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走出去”战略分析

2018-12-12 10:06朱奇萍孙朱琳陈思思
市场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走出去结构性供给

◇朱奇萍 孙朱琳 陈思思

目前,市场供需呈现非平衡状态,为了确保市场供需能够维持平衡,我国应实践“走出去”战略,以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概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一根本目标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要素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以此优化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推进,不仅能够满足群众需要,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稳健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阶段改革目标中能够看出,这项改革工作值得深入推进。

(二)“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源于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以“引进来”“走出去”两项战略内容为基础,围绕这两项内容为中心优化开放结构、加强内外联系。“走出去”战略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迎合国际全球化趋势,在提升我国改革开放水平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去”战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它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在我国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方面提供可靠的战略支持。下文具体介绍我国“走出去”战略实践方式,以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走出去”战略实践途径探索提供依据。

二、“走出去”战略实践方式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应扩大,我国企业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利用该模式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走出去”战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动力支持,这对改革目标明确有重要意义。从低端产业、中高端产业“走出去”战略实践方式展开分析,了解产业结构调整效果[1]。

(一)低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低端产业具体指的是采矿业、加工制造行业等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这类产业共性特点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低廉、贸易壁垒十分明显。由于参与国际市场的各个国家在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不同国家应用的产业转移理论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贸易摩擦,对此,国家产业专业、产业转移标准规范化制定是极为迫切的。国内外专业学者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具体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在增进合作国家间关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两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我国煤炭行业存在日益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受一带一路政策影响,针对这类产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节约、资源价值发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高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中高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即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这不仅能够充分挖掘企业自身优势,而且还能全面彰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价值。中高端产业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落实“走出去”战略时,意识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提高技术能力为目标,促进我国中高端产业“走出去”战略水平大大提升。

西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验相对丰富,这对正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我国来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发达国家实践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过程中,以资金增加、技术水平提升为目标,以此优化本国产业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转移低端产业。这种直接投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贸易壁垒,而且还能加快产业升级速度,扩大产业结构优化范围。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应在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基础上(如附图),制定符合我国“走出去”战略需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监督体系,这对深入推进改革有促进作用。

附图 我国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变化情况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走出去”战略实践途径

我国应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推进“走出去”战略,客观总结我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并为经济阶段性发展制定合理的策略,这不仅能够丰富“走出去”战略内容,而且还能发挥这一战略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有推动作用[2]。

(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我国低端产业存在高成本、低收益现象,并且这类产业应用直接投资方式进行产业调整的特点不是十分显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拓宽低端产业发展空间,需进一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满足低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优化生产流程,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该政策实践的过程中,能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便利,以此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机会,推动“走出去”战略顺利进行。由于“一带一路”政策沿线国家存在明显的社会环境差异、政治差异,对此应制定完善的民间资本鼓励政策,调动私营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增加国际产能合作机会,这对“一带一路”政策大范围推进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

(二)正确指导“走出去”战略

我国政府为“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持时,首先优化对外直接投资流程,简化繁琐的对外直接投资程序,同时,正确指导投资行为。政府指导的过程中,参照相关制度了解外商投资许可的相关条件,并对外商行业细分。在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基础上,明确阶段性改革目标,根据外商行业特点选用适合的投资方式,这对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配套制度制定有促进作用。如果“走出去”战略得不到政府的明确指导,那么“走出去”战略实践过程中会失去正确方向,最终影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落实。从中能够看出,“走出去”战略离不开政府的指导,政府指导“走出去”战略的过程即增进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过程,有利于增强我国凝聚力,这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此外,“走出去”战略能在政府的可靠支持下得到完善和补充,能为今后“走出去”战略理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三)合理建立跨境产业链条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及“走出去”战略需要来调整国际分工方式,建立合理的跨境产业链条,意味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并且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慢慢转变,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引导者,这对我国国际形象树立、综合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走出去”战略实践的过程中,为加快企业发展速度,调动国内符合参与“走出去”战略条件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示范作用,将“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跨境产业链条要想合理建立,务必主动与发达国家合作,尽可能扩大合作范围、深入推进合作,以便为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并且能够借鉴发达合作经验来弥补本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这对我国全面进步有助力作用。除此之外,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应打造特色品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跨境产业链条,打破合作方在时空交流方面的局限性,遵循国际产业互动规则,以此提升本国产业附加价值,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便为“走出去”战略推进提供可靠支持。

(四)加强“走出去”风险控制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走出去”战略渗透范围逐渐拓展,但由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经验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走出去”战略实施风险,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阻力不断增大。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量的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相应加大,对此应严格控制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来源,适当调整投资管理水平,尽可能提高境外投资能力,扩大投资利润回报率。除此之外,投资主体还应准确识别投资风险,避免出现盲目投资、跟风投资现象。我国企业管理者应强化内部控制,组织优秀的投资团队,以便为“走出去”战略实践提供丰富的人才支持,同时,建立专业的风险测评团队,预测最佳投资时机,以便降低投资风险,扩大投资回报率。“走出去”战略风险及时预防、全面控制后,“走出去”战略实施环境能够不断优化,这不仅能够加快“走出去”战略进程,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走出去”战略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以理论知识为铺垫,分析“走出去”战略实践方式,通过落实“一带一路”政策、正确指导“走出去”战略、合理建立跨境产业链条、加强“走出去”风险控制等措施探索“走出去”战略实践的最佳途径。这不仅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走出去结构性供给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