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述论

2018-12-14 11:26
军事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斗争抗日抗战

上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关系密切,对争取上海以至全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对上海抗战的领导和贡献,就时间而言,贯穿于14年抗战的全过程;就地域而言,覆盖了上海市区、近郊、郊县及周边等地区;就领域而言,涉及到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救亡运动、武装斗争、支援工作等内容;就特征而言,呈现出进步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突出特点。本文试对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的历史作以考察和述评。

一、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的历史进程

自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上海作为中外瞩目的大都市和列强侵华的桥头堡,在日本历次侵略战争中首当其冲、屡被战火,如九一八事变后4个月即有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后1个月即有八一三事变。上海抗战历时之持久、战事之惨烈、斗争之多样、贡献之巨大,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14年抗战期间,上海军民的抗日斗争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唐培吉:《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34~7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中国共产党始终冲锋和战斗在抗敌御侮的最前线,参与和领导了抗日救亡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这一阶段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上海军民抗日救亡斗争的第一次高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自觉领导上海抗战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上海各界很快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更激发了上海人民的抗日热情,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临时中央就要求上海党组织立刻把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年12月,在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联合54个群众团体,成立了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临时中央先后发表《关于上海事变的斗争纲领》《中共中央致上海反帝大同盟党团的一封信》《中央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等文件,号召广大人民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上海各级党组织纷纷组织力量支援前线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第十九路军被迫撤出市区后,中共领导的沪西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成为上海人民坚持反日斗争的中心,对全市反日斗争起到了有力的支援和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自1932年5月《上海停战协定》签订至1935年华北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低潮时期,也是上海各级党组织遭受重创、分散坚持救亡斗争的时期。《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救亡运动一度陷入低潮。此后,中共在上海的各级组织先后遭到严重破坏,至1934年9月,江苏省委直接领导的仅剩下上海沪东、沪西、法南3个区委和1个黄包车工作委员会,全上海党员仅475人。及至1935年夏秋间,这些仅存的党组织或不复存在,或失去组织联系,陆续停止了活动。这一时期,在上海的中共党员仍各自为战、坚持斗争,抗日民主运动潜流涌动,为新的救亡高潮创造了条件。

第三阶段,自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由低潮逐步兴起并掀起第二次高潮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调整方针政策、发挥骨干作用、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时期。1935年华北危急,一二九运动爆发,上海人民迅速响应。在中共的影响、推动和领导下,以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等为首的上海各界救国会纷纷成立。1936年1月,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同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成为当时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救亡组织,上海也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形成了第二次救亡高潮。在救国会运动中,上海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并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党员和积极分子,也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恢复和重建上海地方党组织打下了基础。*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19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第四阶段,自1937年七七事变至八一三淞沪抗战。这一阶段是上海军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三次高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扩大群众基础、领导全民抗战的时期。七七事变特别是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军民迅速掀起了新的抗日救亡高潮。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有力打击。上海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奋起团结御侮。前线的抗日战争与后方的救亡运动交相辉映,演奏出一部全民抗战的光辉乐章。正在恢复重建中的上海党组织,迅速转变工作策略和方针,充分利用党在救国会群众中的影响,采取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形式,将各界救国会扩大改组为公开的各界救亡协会,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掀起了全市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潮,发挥了积极领导作用。

第五阶段,自1937年11月淞沪抗战失败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在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继续坚持抗日救亡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孤岛有利形势、创造性开展抗日斗争的时期。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占领上海华界,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则成为日军包围中的孤岛。孤岛四年间,上海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各方力量角逐博弈。租界这种相对自主的畸形状态和复杂形势,在客观上为上海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救亡斗争的开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后一个月间,即先后作出《关于上海陷落后上海党的任务决议》和《关于新环境下上海组织工作的决定》。孤岛时期,上海党组织按照江苏省委提出的“继续发动抗日斗争”“开展近郊游击战”“抓紧有利时机创造发展,加强我们的力量”*刘晓:《上海工作报告》(1945年3月),中央档案馆藏。的工作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救亡工作,恢复、发展和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使中共成为各党各派在上海群众中最占优势、最有影响和作用的组织。*《江苏工作报告》(1940年3月),中央档案馆藏。

