姿绰约的周璇,嗓音甜润、情深味浓,被誉为“

    新民周刊 2018年33期2018-09-01

  • 排演沪剧《白兔记》
    事起我就喜欢上了沪剧,尤其钟爱沪剧的传统戏,对老腔老调情有独钟。17岁时,经人引荐,我认识了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雅琴老师,自那以后,我就与沪剧界的老艺人有了频繁的接触,甚至成为忘年交。我对沪剧的历史和传统剧目有了比较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素材,先后自费出版了两本讲述沪剧历史的书籍《滩簧乱嚼》和《申曲拾遗》。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沪剧界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许多剧目也因他们的去世而失传、消亡,作为一名沪剧爱好者,我着实感到痛惜。一位健在的老艺人或许就是一座丰富的资料库,

    上海戏剧 2017年12期2018-01-02

  • 沪剧进社区,快乐传万家
    ”为主题的“上海沪剧院经典折子戏演出暨新东苑公益基金会爱心仪式”在新东苑·快乐家园慧音剧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指导,闵行区华漕镇人民政府、上海沪剧院、新东苑集团承办,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闵行区老年基金会特别支持。在演出正式开始前,新东苑集团董事长沈慧琴代表新东苑公益基金会,向上海市老年基金捐赠50万元人民币,一如既往地展现新东苑“感恩心做人、责任心做事”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关爱长者是新东苑基金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沪港经济 2017年4期2017-11-14

  • 在创新中传承沪剧 ——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
    家一级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长宁沪剧团团长、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长宁区民盟区委委员,曾任长宁区政协常委。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担纲主演的大戏有五十余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其中尤以母亲形象和教师形象最为生动传神。曾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红花奖、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曲表演艺术主角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开创“沪剧陈派艺术”陈甦萍的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2017-10-14

  • “三大节”点亮闵行 一人心中一座“群星奖”
    上海合唱节、浦江沪剧节、市民文化广场系列活动等三大活动为重点、亮点,升级平台服务大众,努力打造地区特色鲜明、市民感受度高、社会参与广泛的三张“文化精品名片”。合唱、沪剧、广场舞,受众基础虽然庞大,但是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倘若一直沿袭旧往策划的一些活动样式,也渐渐难以满足大家日新月异的“高标准、严要求”。对于主办方、组织者来说,一方面,年年重复单调的比赛、展演,时间一长,老百姓肯定“食之无味”;另一方面,能够突出重围、进入区级层面决赛的,往往总是那

    新民周刊 2017年38期2017-09-28

  • 第21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揭晓
    劳拉的朱杰夺得。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开机沪剧电影 《挑山女人》 近日在上海举行开机仪式。《挑山女人》 由汪灏担任总导演,华雯担任制片人兼主演,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班人马参演。影片保留了舞台演出时的经典唱段和剧情架构。作为剧中人物王美英原型的汪美红也有望在影片中亮相。影片預计将于今年10月与观众见面。第三届上海沪剧节举行“上海的声音”第3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近日举行。在为期7天的沪剧节期间,共有近5000名来自40多家国有、民营沪剧院团、沪剧沙龙和

    上海戏剧 2017年8期2017-08-23

  • 演戏就像凉水泡茶慢慢浓
    味浓,她被誉为“沪剧女皇”;从演员到院长,她为振兴传统艺术奔走忙碌……她就是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不服输的劲儿让我走上沪剧表演之路我从12岁开始学习沪剧。那一年,上海沪剧团第一次单独办学馆培养沪剧演员。当时我对沪剧没概念,以为就是唱歌、跳舞。我稀里糊涂地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居然考上了。虽然进了学馆,但是我没有任何基础,专业水平比同批的其他孩子差了一大截,人家都学得有模有样可以登台了,我还没出师。那时我甚至还没学会用科学方法发声,演唱完全靠大嗓门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7期2016-08-17

