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成:一节听评课的反思

2018-12-11 11:34冉秀波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铅笔教学活动生命

冉秀波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特殊活动。在这一特殊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特征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内容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其实质也是人的生命形态;而当代环境的性质已经从自然性嬗变为文化性,其实质也是人的生命性。因此,教学课堂具有生命性,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显然,具有生命性的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课堂上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状态。

曾经听过一节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平均分”,其实,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体会“平均”的含义。教师首先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创设春游情境,让学生分食物。学生们踊跃参与,教师又用课件演示分萝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被进一步点燃。

大约是为了启发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身边问题,教师让学生们拿出铅笔,把10支铅笔平均分。听到里面,我顿时一愣:每个孩子都能拿出10支铅笔吗?有10支以上铅笔的孩子开始行动起来。这时,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的铅笔不够,我只有8只铅笔”。我看向这位老师。也许是有外人听课的原因,教师看了看这个孩子,做了一下手势,示意孩子再不要说了,那个孩子就这样沉默了。下课后,我与那位老师交流说:“这节课你的设计、语言、多媒体的运用,师生互动等情况都非常好,但你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恰当处理那个学生的问题,往大了说,可以认为忽视了一个生命的存在。”

那位老师显得很讶异,似乎不以为然,在我指出问题的症结之后,他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我说,那个没有10支铅笔的孩子,老师不应该忽视他的诉求,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自己思想和尊严的生命个体。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做的是及时妥善处理学生的诉求,而不是匆匆地推进教学进度。比如说,让孩子们先停下来,给这个铅笔不够的同学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伸出友谊之手,把自己多余的铅笔借给他。妥善处理这个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既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精神,又能培养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

当然,这里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即课堂的“生成”。对于这名数学教师来说,那个突然发声的孩子的诉求就是一个生成的问题。

诚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活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科学性是因为教学内容、结构、原理、过程、方法等都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艺术性是因为具有审美性、主体性、独特性和教育性等一些艺术特征;社会性是因为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最终是为了应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教师们往往都很注重。因此,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们都绞尽脑汁地设计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设计精彩的導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精彩的讨论交流,精炼的课后总结,精美的板书设计……教师也非常重视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课堂上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有思维的独立个体,所以课堂就一定会有老师所预设不到的“生成性问题”。遗憾的是,教师对“生成性问题”往往漠然置之。

其实,“生成”也是一种精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对于课堂的“生成”,教师一定要有一双犀利和敏锐的眼睛,用冷静的思维,剖析“生成”的根源,倾听孩子们生命深处的声音,关注每个鲜活的生命,正确、恰当地处理“生成”,维护孩子们的权利和尊严,呵护每一颗幼小生动的心灵。这就是教育的智慧所在。

(作者单位:监利县毛市镇南剅小学)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铅笔教学活动生命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