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选举中的政治生态问题研究

2018-12-10 09:09赵文博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

摘 要: 政治生态是一种宏观的政治系统,村民选举作为农村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章认为部分村民选举中出现的政治生态问题,主要受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优化改善选举政治生态,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完善制度、强化机制、重塑公民意识,进而构建良好的农村选举政治生态,发展农村民主政治。

关键词: 村民选举;政治生态;非法竞选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4.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文博.村民选举中的政治生态问题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8(4)37-41.

一、互联与互促:村民选举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

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内各个政治行为体之间,以及政治行为体和政治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机制、环境、系统与状态。[1]74借用政治生态理论,我国的农村政治生态的本质是以乡村发展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以国家法制政策为导向、以乡(镇)党委政府为指引、以全体村民为主体,由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围绕农村事务开展的村民自治活动的状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村民选举既是一种独立的政治生态存在,也是农村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农村政治生态也会影响村民选举。

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农村民主实践,实际上是候选人之间以及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一种竞争、互动、遴選的民主参与过程,与选举机制、环境及选民素质等诸多因素相关,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生态存在。与此同时,村民选举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共同构成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全部内容。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自治的种子从村民选举开始便已经生根萌芽,政治生态的参天大树能否枝繁叶茂很大程度上受村民选举这粒种子的影响。一次有序成功的村民选举能够营造民主氛围,建立民主机制;一次无序失败的村民选举会扰乱农村秩序,异化农村民主,破坏政治生态。农村政治生态的好坏同样影响着村民选举的成败: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了选举成功所需的机制、环境,有助于村民选举的开展以及良好选举生态的形成。村民选举成功与否,主要看选举程序是否合法规范、选举过程是否公开透明、选举监督是否完善有力、选民参与是否广泛民主、选举结果是否体现民意。

二、乱象与利益:村民选举中的政治生态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部分村民选举中的政治生态乱象

1.多方力量博弈激烈

村民选举牵涉面广、利益众多。个别乡(镇)党委政府打着对辖区村民选举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幌子左右选举结果。村党支部希望候选人能够由自己提出并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发挥村支部的政治领导作用。各类村组织(派系)都希望“自己人”能够成为候选人甚至胜出,为小团体谋取更多利益。村“两委”原成员希望自己的亲信或接班人能够上位,使自己的势力得以延续。村民希望本宗族人或“自己人”能够上位,体现个人主张。

2.部分地区非法竞选比较严重

非法竞选是指在选举前或选举中通过非法的途径和方式参与或干预选举。[2]5一是贿选。贿选是民主政治的禁忌,也是道德沦丧的表现。[3]20在选举中,候选人为了成功当选,通过各种手段争取选民手中的选票。轻则安排亲信登门拜访、馈赠物品、请客吃饭,或许以承诺;重则直接用现金买票。二是暗箱操作。为了使“自己人”能够顺利当选,一些乡(镇)组织或个人利用部分村民对选举规则不太清楚的情况,通过收买选举工作人员改写选票、私自代选、虚报票数等手段暗箱操作。三是以恐吓、暴力干扰破坏选举。一些候选人在贿选无效情况下,会铤而走险,以恐吓、暴力等方式破坏选举,甚至在个别村庄会出现黑恶势力把持选举的现象。这些非法行径,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派系势力明争暗斗

村庄派系是指村民为了共同利益所构建的多重人际网络组织,其纽带往往是血缘、姻缘、地缘、业缘或其他因素。派系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社会性源于其生存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性则指通过派系精英参与农村选举并胜出进而谋利。[4]107村庄派系中,有以血缘、姻缘组成的宗族派系,以地缘组成的邻里派系,以业缘组成的行业派系,无论哪种派系,他们都围绕一个或多个精英运转。在一些政治生态紊乱的地区,村民选举看似是一个个候选人的竞选,其则往往都是一个个派系的较量。这种竞选斗争既有“明争”,也有“暗斗”。当竞选异常激烈时,竞选方式逐渐从个人竞争发展到组团拉票甚至群体斗殴。派系势力影响了选举的公正性和村委会运行的公平性,加深了村庄内部矛盾。有的村为了平衡派系力量,维持既有的派系政治生态,出现了轮流“坐庄”的村民选举现象。表面上看,这体现了公平公正,实际上是对村民选举的最大亵渎,也是对政治生态的极大破坏。

