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监管时代下P2P平台的去和留——投资者、运行者与监管者的应对之策

2018-12-08 19:38王芃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监管者信用风险借贷

文/王芃



后监管时代下P2P平台的去和留——投资者、运行者与监管者的应对之策

文/王芃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P2P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热门概念,自诞生之初就受到极高的关注和热捧,被誉为实现普惠金融最有力的渠道。然而随着“E租宝”、“泛亚”等事件的相继爆发,关于P2P的争议与监管要求逐渐增加。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在严格的规章要求下,业内人士预测,至少有一半平台将“蒸发”。本文将探讨后监管时代下,P2P平台的去留问题,投资者、运营者和监管者该如何应对其中的风险,共同促进P2P平台的健康发展。

P2P;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信用风险

P2P网络借贷(Peer to Peer Lending)是一种重要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它是指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通过网络借贷平台而不是传统金融机构产生的无抵押贷款。2007年,我国第一个个人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www.ppdai.com)成立。虽然我国的P2P起步较晚,但得益于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P2P行业发展迅猛,截止2016年9月,累计平台数量4278家,当月新增平台数量43家亿。然而出问题的比例也非常高。根据资料显示,没有一个P2P行业是完全符合《办法》所提出的几个核心条款和“十三条禁令”,那么后监管时代下P2P行业究竟是去还是留?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P2P模式的演变,通过对两个平台案例的对比分析了解该行业的一个基本情况和平台的微/宏观风险所在,以此为基础探讨运营者、投资者和监管者的风险应对之策。

1 P2P平台运营模式和现状

P2P网络借贷意为“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是指借贷双方在计算机网络上,通过P2P借贷平台的牵线搭桥,实现资金直接借贷。平台只是一个中介,提供信息撮合双方,交易双方自行进行谈判,敲定借贷的金额利息与还款方式,平台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利。这是P2P最初的形式,投资者往往是风险偏好者,而融资者多是信用等级较低无法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个人或小微企业,P2P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是对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效补充。

然而中国金融市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不够成熟,投资者无法客观判断融资者的资信,同样也无法承担借款人逾期、坏帐的追讨与处置的成本。这个矛盾使得P2P的发展陷入停滞,为解决这一问题,P2P由平台完成对融资方的资信调查,并引入担保机构为投资者“兜底”。这一转变为中国的P2P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但无疑也增加了风险。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企业拍拍贷成立,2011年平安集团创设陆金所,2015年宜信旗下的宜人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截止2016年10月31日,仅在“网贷之家”有档案数据的就有3908个网贷平台,至于没有报备的地下P2P平台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在P2P平台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各种跑路、停业和无法提现等种种负面新闻。同时伴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2016 年网贷评级报告第三期》预计在接下来的过渡期,行业将进行一轮残酷的洗牌,将会有9成以上的平台被淘汰。P2P行业也将从野蛮生长状态转变为一个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规范行业。

2 P2P行业面临的困境

2.1 信用风险

P2P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融资者可能会逾期可能会赖账甚至消失,缺少监管的平台可能会随时跑路,这些都成为笼罩在P2P上的阴影。同时,在利率管制下,巨大的民间资本无处可去,大多数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在诱导下仍有可能投资于高风险的P2P平台,这就会加剧行业的脆弱性并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2.2 利率风险

P2P的快速发展最大的原因无疑是其高利率,早期的P2P平台收益率在10%—20%(现在已跌至10%以内),而同时期,银行存款利率在3%以内,理财产品大多也在5%左右,而且起购金额较大。两相对比之下,风险偏好投资者多选择P2P市场,尤其在15年股灾过后有更多股民选择进入P2P平台。然而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P2P市场面临规模萎缩的风险。

2.3 政策风险

随着《办法》的落实,P2P平台面临12个月的整改期挑战,《办法》要求所有P2P平台按时办妥金融办备案登记、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接入银行存管以及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完善,如果平台不能完成,就必须退出P2P市场。而达成这些要求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可以预见到未来的P2P市场将不再具有“草根”性质,没有强背景或者风投的平台难以获得一席之地。

