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习近平幸福观研究

2018-12-10 09:09李文静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幸福观异化

摘 要: 习近平幸福观是对传统幸福观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阐述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有力尝试。文章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对中国人民以及人类世界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习近平幸福观内涵丰富,以人民导向为核心,以劳动创造的幸福成就观为重要内容,以幸福感的共同享有为落脚点,为我们在新时代审视现实人生幸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方向指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习近平;幸福观;逻辑起点;中国化维度;异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4.03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文静.新时代背景下的习近平幸福观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8(4)13-17.

追求与实现人类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提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将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追求、创造与人民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理论体系。习近平幸福观是对传统幸福观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实践价值意义、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审视现实人生幸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方向指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解决中国问题:习近平幸福观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幸福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阐述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有力尝试,这种尝试恰是习近平幸福观的逻辑起点。在新时代如何界定“中国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33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大国,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置身于新时代,探讨适合当前社会的新的幸福追寻方式,是习近平幸福观的基本主题。

(一)中国梦与人民幸福梦

人民导向是习近平幸福观的本质与核心;换句话说,习近平幸福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原则,这是践行习近平幸福观的根本动力和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2]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则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党员干部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三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四要学习郑培明同志的责任感,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4]7领导干部只有心系群众、谋利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这种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党员干部的幸福。

(二)新时代的中国问题

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就要解决新时代的中国问题。新时代的中国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从古至今,任何关于幸福的讨论都绕不开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这一基本问题。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新时代的中国就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不同个体、群体之间产生了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物质或经济利益矛盾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因素。改革的纵深发展带来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耐心细致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和调节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保证人民幸福的基础。

(三)解决中国问题之道

习近平幸福观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改革能够取得卓著成就的根基所在。习近平幸福观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精髓,将人民作为幸福的主体,探求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人民幸福的途径;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突出强调幸福观的主体意义,这是习近平幸福观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当前,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幸福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所有举措都是立足于人民幸福这一根基,解决好中国问题,使人民更多地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切实幸福。

解決中国问题、使人民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创造。只有劳动创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个体的角度说,个体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价值体现为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个人幸福在社会幸福的实践中实现,个人幸福是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实现基础上呈现的应有形态。享受自己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一种幸福,但真正的、持久的、深刻的幸福体验只有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主体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享受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快乐。

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幸福观的本质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70以此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建构了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对中国人民以及人类社会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习近平幸福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人民导向,尊重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解决中国问题上;三是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构建和谐共生的成果共享体系。

(一)人民主体的能动逻辑

习近平幸福观的本质就在于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践行幸福观的前提和依据是将人民幸福作为根本动力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有与人民一起经历苦难、一起努力奋斗,很多艰难险阻才能克服,很多任务才能完成。因此,习近平幸福观一方面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观,另一方面也是依靠人民的幸福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能够得到幸福。

幸福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人民幸福在于踏实工作。人民的利益需求是历史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人民的历史性要求将有关人民幸福的事情落到实处,是习近平幸福观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工作落到实处,“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求真务实要出实招”“领导下访必须注重实效”“理想责任价值也要重在实践”,等等,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考虑,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放在首位。

在当代中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幸福,积极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坚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人民享有更充分的幸福生活奠定物质基础;推动政治民主建设,了解人民的需求,听取人民的意见与呼声,为人民享有更充分的幸福奠定政治基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高尚文明的精神家园,为人民享有更充分的幸福奠定精神基础;构建美丽生态事业,为人民享有更充分的幸福奠定环境基础。

(二)真正意义的幸福获得

将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获得视为现代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习近平幸福观教育的基本特点。习近平幸福观拒绝虚假的空谈与口号,而是将立足点放在实践层面上,避免“假、大、空”式的形式主义教育,从而更好地将幸福教育落到实处。

劳动创造人生的幸福成就观是习近平幸福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幸福要依靠劳动来创造。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创造、踏实努力的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视为幸福的重要内容。他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6]44习近平的劳动观是其幸福观的核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获取幸福的根本途径,这是习近平幸福观的内在逻辑。劳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幸福植根于劳动之中,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幸福也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实现中国梦、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劳动节讲话中也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7]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要尊重劳动者的主动性,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让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和收获应得的幸福。

(三)成果共享的幸福教育

习近平幸福观强调幸福感的共同享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2]在新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人民群众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其主体地位才能完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问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3]

在新时代背景下,团结和引领群众向幸福生活努力奋进,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党员干部要讲党性,甘于奉献,适应社会需要,回到群众中去,带领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之下,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凝聚力得到增强,会产生巨大的合力,创造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三、中国智慧:习近平幸福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较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应当坚持与发展怎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时代问题。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8]。习近平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中国化。

(一)劳动是幸福之源

习近平幸福观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的强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劳动致福論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9]249。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劳动致福论的批评和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劳动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只有自由自觉地劳动才能获得幸福。[10]57马克思认为,对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单纯享受并不能带来持久、深刻的幸福体验,人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主体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享受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快乐。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人们在异化的劳动过程中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不是生活意义的来源,仅仅是一种被迫、无奈的生存方式。劳动异化使劳动为人们所厌恶、所逃避,人们将劳动和幸福对立起来,认为不劳动便是幸福,闲暇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和追逐的目标。

劳动只有脱离了异化、成为复归人本身的自觉自由的劳动时,才能从负担变成一种快乐。马克思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1]335-336。自由劳动不仅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2]38只有解放劳动、让劳动者自由地劳动,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劳动的解放关键是打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制度,给与劳动者自由、公平的劳动环境。劳动的自由解放实质上是人的自由解放。只有人自由解放,才能有自由的劳动,才能从劳动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

习近平幸福观强调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幸福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人、自然、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

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一方面,个人幸福是生存的意义所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社会发展也很重要,只有个人获得了幸福,社会才能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幸福的获得离不开社会。同时个人的幸福观念、幸福感也受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关键在于社会的和谐。《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13]368世界,最大特点是天下公有,人人为公,人尽其力,人人平等,大家都讲信修睦,人际关系和谐,由贤能治理,人得其所,敬老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追求个体幸福是人的本性,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脱离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道德是没有内容的。为了调和个人追求幸福的自私本性和道德的无私要求,马克思也反对将个人幸福作为人生的最高和唯一目标,认为坚持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更进一步,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只有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才能实现和保证无产阶级的幸福。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刻与他人和社会相联系,个人幸福的获得离不开社会其他成员,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联系是个人幸福的支撑和基础。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个人的幸福要靠社会发展的支持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革命和建设,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富了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幸福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中心课题,而其主要障碍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一新的时代问题,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幸福观正是走进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幸福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和现实的需要,将这种方法转化为可以解决现实幸福问题、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论原则。这一理论成果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幸福的理论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ifeng.com,2017-10-18.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30.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7-10-25(1).

[9]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讴,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9.

[13]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幸福观异化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