第六阶段,自1941年12月上海全面沦陷至1944年“天亮运动”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坚持隐蔽斗争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隐蔽精干、深入群众、积蓄力量的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进英美公共租界,上海完全沦陷。对于中共上海组织来说,孤岛的特殊条件不复存在,直接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加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大大增加了党领导上海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困难。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提出了“更深入精干隐蔽”的要求,强调把各项工作从适应于租界孤岛的环境,转变到适应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环境。1942年8月起,中共江苏省委奉命撤到淮南根据地(后改为华中局城市工作部),在上海坚持斗争的工委、职委、学委、教委、文委和警察特支6个系统及全体党员,在艰难困苦的复杂斗争环境中,按照中央指示和江苏省委(华中局城工部)的指导,严格而富于创造性地执行“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政策,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断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革命力量得到了保存、积蓄和壮大。

第七阶段,自1944年“天亮运动”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准备里应外合、迎接最后胜利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教育群众、准备武装起义、争取解放上海的时期。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中国军队也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城市工作指示》和华中局《关于开展沪、宁、杭、鄞四大城市与交通要道的指示》,标志着中共的城市工作从长期隐蔽积蓄力量,转到准备武装起义、里应外合占领城市,并明确指出“上海由上海党主要负责”。*《华中局关于开展沪、宁、杭、鄞四大城市与交通要道的指示》,中央档案馆藏。在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阶段,上海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天亮运动”,通过各个系统向各阶层人民群众以及伪军伪警进行工作,大力宣传国际国内胜利形势,进一步激发了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同时为发动武装起义、实行里应外合进行了充分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对上海抗战的历史贡献

上海抗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两次淞沪抗战使它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一度成为唯一的战场和主战场之一),在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潮中多次成为全国救亡运动的中心,即使在成为孤岛和全面沦陷后上海人民的抗日斗争也没有停止,成为沦陷区(尤其是日伪统治的重要城市)坚持抗战的一个光辉范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时调整领导抗战的工作策略和方针,组织各界群众广泛开展反日斗争,领导郊县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上海人民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隐蔽战线对日斗争等等,成为领导上海抗战的中坚力量。

(一)加强党的建设,奠定领导抗日斗争的坚强组织基础。建设坚强有力的各级组织,壮大革命的领导力量,是领导救亡运动、开展抗日斗争的前提和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组织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时期,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的同时,中共在上海的组织却受到极大破坏,陷入发展的低谷。江苏省委1933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称:“过去‘一二八’号召的时期,上海党的组织,达到3000多人,而现在几乎削弱了6倍(注:即以3000余为基数,减少了83%左右)。”*档案材料,转引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64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34年3月至1935年2月,上海中央局遭到6次大破坏,江苏省委以及各级党团组织也被破坏殆尽。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共着力恢复和重建上海党组织,于1937年11月重建江苏省委,下设6个系统党委,并在孤岛前期得到很大发展,很快成为在上海领导抗战的各党各派中群众影响最大的力量。上海全面沦陷后,各系统党的组织在上海坚持斗争,保存了革命力量,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至抗战胜利前夕,在上海市区坚持地下斗争的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130余人发展到2800余人,6个系统的党委(特总支)下属33个产业或地区党委、160余个基层支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137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成为领导上海抗战转入反攻、赢得胜利的关键政治力量。

