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空间规划研究与建议

2018-12-14 10:38胡耀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1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区域活动学前教育

胡耀军

摘 要 按照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流程,选取空间规划环节,从标准配置的角度,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提供具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借助环境中介的科学设置,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规划;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1-0008-03

1 前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正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和自选的一项活动。

区域活动的实施包括空间规划、环境创设、材料投放、观察指导和分享评价五个环节。由于区域活动强调活动中由幼儿自主选择区域,通过与材料互相作用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导致幼儿活动的范围更广,需要的游戏材料要求也更高。因此,本文选取空间规划环节,以标准规范为依据,阐述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空间规划,如何合理安排各区域的位置等问题,旨在将幼儿的需要、兴趣与教育目标完美融合。

2 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是指主要由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保护环境和发展两个需求,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而区域活动中的空间规划是指教师要对班级活动区的结构做一个整体的思考,合理规划空间,即根据本班活动区的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活动区,包括选择与确定活动区的类型与数量、合理安排区域的位置等工作。在进行空间规划时,要先思考、再行动,遵守为幼儿建立有序方便的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原则。

班级空间

1)要求。按照教育部组织编制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第六条“活动及辅助用房”标准规定,幼儿园活动室“每班一间,使用面积90平方米,供开展室内游戏和各种活动以及幼儿午睡、进餐之用;如寝室与活动室分设,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54平方米”。

2)可能存在的问题。由于早先对学前教育重视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督导机制,与新建幼儿园相比,一些老旧幼儿园存在面积不达标的情况。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管理意识存在差异,与城市幼儿园相比,一些乡镇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也存在面积不达标或者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3)解决办法。教师在进行空间规划时,要清楚自己的班级教室的面积大小,因地制宜来规划区域数量和類型。一般来说,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班级内规划角色区、表演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建构区和阅读区等常规区域。活动室空间有限的园所可以再为班级配备3~4个活动区,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空间规划,必要时利用走廊、楼梯间等场地增设公共活动区域设置其他活动区,每个活动区的人数以4~6人为宜。

如果场地十分有限,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中间的场地,将美工区、阅读区和益智区的材料放到桌面操作。具体操作:

1)把摆放材料的柜子靠墙放置,不预留活动场地;2)集体教学结束后,开展区域活动时,直接将班级中间的桌椅分组摆放作为活动场地。

总之,教师可以根据活动性质,根据现有条件,对部分区域进行调整,尽量为幼儿创造便于行动、促进全面发展的环境条件。

班级人数

1)要求。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每班人数一般为:小班(3周岁至4周岁)25人,中班

(4周岁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

2)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现有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民办幼儿园中又新增大量流动儿童,以及部分家长存在择校心理,导致出现班级人数超出的现象。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正处于建设完善阶段,也有部分幼儿园存在人数超出的现象。

3)解决办法。由于空间密度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和游戏中的交往行为,教师在进行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幼儿适宜的活动面积。《幼儿园建设标准》中明确要求,幼儿人均可用活动室面积应不少于1.3平方米。美国学者史密斯和科纳利也同样提出幼儿人均可用空间面积应在1.3~2.3平方米之间。而幼儿适宜的活动面积公式为:幼儿适宜的活动面积=(房间面积-不可供幼儿活动用的空间面积)/幼儿的人数。其中不可供幼儿活动用的空间面积包括家具所占的面积、狭窄的过道等。因此,在班级编排时要注重班级人数的划分,若班级人数确实较多,则应考虑扩大班级的房间面积或者减少不必要的设施,尽量为学生设置出适宜活动的面积。

园所特色

1)要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中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章中也要求幼儿园“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应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开展多种游戏”。总而言之,幼儿园应该在具有一般幼儿园共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幼儿与众不同的个性,做到科学创新、各具特色。

2)可能存在的问题。由于有些区域活动的设置是教师通过参观学习而吸取的外来模式,缺乏理念,导致在区域设置时直接将开展效果较好的园区设置方式嫁接到本园或本班,甚至是全部照搬回家,忽略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忽视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3)解决办法。对于区域创设,园方应该统一规划。借助每个班级的环境创设来展现本园的办园理念、课程特色及教育目标。在树立理念上,除了让教师实地参观学习外,还应该加强教师自身对区域活动的了解。如开展区域活动理论培训,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意识到区域活动设置要符合开放教育理念,突出个别化学习,要真正理解将空间规划成不同区域的意义。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能力,选取幼儿需要、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实际将空间规划成开放适宜的环境。如在益智区可以准备幼儿感兴趣的飞行棋、五子棋、斗兽棋等。

3 合理安排空间位置

通过分析班级空间、人数及园所特色等因素,可以规划出区域活动的个数和内容。那么如何有效摆放这些区域的空间位置,从而使各个区域发挥出相应的教育功能呢?

明确各区域的位置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涉及的区域类别有体育活动区、角色区、科学区、建构区、益智区、表演区和美劳区。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美国科学家布朗对区域的位置提出建议:静态、用水、靠光源——科学区、美工区;静态、不用水、靠光源——阅读区、益智区;动态、不用水——角色区、表演区、建构区。

如开展一项“夏天到了”主题活动,预计的区域活动有科学区(好玩的水)、角色区(小青蛙)、建构区(游泳池)、益智区(夏天的水果卡片)、表演区(唱歌)、美劳区(画荷叶、凉鞋与扇子),那么按照上述建议,大致可以将各个活动区域位置安排如图1所示。

动静分开,适宜搭配 区域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区域之间的临近能够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强化幼儿的主体性。但区域之间有动静之分,在同时进行时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如表演区一般比较热闹,声音较大,会对益智区认真做游戏的幼儿产生些影响,因此在区域位置安排时需要注意动静区的搭配。一般来说,在區域活动中,动态的区域有表演区、建构区、角色区,静态的区域有科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劳区。在区域安排时,可以选择将静态的或动态的区域相邻而设,避免干扰的同时,能增加相邻两个区域内容的联系。

按照动静分开、适宜搭配的原则,还能对上述活动的位置安排进行调整,具体效果如图2所示。

通过图1、图2对比能够发现:

1)巧用走廊空间,将角色区和表演区与静态的区域隔开,能有效避免小朋友注意力被转移,增加游戏的持久性;

2)将建构区的位置从教室中间向左边移动,既能远离静态区内容,又能为美工区设置出取水通道,为幼儿活动提供方便,保证活动的秩序,从而使幼儿能专心致志,增加游戏的持久性。

综合考虑 在明确了各区域的特点和设置需求与所属活动性(动/静)后,可以将室内活动区设置条件总结如表1所示。在进行区域活动时,需要综合考虑表1中的各因素,力争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方便、有序的活动环境,能将各种教育因素合理融入空间的各个角落,从而营造出适合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

4 结语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首先要关注空间的规划。空间规划考虑是否全面,设置是否合理,将对整个区域活动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有时一次非常好的活动,会因为空间位置摆放不合理而导致失败。因此,需从思想上加强对空间规划的认识,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空间规划设置的力度,为区域活动其他环节提供基础保障,为幼儿营造有序的发展环境,为促进幼儿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区域活动学前教育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