  • 纪念解洪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2015年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解洪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沪剧院于12月推出系列纪念活动,以此缅怀这位毕生为沪剧事业呕心沥血的前辈艺术家。此次纪念解洪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共分三个部分组成。12月19日下午,在逸夫舞台上演传承版沪剧经典传统剧目《借黄糠》,由上海沪剧院最年轻的90后演员韩朝群、朱麟飞、钱莹等主演。12月20日、21日两晚在逸夫舞台为观众献上“解派名家名段演唱会”,不仅有解派传人汪华忠、李恩来等参加演出,沪剧界众多明星演员也纷纷登场,共同演绎

    上海戏剧 2016年1期2016-05-30

  • 演一出戏等于了解一个人
    朱木乔新编沪剧《邓世昌》以甲午海战为背景,演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作为沪剧一部难得的宏大壮美的史诗戏,青年演员朱俭饰演了主角邓世昌,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而又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很庆幸,这一次了解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叫邓世昌。”朱俭这样说道。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符合“邓大人”上海沪剧院曾在上世纪60年代排过一部《甲午海战》,但是这次的《邓世昌》完全是另起炉灶,新写新编。剧本策划了三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作为上海沪剧院的优秀演员,《邓世昌》就是

    上海戏剧 2016年2期2016-05-30

  • 沪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学校开设了小陶花沪剧班,当时的我很好奇沪剧是怎么唱的,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第一次来小陶花沪剧班,我战战兢兢地走进舞蹈室,四处张望,看见有一位和蔼可亲的中老年人站在钢琴旁。他穿着一身运动装,手里拿着一本乐谱,正在教一个小女孩,我猜那一定就是老师。果然不出我所料,那满脸皱纹、却始终保持着微笑的中老年人,正是我们的沪剧老师。开始教唱了!我们跟着老师的二胡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老师拉二胡的样子是那么的有趣,大家都沉浸在优美的二胡声中,不知不觉,我们竟然学会了这首《芦

    周末·校园文学 2016年21期2016-05-30

  •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胡凌虹沪剧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具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沪剧的发展跟上海这座城市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迅速反映、记录时代的变迁、上海人的生活境况。一直以来,上海市民对沪剧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不少爱好者更是把沪剧当作“流行乐”来哼唱。近年来,沪剧呈现不错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几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好戏以及一批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一年一度的沪剧艺术节也显示了沪剧界的整体力量。然而,繁荣背后也有隐忧。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大都市里,外来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8期2016-05-14

  •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沪剧被大家誉为上海的声音,在这一乡音当中印刻着上海的记忆。近年来,以《挑山女人》为代表的沪剧剧目,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跨越了剧种和地域,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整体上也在推动沪剧这个剧种的发展。作为戏曲中的年轻剧种,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沪剧在努力寻找着属于这个剧种的优势,寻找一种共识。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期间,来自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在“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对沪剧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却又针锋相对的意见

    上海戏剧 2016年7期2016-05-14

  • 第二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开幕
    ”——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浦东新区举办。本届沪剧节汇聚上海全市13家沪剧院团。其中的12场主体演出,包括沪剧界五世同堂的明星版《芦荡火种》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色的丰碑”主题演唱会,以及深入基层乡镇演出的上海沪剧院《芦荡火种》、宝山沪剧团《乡魂》、长宁沪剧团《深秋的泪痕》、勤苑沪剧团《亲人》、文慧沪剧团《白衣柔情》、勤怡沪剧团《家园春天》、新东苑沪剧团《梦中家园》、海梅艺术团《情与法》等大戏。12场慰问演出,沪剧小分队深入到大团、川沙、南码头、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7期2016-05-14

  • 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举行
    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2月24日到3月7日举行,沪剧节由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沪剧院主办,上海沪剧院、上海长宁沪剧团、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海勤苑沪剧团、上海勤怡沪剧团、上海文慧沪剧团、上海彩芳沪剧团、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奉贤区奉城镇人民政府、奉贤区青村镇人民政府、奉贤区柘林镇人民政府、奉贤区金汇镇人民政府、奉贤区庄行镇人民政府承办。沪剧艺术节的举办也是对“沪剧回娘家”活动的继承和发展。在老一辈艺术家丁是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3期2015-08-15

