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新思维

2018-12-12 11:10刘德华杭然
中国德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代际道德教育规则

刘德华?杭然

道德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确立新的思维,包括尊重人的人学思维、依据现实环境与具体条件的情境思维、关系性的交往思维和历史性的生成思维。

无论是德育专家还是普通教师,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希望寻找“包医百病”的德育良方。众多的道德课题在研究,大量的道德文章持续发表,这些研究及成果并没有明显改善当下社会的道德问题,依然在道德领域存在着需要摆脱的困境。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走向崇高与抽象的同时遗忘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道德建设与大众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展开。无论是本土传统的道德规范,还是外来的道德观念,都需要把道德嵌入到真实的、具体的、变动的生活世界之中来思考。本土的道德需要依据生活世界的变化来发展,异域道德的借鉴需要根据本土文化的实际来吸收合理内核,学校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要有尊重人的人学思维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道德的意义基础在于人的生活世界,高质量的生活意味着让人有尊严和幸福。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意味着把人当人看,在学校教育中,把学生当人看。道德的养成旨在提升学生做人的尊嚴,并创设条件让他们追求幸福生活。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删除”那种贬损人、侮辱人的教育行为,消除冷漠无情、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非人道文化基因,把人奴役人的现实加以彻底的揭露,同时创设一个自由、自主、温馨、友爱的教育生活环境。为此,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兽性,摆脱神性,提升人性。克服兽性意味着消除人的野蛮和贪婪、消除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养成文明与自我约束的心态与行为,从道德的他律走向自律。摆脱神性意味着不必把学生视为全能完美的人,学生既不是全知全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人性的弱点与局限,出现失误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有的甚至会反复出现,为此教师需要有耐心、信心和宽容之心。提升人性意味着在直面人性弱点的基础上,帮助克服人性的弱点、如冲动、撒谎、欺诈等,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需要有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机会,毕竟学生们不是物件,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自主成长不是直接受控于教育者,他们的身心不存在直接控制的开关,教育者的影响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介入。因此,教育者应当做到眼里有人,心中有人,把学生当人看,避免把学生当物看,也不要把学生当神看。尊重学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

要有依据现实环境与具体条件的情境思维

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但是生活世界是一个共在的世界,每一个人或群体都有主观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差异。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从现实条件出发,理解边缘、偶然、随机、非理性等合理性存在,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生命和每一个群体,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为此,要平等地对待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富有和贫穷;高贵和卑微;聪明和愚笨;魅力和丑陋;成绩高和成绩低。面对多种生活内容的有机构成所形成的多种不同方式,不应贬低弱势群体的生活。

“学会做人”是当下一个十分流行的教育口号,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合理性,但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心态和能力需要结合很多具体的场景。学会做人意味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不同的类型,既有同辈关系,也有代际关系;既有熟人关系,也有生人关系;既有血缘关系,也有地缘关系,还有学缘、同事等其他关系;既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活动应结合学生当下的生活和可能的生活等具体条件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处理家庭代际关系为例,在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孝道”,一方面是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女经》等古代流行的文本,另一方面是在操场上组织中小学生给父母洗脚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自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效果,但是其弊端不可小觑。在理论上,孝道的标准如何界定缺乏有深度的思考,古代农业社会的孝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处理家庭代际关系的伦理准则?“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些伦理行为的合理性在哪里?在实践层面上,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有无必要?如果洗脚是复杂的活动,需要在学校进行训练,那组织洗脚自然有合理性;如果父母在白天有必要到操场来洗脚,那也说明有必要性。很显然,这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非常弱的。

学生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问题有哪些,乡村与城市的代际关系问题有哪些不同,各个家庭的代际冲突有哪些差异,是否可以先作调查研究,然后针对问题开展代际教育,是否可以鼓励学生与父母交流、观察父母的劳作、做好自我服务、参与家务活动,是否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些真实的代际冲突的问题,例如,父母做得不够好或者做得不对时,子女该如何面对?还有“爱家乡”“节约时间”等主题都应该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发现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启迪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避免道德教育的宏大叙事和抽象道德条规的灌输。

要有关系性的交往思维

生活世界中的人不是彼此孤立的,不是独立的原子式存在,而是相互交流和交往的人,各种生活形式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生活世界的有机整体。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用关联性的交往思维看世界,无论是考察人或其生活形式,都应该置其于生活世界的交往背景之中,交往背景的抽离只会产生片面和虚幻的认识,简单地前置要求学生如何做。人的交往关涉三个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灵世界。有效的交往要求对客观世界有真实的而非虚假的认识;要求反映社会世界的规范与规则具有道德合理性而非野蛮性;要求交流的言语真诚而非虚伪地反映各自的心灵世界。在人的真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都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但是在我们的道德话语中,合作被视为褒义词,竞争被视为贬义词,无论是语文中的道德故事,还是思想品德课或班会活动课,道德教育往往只重视合作的一面,忽视或否定竞争的一面。

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中,常常看到重点关注小组之内的合作,而忽视小组之间的竞争,更不引导讨论个体之间的竞争。但是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或是以后参加工作,合作与竞争都是人际交往的一体两面。合作与竞争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有规则,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人际关系教育的基石,因此,有必要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拓展对规则的讨论,各种群体需要什么的规则,谁来制订规则,制订规则的程序应该有哪些要求,在制订规则时出现不同的意见如何处理,如何执行规则,如何评价规则,如何改进规则?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世界中常见的问题,当下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道德教育用关系性的交往思维消解独断性的专制思维。后者是少数人或某个人制定人际交往规则强制其他所有的人无条件遵守的思维。

要有历史性的生成性思维

人的生活世界是发展生成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本质先定的、停滞静态的世界。生活即过程,生活即创造,生活即生成,它具有生成和创造的无限性,因此,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需要用成长史的眼光看待个体生命。世界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也没有绝对完美的权威和高大上的完美之人。个体的生命不必对他者盲目迷信和崇拜,而是应有勇气创造和生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就人类历史发展而言,现代人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生活内容的丰富性与进步性,还是生活的时空范围,相比古人,都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拓展。学校道德教育尽管有借助传统文化吸纳其合理道德资源的可能与必要,但是一定要有向前开拓的勇气,要有追求新生活的意向,要有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例如,个体的权利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加以调节,人们在生活中结合为群体,并给群体代表人以一定的公共权力,但是这公共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本能冲动,并带来恶的结果,因此控制和制衡公共权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学校班集体生活就存在类似的问题,教育者需要组织学生讨论班集体生活中的公共权力系列话题。如,怎样选出班干部,班干部到底有哪些权力,如何应对班干部滥用权力的问题,如何处理个体的自由与班级民主之间关系?这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力问题加以全新的审视与反思,结合社会公共生活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新的公共生活方式。就学生的个体成长史而言,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活动设计需要系列化。依据学生成长需要设定主题,避免了仅满足于依据上级文件开展德育活动的现象。大的主题有家庭生活主题系列、班级生活主题系列、社会公共生活主题系列等。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与父母的关系有不同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就意味着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成长。学生年龄越小,他们的道德品质养成受教育环境的影响越大。依据这一基本特点,在小学阶段应重点培养小学生观察家庭道德生活的能力;在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与父母对话的能力;在高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引领家庭道德生活的能力。

总之,道德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实際上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重新走进和融入人的生活世界的过程,当下的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源自哲学上的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的思维。道德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确立新的思维,包括尊重人的人学思维、依据现实环境与具体条件的情境思维、关系性的交往思维和历史性的生成思维。

【刘德华,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然,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代际道德教育规则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