4.村民参选热情“两极分化”

在选举过程中,往往存在村民参与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有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参与选举的狂热;另一方面,也有因自身政治意识和对基层选举的不满出现参选冷漠。这种“两极分化”的参选现象听之任之便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一是助长了农村不法选举,导致村民自治乱象不断;二是导致村民对选举态度消极,参与人数少,选举无法正常进行;三是村民对基层民主信任缺失,村民自治举步维艰;四是村民彼此或对政府缺乏信任,导致信任危机加剧;五是不重视公民合法权利,公民社会建立遥遥无期。

(二)影响选举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

选举远不是由政治因素和受教育因素决定的,而是比政治意识和文化程度更重要的因素在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参与和投票行为。[5]52选举作为一种政治行为,选举政治生态还受到经济发展、利益诉求、选举制度、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其中利益诉求是影响选举的决定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利益诉求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地区、村庄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意味着当地村委会和村干部掌握的资源不尽相同,这会直接影响当地的村民选举。经济发达地区,村委会和村干部掌握大量的资源,一方面村委可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村委竞选成功后工作好开展,容易出“政绩”,这类村庄村民竞选参与人数多,竞争非常激烈,容易出现选举乱象。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发展潜力较大,村庄潜在利益较多,村干部竞选一般也比较激烈,亦容易出现选举乱象;经济发展落后村庄,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和村庄“能人”外流较多,经济发展基础差、困难多,留守当地的村民对于村委竞选无暇顾及,对于村庄发展无能为力,这类村庄表现出参选率不高,容易沦为“伪选举”。

对于选民个人而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参与选举的主要目的。当预期选举结果好于参与付出时,就会积极主动参与选举。对于部分候选人来说,竞选成功意味着获得一定的农村管理权力,当竞争激烈时,就会想方设法拉票。村民选举中,当选举者和被选举者这种利益一拍即合时,各种不正当选举行为就会层出不穷,势必严重影响农村政治生态。

对于乡(镇)政府而言,村庄当选者能否为己所用成为其指导村民选举的重要考量标准。乡(镇)政府是否支持村民选举,一方面在于其对于整个选举过程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于其对候选人,尤其是当选者的掌控。乡(镇)政府在指导村民选举中除了评价选举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外,更注重当选者能否为乡(镇)政府带来好处、能否执行乡(镇)政府赋予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潜在利益驱动下,乡(镇)政府就会根据选举情况不同程度地插手选举,甚至直接干预村民选举。

2.制度因素:选举制度机制不完善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农村选举的基本内容、违法行为都有了明确规定,但在执行程序的具体操作方法上规定比较笼统,在具体责任认定时,造成了违法界定难、贿选调查取证难、处理处罚难等问题。[2]7考虑到政治影响和社会声誉等因素,更多时候对违法人只是取消参选人资格或宣布选举无效。这种处罚间接导致违法者有恃无恐,使贿选拉票等行为屡禁不止。

民主监督是民主选举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目前,一些农村民主选举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譬如,对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村“两委”会之间关系界定比较模糊,在选举中,乡(镇)政府究竟应该做哪些指导、指导的程度与方法如何、违法后应给哪些处罚、村党支部在农村民主选举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发挥作用、谁来监督,等等;对于村民而言,除了法律赋予个人的民主监督之外,如何构建村民监督机构、如何发挥集体监督作用、监督结果向谁反馈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法律监督、制度监督或村民监督都有一定体现,但缺乏明确的监督体系和反馈处置机制,导致很多人对监督失去信心,甚至不愿监督,致使监督沦为民主的空壳子。

3.文化因素:现代民主意识缺失

从古至今,唯上是从、唯权至上等封建思想对现代民主依然影响较大。加之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意识、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导致村民们对手中选票的意义认识不足,忽视了选举的神圣性、庄严性和严肃性。同时,出于“一家人”思想,宗族成员会放弃自己的真实政治诉求从而支持“自己人”。而部分拥有“官本位”思想的候选人认为当上村委就可以拥有特权,可借机谋取私利。