  • 诗二首
    之一。贺大型原创沪剧《赵一曼》首演成功(注)沪剧传承好戏寥,颂扬英烈领风骚。情真意切肝肠断,字正腔圆品味高。徳艺双馨形象好,精雕细刻创新标。呕心沥血花更艳,以戏树团分外娇。注:7月1日晚,长宁沪剧团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战士演出了大型原创沪剧《赵一曼》,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陈甦萍团长主演,场面热烈,精彩感人。

    大江南北 2015年8期2015-08-13

  • 以上海地域戏曲文化的名义
    术奖特殊贡献奖为沪剧耆宿王盘声获得。这也是“白玉兰”奖首次将大奖颁给了上海特有的地方戏曲沪剧的代表人物,这对于上海自身地域戏曲文化具有多重的意义。首先,这当然是对这位年逾九旬的沪剧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肯定和褒扬。王盘声是上海沪剧界目前唯一健在的、能代表沪剧鼎盛时代演艺水平的表演艺术家。他早年师从沪剧前辈陈秀山,长期在文滨剧团供职,故受一代宗师筱文滨的艺术影响很深,又悉心钻研与吸收邵滨孙等人的艺术精华,并与自身条件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形成了“王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海戏剧 2014年4期2015-04-20

  • 沪剧缀起传统与时代之链
    钱乃荣沪剧是伴随上海都市化进程而生长、成熟、繁荣起来的唯一的本地剧种。上海开埠前,它只是一种乡村田头的山歌;上海开埠后,沪剧开始了一段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辉煌历程,从创始到成熟,最终成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一早期的沪剧,由于没有许多的积淀,也就没有太多的负担,于是非常乐于、勇于和善于借鉴和采用其他剧种的演出手法。上海的开埠、移民和各地方剧种的进入,使沪剧获得了吸收营养、壮大自身的最好机会——比如大量演出苏滩的剧目,比如大量借用江浙等地的民谣,

    上海戏剧 2014年4期2015-04-20

  • 沪剧属于谁
    余雍和沪剧是属于上海和海派文化的艺术。二百多年前,当上海还是一个普通的江南村镇时,沪剧便以说唱的形式出现在地头田间,是一个在中华农耕文明中孕育、诞生并逐渐成形的戏曲种类。随着上海开埠后迅速向现代工商都市化发展,沪剧与其他戏曲、曲艺品种一道进入游乐场、剧场、电台和唱片公司,秉承反映生活、紧贴现实的优长,同时吸纳和融汇话剧、电影的艺术精华,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完成了向都市现代艺术的进化,从市郊一个土生土长的小曲小唱,成为这座东方都市的一个主要艺术样式和文化形态

    上海戏剧 2014年4期2015-04-20

  • 我的一生与沪剧紧紧相连
    闲着,心心念念着沪剧的发展。这些年,他将自己对沪剧唱腔如何发展的艺术心得整理成书,希望能对年轻演员有所帮助;还经常参加戏迷举办的沪剧沙龙,指点业余爱好者。我的爱好,我的生命从15岁学艺,至今已七十几个年头,经历了沪剧兴起和发展,直到今天,他的生活依然与沪剧密不可分。他这样说:“我的一生与沪剧紧紧相连,沪剧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生命。”1937年,王盘声拜上海滩滩簧名家陈秀山为师,进入沪剧前辈筱文滨组建的文滨剧团。少年时,王盘声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一次,师父叫