3 应对之策:针对个人风险

3.1 平台运行者

对于平台的运行者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办法》与平台本身的实力规划平台的未来发展。在条件允许能够留在P2P平台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办备案和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积极对接银行资金存管。中小平台可以考虑拆分资金端和资产端、变身金融科技集团或者转型消费金融。可以预计到,这个过渡期将会筛选掉一大批平台,未来的P2P平台可能会迎来巨头时代。

3.2 投资者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P2P平台之前,要谨记投资有风险,高收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需要谨慎分析平台的背景实力,确定这是一家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齐全的正规公司,查询其注册资金、上市信息、法人信息,其管理团队的成员是否有违法记录。在条件允许下进行实地走访。然后分析运营模式:了解其借款人来源、风险控制能力、资金托管和平台的垫付能力,着重考察平台是否有自融、简历资金池嫌疑,是否拆标、发虚假标甚至借新还旧。

4 应对之策:针对P2P平台的行业风险

4.1 平台运行者

P2P行业的风险主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政策风险。

(1)信用风险:

因为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网络上的信息真实度较低;和欧美国家相比,欺诈风险是中国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风险类型之一,所以国内的P2P平台大多项目依靠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认证,同时也有助于向客户普及信用和借贷观念。因为央行的征信系统不对P2P平台开放,P2P平台自身难以做到对客户进行信息采集,所以需要借助第三方征信机构,根据数据库加专家判断法来进行信用评分。这样的评分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准确度不高,也不适合P2P平台对个人消费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安全性测度要求。所以对平台而言,采取新颖高效的信用风险测量手段将会大幅降低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

随着P2P概念的普及,现在的投资者数量远超从前,并有相对便宜的银行资金、保险资金、机构资金不断流入,融资成本下降;从监管和“踩雷”现象看,跑路的平台多是收益率较高的,同时平台数量在几番竞争与整顿中已经锐减大半,并有趋势进一步减少,大多数平台开始调低收益率。

(3)政策风险:

《办法》的实施对于很多平台而言可能是一场灾难,其中关于金融报备案、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对接银行资金存管的要求,对于大多数中小平台而言成本可能已经超出了可承受范围。当这种不可抗拒的外部风险发生时,对于企业而言只能顺势而为,尽量降低损失,思考转型的渠道、选择合并或者退出。P2P作为一个新行业,将来还会面对新的政策管制风险,平台应积极关注政府、央行、银监会等机构的态度,也可以通过建立的协会共同发声。

4.2 监管者

对于监管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降低P2P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P2P的信用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缺失和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央行应该明确P2P平台法律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地位,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其经营范围与规章制度。事实上,《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已经着手于此。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确定P2P的监管主体,规范其行业发展,明晰P2P行业与“非法吸收民间存款”、“非法集资”、“洗钱”的界限。《办法》中对平台的要求事实上提高了本行业的进入门槛,这有助于提升平台的质量,加强金融行业的稳定性。

5 结论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P2P模式的演变,从简单的信息中介转变为较复杂的带有信用中介性质的金融机构,这一过程加剧了P2P平台的风险,也使得P2P行业开始偏离普惠金融的本质。通过对两个不同信用级别的平台案例的对比分析,了解该行业的一个基本情况和平台的微/宏观风险所在,《办法》落实后对平台和行业所产生的影响预测,以此为基础探讨运营者、监管者的该如何应对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政策风险,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平台进行理性投资。

[1]陈洁.“人人贷”的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融360.2016 年网贷评级报告第三期(总第七期)[EB/OL].http://s0.rong360.com/upload/pdf/de/56/de56c8c47c71709b4f5feff04e85dcba.pdf

[3]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

[J],中国工业经济,2014(4):136~147.

[4]冯果、蒋莎莎.论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异化及其监管[J],法商研究,2013(5):29~37.

[5]卢馨、李慧敏.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J],改革,2015(2):60~68.

猜你喜欢
监管者信用风险借贷
油气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方法
论国资委的定位调整
论国资委的定位调整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
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监管者和中小投资者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