4.思想因素: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受地缘关系影响,我国部分农村依然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小农意识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小农意识在农村民主选举中表现为:一是小富即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举中很多人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人或事,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缺乏规矩意识,一些选民面对蝇头小利容易失去原则,面对利益诱惑不惜逾越法律、丧失立场;三是宗族意识强烈,易于受到左右。宗族力量作为农村最稳固的一种隐形力量,源于对宗族血缘关系的天然信赖,部分选民在选举中不自觉地会倒向“本家人”。

三、优化与完善:村民选举的对策与出路

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创举,它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开放的政治参与平台。[6]30针对村民选举中的政治生态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村民选举,形成良好的选举政治生态。

(一)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

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选民对选举的关注度和积极性,经济条件好的农村,村民才有暇关注选举并积极参与其中;反之,经济条件差的农村,村民主要精力以发展经济生产为主,无暇顾及选举政治。

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帮助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经济,要充分发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综合施策。一方面要开展政策扶贫,帮助农村地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构筑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地理、环境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构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另外,要因人制宜,针对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升民智,构筑经济发展的人力、智力基础。同时,针对某些自然环境特别恶劣,不宜居住或发展生产的地方,进行整体移民搬迁,构筑经济发展的生活基础。

(二)健全法律制度,建立科学的农村选举生态环境

法律制度是保障村民选举合法有序实施的基石,应该在现有选举法律制度基礎上予以完善。第一,对选举中的显性或隐性的违法或不当干预行为及团体及时发现,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文规定。第二,要加大对贿选、暴力破坏选举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情节严重的应该纳入《刑法》予以制裁,遏制非法选举势头。第三,针对选举法律法规解释比较零散和不统一的状况,需要梳理出台比较系统权威的司法解释,以指导基层选举操作。第四,除制裁性的法律法规外,要制定一些预防性的法律法规,如村干部的任期和任届、村干部合理退出机制和回避制度等。

(三)强化监督执纪,构建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村民选举如果没有民主监督相配套,选举就会走向邪路,村民选举也落不到实处。[7]24权力如果能从利益攫取回归到服务村民的本质,村委会选举的乱象自然也就得到了规范。[8]这种回归一方面要靠个人自觉,另一方面还要靠健全的监督执纪体系。一是构建乡(镇)政府合法合规的指导监督机制。指导不等于领导,监督不等于插手。乡(镇)政府作为农村事务的管理机构,在农村选举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既对农村选举进行全程指导,又要对选举过程及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监督纠正。二是建立完善的选举监督举报机制。发动村民进行广泛监督,建立村民信访举报渠道,实施举报奖励和保护制度。发挥村党支部的政治监督作用,成立选举监督委员会,对选举进行全程监督。选派县乡人大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入驻村庄,对选举进行全程监督审查,及时上报有关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采用网上电子投票,避免线下投票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四)重塑公民意识,培育民主文明的农村政治生态文化

公民意识是指现代公民对于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它是把公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知和内心冲动,主要体现在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健全和行动履行上。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我们要通过教育培训、媒介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用先进的教育文化促进基层政治生态优化。

一是开展不同群体的公民教育。对于青少年,要在学校教育中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贯穿始终,为培养现代公民从小奠定基础。对于成年人,要加强民主法治教育,注重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培育,使其具備参与民主实践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对于公务人员而言,要开展职业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根除封建官本位、上尊下卑、特权思想等封建文化糟粕,廉洁从政,服务人民。对于普通公民而言,需要了解并正确行使个人的合法权利与义务。

二是开展内容广泛的公民教育。第一,要将学校文化知识学习与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第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全民普法教育相结合,提升全民的法治素养。第三,要将选举知识、法律普及相结合,提升全民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做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熊光清.如何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J].探索与争鸣,2015(8).

[2]任园园.当前中国农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5).

[3]董江爱,张嘉凌.基层党建视域下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J].长白学刊,2016(6).

[4]吴思红,李韬.村“两委”选举中派系贿选现象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5(1).

[5]蔡定剑.公民素质与民主选举(上)[J].浙江人大,2003(10).

[6]任园园,吉青.当前中国农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马宝成.民主监督:农村基层民主的新生长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8]孟嗣贵.用对权力的监督来规范村委会选举[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06-04(3).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
基层党组织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堡垒
党史视野下的“政治意识”演进历程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当代反腐败进程中政治生态治理之研究
政治生态宏观外部环境优化问题探析
政治生态治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以全面从严治党护航政治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