    上海戏剧 2014年4期2015-04-20

  • 七家沪剧院组团“回娘家”
    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在奉贤会议中心礼堂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为感谢老一辈沪剧艺术家所作的贡献,举行了“向老艺术家致敬”环节,与会领导为王盘声、韩玉敏、张清、顾珍珍、杜智华、赵惠芳、沈仁伟、吴素秋、刘银发、沈惠中、汪华忠、朱凤、张杏声、王明道、徐伯涛、王珊妹、王明达、陈瑜等老艺术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奖杯。而后的主题演出《年轮》,从沪剧历史长河中撷取部分剧目的精彩片段,把颗颗闪光的珍珠错落有致地串联组合,如城市年轮,通过剧目内容展现上海这座城市一百多年来不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2015-04-15

  • 近代以来上海沪剧演出场所变迁
    )近代以来上海沪剧演出场所变迁宋寿胜1,解 军2 (1.昆山市蓬朗中学,江苏 昆山 215333;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上海的沪剧先后经历了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曲沪剧时期,与之相对的演出场所同样也经历了郊县的茶楼酒肆或农村高台、城区茶楼、城市游乐场等变化。上海沪剧演出场所的变迁,为沪剧剧目的趋新、舞台艺术的革新以及沪剧音乐的改善等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沪剧艺术走向成熟。关键词:沪剧;演出场所;近代;上海沪剧艺术最初形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4-10

  • “白玉兰”新芽萌发,沪花绽放
    个奖项各归其主。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获得特殊贡献奖,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演员刘建杨凭借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出色表演夺得本届主角奖榜首,共有10位演员获得主角奖。张唐兵凭借在苏剧《柳如是》中钱谦益一角荣获配角奖榜首,共有4位演员获得该奖。两位新人主角奖和两位新人配角奖、一个集体奖也一一揭晓。过去的一年,上海的戏剧舞台可谓如花似锦、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35个剧团的56台剧目、20个剧种(京剧、昆剧、沪剧、越剧、淮剧、话剧、儿童剧、舞剧、评剧、粤剧、绍剧、

    上海采风月刊 2014年5期2014-03-07

  • 茅善玉:沪剧是时尚的
    程 也茅善玉:沪剧是时尚的文/特约记者 程 也确定要采访茅善玉,心里有点激动。因为从小在上海长大,不仅我自己对沪剧的调子非常熟悉,而且我的家人也都很喜欢。我妈妈就非常喜欢丁是娥的唱腔,以前常常听收音机里的广播,后来则去看茅善玉等后起之秀的演出,现在闲暇之时还会跟着碟片哼唱紫竹调《燕燕做媒》。茅善玉的名字似乎必然是和“沪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必然和上海联系在一起,上海人对她大概都有一份地域上的亲切感。然而我和茅善玉的见面最终却是在北京实现的。何时何地实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5期2011-11-06

  • 乡音,唱响天使之歌
    pera浦东秀珍沪剧沪剧《天使之歌》新春3月,一台大型原创沪剧《天使之歌》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该剧的剧情是根据“白衣天使”陈海新的感人事迹创作的。陈海新是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多年来,她视病人如亲人,热心为公众服务,有着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曾在社会上激起巨大反响。她还以一味中药引子——平地木自喻,立志一生治病救人,把健康快乐留给人间。剧场座无虚席,掌声如潮,众多戏迷被深深打动。这台沪剧是由民营浦东秀珍沪剧团演出的。与许多人一样,秀珍沪

    上海戏剧 2009年5期2009-07-17

  • 日出阳光,不只属于一代人
    ion2009版沪剧《日出》3月19晚,新版沪剧《日出》在天蟾逸夫舞台公演,为观众再次呈现大师传世之作的风采。1982版沪剧《日出》珠玉在前。它有两大成功之处——一是成功的戏曲改编。曹禺原作是一种横截面式的开放结构,沪剧《日出》的改编者则进行了再创作,他们把4幕改成6幕,用传统戏曲“减头绪、立主脑”的手法压缩删减了一些副线,而把陈白露和小东西这两条线进行加强。此外,改编者用“绣花围巾”来贯穿全剧的手法,也得到了观众和曹禺本人的认同。二是成功的角色演绎。马莉

    上海戏剧 2009年4期200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