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选择,才能成就未来

2018-12-11 11:34杨珍球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育儿盒子学校

杨珍球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是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由刘坚教授提出并任首席专家,由“我们”工作室实施,目标是创办有未来的学校,宗旨是以研究推动教育变革。目前,“我们”工作室已梳理出可操作、可复制、可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协同化治理、实践性研究、生长型课程、分享式学习、多元化发展等五大核心系统。

南仁东,这个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做出如此的选择与创造?他的一生朴素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南仁东这样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选择背后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贡献。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在学校这个师生聚集相互学习的场所,应该如何创造选择,让每一个人能在不断的选择与经历中找到自我,认同自我,产生力量,成就未来?

课程盒子,让孩子预见未来的自己

2015年,学校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们在一起挖空心思,动员每个老师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兴趣课程,共120项,没想到经过孩子们选课后,居然还剩20多项课程没有人选报,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最终被迫选择。当课程选项无法供给孩子们的需求时,我们必须调整思路。学期末课程组面向全体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大家无限制地表达了自己的兴趣需求,汇总后共54项。第二学期,当我们借助校内外的资源将这些课程开展起来后,本想着基于学生需求的选择,应该会产生持久的动力,但课程开展不到一个月问题又来了:不断地有孩子来课程处要求换班,巡课的老师总能碰到自由溜达的学生。对于这批孩子,他们的想法只有三个字:“不想上。”不想上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想要什么?”其实他自己也不确定,很多时候没看到就没有需求,看到了就有需求了。

如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真实的需求?创造需求才能发现需求。所以我们得让孩子们看见课程的样子,触摸到课程的感觉。

经过研究,我们开始开发、使用了兴趣课程盒子。兴趣课程盒子就是将每门兴趣课程的授课教师,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及成果展示,适宜对象等分别拍成五分钟微视频,生成二维码,然后将这些二维码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的盒子里,就成了“科技联盟”“体育艺术”“多元文化”等课程盒子。将这些盒子挂在学校网站上,每个家长和孩子随时都可以点开观看,自我判断、做出选择。这种可视化系统的课程盒子有效地规避了选择的盲从性,可以让孩子们用看得见的方式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如果孩子们在这些盒子里找不到自己想要参加的课程,他还可以到空盒子里去申报填写自己的需求,每一项课程哪怕只有一个孩子申报,学校也尽最大可能照常开设。公交车模课程就是L同学选择的专属课程,现在第四年了,这个孩子在一间教室里创作了一百多辆不同型号的车模,我们可以看到他未来的样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每学期的第一周设定为“兴趣课程体验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里去观摩、去操作、去倾听,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内充分体验后做出更确定的选择,这个选择一旦确定下来,至少得坚持一学期。这样,孩子们在小学六年里,既可以坚持一项选择,追求自我梦想,也可以每学期选择不同的课程,通过体验来发现自我爱好。

教育的追求,其实就是把人的内心真正地引导出来,帮助他长成自己的样子。课程盒子的产生帮助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并能遵循内心的声音去表达、选择,最后在体验、创作中找到自我,只有找到了自我,他们才能预见未来美好的自己。

自主办会,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认同

学校每个月都要组织开展一次基于分享与研究的全体教师例会,但这种大统一的会议越来越难办下去了,难就难在无论你怎么办总满足不了全校参会者个性化的需求,看来我们的教师例会不得不转型。转向哪里?科研处启动了菜单式例会模式,即学校在同一时期,分不同的主题同时办几场会,让全体老师选择其中一场参加,其实这种选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应具有“自主办会”和“自主参会”两条明显的标志。自主一定要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产生。学校只有完全打破集中时间召开全体教师例会的时空,才能帮老师们卸掉“要开会”的行政负担,当研究变得自由、纯粹后,老师们自会产生办会、参会的需求。

三年级课堂教学研究组在实践性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如何借助项目组外教师资源来推动项目研究?项目負责人就主动请求科研处支持,办了一场基于课堂教学的现场研讨会。会议前,他们充分挖掘项目组每一个老师的课堂亮点;会议中,他们设计定点观课表梳理出学习标准;会议后,他们借助参会教师的观课表,发现并研讨教学问题。这场自组织的会议吸引了全校三分之二的老师来参会,同伴的认可让上课的老师找到了自我研究的价值,共同的交流帮项目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策略。其实同伴的肯定只是外在的,老师们在研究中获得的持续不断的研究动力才是内在的自我认同。有了这种自我认同感,研究才会伴随人一生的发展。

科研助理S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如何科学育儿是她们常交流的话题,于是她就发起建立了一个育儿交流群,这个群承载着好书推荐、阅读分享、育儿心得交流的功能。聊着聊着,就有老师提出来办“我妈妈是老师”的育儿沙龙会,想把一些好的育儿经验推广出去,没想到这个会场引来了两种特殊身份的参会者——未婚女老师和老师爸爸,她们带着教育自己孩子和学生的期待与问题而来,在会议中基于如何帮孩子渡过敏感期的话题共享故事,齐献良策,这种交流就打破了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边界,让学校的会场有共同育人的味道。

每一场会议,“我需要,能选择”是基本的要素。当老师们能自由选择,遵从内心的召唤去办会、学习和研究时,才能在自我超越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和专业能力,去解放人内部成长的动力,活出自我精彩的过程。

双向竞聘,让同伴互助产生生产力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如何让一群人走得更远?组建好团队是关键!双向竞聘是我们组建团队、激发团队生产力的方式之一。

双向竞聘,实际上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每年的8月中旬,全校教职工都有一次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在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找他人的力量,最终既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又要找到同道人。当老师们能挖掘出自我优势,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时,其工作产出也一定会更高效。当兴趣相投的人组成团队时,其团队更具有包容性,遇到困难他们更容易直面问题,调整生产关系,在解决问题时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每一次竞聘,有两种人最有危机感,一种是个人能力很强但在团队中不受欢迎的人,另一种是能力一般工作态度也一般的人。学校组织教师双向竞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一部分教师弄下岗,而是要通过竞聘用人所长,组建和谐团队,提高岗位标准,以此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对于一少部分暂时“失业”的老师,学校最后会出面与他们面对面沟通,先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给他们提供竞聘后空缺的岗位,让他们再次选择。这种选择肯定不是他们的第一需求,如何帮这些在某一方面有缺点的老师,在团队作战时尽可能不让自己的缺点发生不良作用而又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不管选择、接纳了什么样的同事,我们不要想着去改变这些人,统一他们的思想,我们需要做的是统一目标,共建标准与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相互协调和管理各种资源,以团队运作的方式实现高产出。

所有选择,皆价值引领之必然。我们创造选择,让孩子们在选择中认识自我,让老师们在选择中认同自我,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将选择化为行动、产生力量,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老师和孩子们走一条走心的、有目标的幸福之道,在未来创造一切可能,成就美好的自己!

(作者系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现任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育儿盒子学校
偷偷摸摸育儿
寻找神秘盒子
学校推介
育儿Q&A
育儿Q&A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