(二)实现国共合作,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主张,实现了政策策略的重大转变。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先后在上海、南京、莫斯科等地寻找共产党的关系,通过秘密途径开始了国共和谈的最初接触。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始终居于重要地位,首当其冲、功不可没;张子华、董健吾、潘汉年等共产党员则以上海为主要依托,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在周恩来正式与国民党谈判之前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全国抗战爆发,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来。淞沪会战时期,上海党组织适应全民抗战的有利形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策略,迅速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并掀起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进入孤岛时期,上海党组织适应孤岛内外的复杂形势,把握越公开越秘密的方针,创造性地开展上层统战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抗日阵营及其影响。全面沦陷时期,上海党组织适应日伪残暴统治的严峻形势,坚持“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方针,在各条战线巩固和拓展了党的群众工作。中共在上海始终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最广大的爱国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积蓄了力量。

(三)团结进步力量,领导各界群众各条战线的救亡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各个阶层的爱国群众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并肩战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上海的工人阶级和青年学生,在历次救亡运动中都走在斗争前列。党领导下的几次纱厂工人罢工,规模大、时间长、影响广,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上海沦陷后,按照“面向生产、深入基层”“勤学勤业勤交朋友”的原则,转变群众工作策略,把维护群众利益和推动抗日斗争结合起来,并争取以合法斗争形式反抗日伪,领导工人和学生开展了护关、护邮、护校等斗争。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中共上海组织充分发挥领导革命文化运动的传统优势,适时实现向领导救亡文化的转变,全面推动抗日旗帜下进步文化界人士的联合,并在严酷的环境中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从而领导上海文化战线在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发出了抗敌御侮的民族强音。此外,上海党组织在领导职业界、教育界、妇女界的斗争中均颇具建树,在领导难民工作中卓有成效,在领导隐蔽战线斗争中屡建殊勋,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爱国力量的联合、汇聚起抗日斗争的洪流。

(四)开展武装斗争,在上海郊县坚持游击战争打击日伪统治。抗战爆发后,上海郊县的抗日武装斗争很快蓬勃开展起来。这一时期所指的上海郊县,包括原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松江县、金山县、青浦县、奉贤县、南汇县、川沙县、崇明县等10个县(当时均属江苏省管辖,1958年划归上海市),按地理位置又可分为浦西、浦东、崇明三部分。全国抗战时期,上海郊县的抗日武装斗争先后在中共江苏省军委(1937.8~1937.12)、中共江苏省外县工委(1938年春~1940.5)、新四军东路军政会和中共江南区委(1940.5~1942.7)、中共浙东区委(1942.7~1945.8)领导下开展,先后在上海郊县开辟了浦东、青浦东乡、嘉定西部、崇明中部4个抗日游击区,以及常熟东乡、无锡梅村、江阴武进等3个抗日游击基点,建立了奉贤县人民保卫团、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青浦淞沪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嘉定外冈游击队、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等抗日武装,在上海周边坚持斗争并取得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成为在淞沪地区打击日伪的重要武装力量。上海郊县抗日游击武装根据华中局及江苏省委的指示,在大江南北与新四军并肩作战,在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级发挥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为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南、苏中和浙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五)发挥独特优势,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上海大城市的优势,支援中共领导下的各抗日武装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尤其是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央赋予上海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党组织始终把完成这一任务放在重要位置。这一支援工作既是全面的,又是全程的。论其全面性,举凡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文化、宣传等各个方面,莫不竭力供应、大力援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抗战的八年间,上海一共支援新四军各类人才约2.1万人,捐款超过130万元,各类物资如军火、药品以及通信、医疗、机床、印刷等设备器材更是难以计数。*《上海支援新四军人力情况表》《上海支援新四军财力情况表》《上海支援新四军物力情况表》,见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上海人民与新四军》,14~20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论其全程性,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上海人民的有力支援,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38年初至1939年底是支援工作的起步与展开阶段,支援方向主要从江西到皖南,重点是全面支援新四军的建设;1940年初至1941年初是支援工作的转折与调整阶段,支援方向主要从江南到苏北,重点是人力和物力支援,并在皖南事变后为帮助新四军渡过最困难的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初至1945年8月是支援工作的深化与拓展阶段,支援方向主要从江淮到浙东,重点是支援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建设事业。*韩洪泉:《上海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阶段特征和特殊意义》,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1)。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抗战的历史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抗日斗争,是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6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上海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和抗战时期的特殊形势,决定了其在党领导下的沦陷区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抗战直至最后胜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参见韩洪泉:《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战的历史经验——以全国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考察》,载《军事历史》,2017(3)。,也呈现出显著的历史特征。

(一)顺应历史潮流,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彰显了进步性、民族性特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时实现政策策略转变,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和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而上海及上海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在政策策略上逐步走向成熟,这也是党能够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关头成为领导上海抗战坚强战斗堡垒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前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大规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上海党组织在领导抗日斗争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不适合的甚至错误的政策策略,犯了显著的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不仅偏离了抗日斗争的正确方向,也使自身力量受到不应有的重大损失。第二次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前后,党的政策策略已开始转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大势所趋。这一时期,虽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仍受到“左”的影响,上海党的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但随着工作策略和方法的转变,在上海的中共党员与各界爱国人士精诚团结,在抗日救国的大目标下共同作战,并依托救国会开展一系列救亡活动,从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江苏省委于1937年11月在上海重建。上海党组织在抗日大潮中迅速发展壮大,从而使上海抗日斗争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坚强的政治领导。孤岛时期和全面沦陷时期,上海党组织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成为领导上海抗战、坚持最后胜利的核心力量。

(二)适应上海特点,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彰显了地域性、国际性特征。上海被称为“现代中国的钥匙”,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也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既是国民政府的经济、文化中心与政治次中心,也是列强利益交汇之所在,亦因此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目标。上海五方杂处、东西融汇、利益交织、中外瞩目,从而使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能起到其他城市或地区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抗日斗争的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上海的特殊环境和有利因素,从而使这座城市的优势条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央机关长期坚守和战斗的地方,也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文化工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使上海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策源地。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市区及郊县均被日军侵占,只有位于中心区域的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未被占领,上海由此进入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租界孤岛的特殊环境和列强之间的复杂矛盾,依托租界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了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坚持斗争的各个系统,利用洋商招牌进行抗日宣传、团结国际人士推进救亡运动、借助复杂环境开展情报工作等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因应形势演变,及时调整策略方针,灵活开展对敌斗争,彰显了主动性、创造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在上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坚持斗争并争取最后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适应形势、环境、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行动方针。中共上海党组织的每一次策略方针调整,都是在中央的指导下进行的,也都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抗战形势的变化以及斗争任务的需要相适应的。正因为上海党组织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使得每一次策略调整都使党的工作争得了主动权,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顺应了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推动了上海抗日斗争的发展。*参见韩洪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抗战策略方针的五次演变》,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抗战中,特别注重发挥创造精神,在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日伪作斗争。中共中央的指示指导和全国抗战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上海的具体形势、环境、任务则具有特殊意义。上海党组织在调整工作策略方针时,既表现为执行上的坚决性自觉性,又体现出落实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反映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比如发动群众和开展统战时提出的“抓住中层,联系下层,推动上层”以及“抓紧文化界为工作中心”“作为开展各方面工作之枢纽”*刘晓:《上海工作报告》(1945年3月),中央档案馆藏。等策略原则,都是富于创造性和针对性的正确决策,从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抗日斗争中抓住关键环节、迅速打开局面。又比如在上层统战工作中,创造了由各界社会名流发起星期聚餐会作为开展工作的生动形式,如工商界“星五”聚餐会、文化界“星三”聚餐会以及党所主导的“星四”聚餐会、“星二”聚餐会等,成为党扩大政治影响、推动进步爱国运动的活动基地和工作平台*《王纪华纪念集》,238页,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党领导下的难民工作成效卓著、影响广泛,开辟了抗日救亡斗争的新阵地,被中央中央赞誉为上海地下党的成功创举。

猜你喜欢
斗争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