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8-12-14 10:38辛崇恩宋天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1期
关键词:几何画板课件初中数学

辛崇恩 宋天华

摘 要 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内涵及目标,分析运用信息技术对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件;几何画板;Authorware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1-0105-02

1 前言

目前,基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互联网交互平台已成为教育领域广泛推广和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其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给予课堂讲授更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2 运用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概念、原理及公式有着极强的抽象性,严谨且枯燥,而初中生生性活泼好动,热衷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对于生涩难懂的数学课很难提起兴趣。所以,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提在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多采取口述和简单教具的综合运用,很难从根本上改善数学课堂沉闷的现象。信息技术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音乐、音效等,各种元素的综合呈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灵动有趣,不仅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将知识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为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注入丝丝活力。如此一来,学生自然更乐意接受,便能有效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1]。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严谨性、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属性,因而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构建初期,对于数学原理、规律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而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很难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进行全面、深入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则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变得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能够通过大量动态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强化逻辑思维运用的灵活性。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简单地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分析和吸收数学概念、内涵、原理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每个阶段,学生能否发挥主体能动性至关重要。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兼顾这一要求,因而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运用,则突破了传统模式下单向灌输授课的桎梏,大量灵动的演示和有趣的情境,不仅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我展示、自我摸索和探究的机会,使之逐渐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2]。

3 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应用方式过于简单 由于个体认知上的偏差,部分教师在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运用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握住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只是在阐述数学概念、原理等文字性表述时,配以相关图片展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信息技术的灵动表现能力融入更深层的讲授中,如将信息技术作用于数学课堂的授课架构、教学形式,以强化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

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体现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通常会将本节课全部的教学内容全部用信息技术加以呈现,讲授全过程都以走马灯式的课件演示为主,虽然讲授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知识点,画面设计也较精美,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发问时间,其实质仍然只是一种换了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很难从这些课件中真正掌握到知识,更别提深层次的思考和实际运用。

尚未解决认识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尚有地域差异,不同数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水平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现实中,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仍然坚持沿用传统讲授方式,拒绝接受现代新生事物,认为传统教学法传承多年,教育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因而无须其他形式的教学法来掺和其中。此外,还由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现代化的噱头,按照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同样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故而不愿花费时间学习和探索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发展呈现出较大失衡现象,亟待引起重视,及时革新教学理念[3]。

4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让数学知识“活”起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满是逻辑推理,内容既严谨又枯燥,很难引起活泼好动、热衷新鲜事物的初中生的兴趣。因此,要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多面体”相关知识点时,通常教师会以实物举例讲解,让学生观察某一正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分别在各个面上标注。但是,实物立方体并非透明物,观察时多有不便。

此时教师便可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即先用画板制作一个正方体,接着在正方体的每一面喷涂不同颜色,再加以字母标注以示区别。在讲授中,教师将其与知识点结合,并随时翻转正方体向学生展示,通过五彩缤纷的颜色、活灵活现的动态体,使得“多面体”知识点灵动地呈现于学生眼前。

又如在講授几何图形“圆幂定理”相关知识点时,因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之间存在动态衔接,图形中的许多点位都是动态变化的,而各点位之间的规律和结论又是不变的,单凭简单口述,很难让学生系统地把握。对此,教师可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几何画板为平台进行圆幂定理包括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的演示,整个过程只需要简单地借助鼠标操作即可结论立现,且画面感十足。

此外,还有其他需借助“翻折”“旋转”“平移”等证明的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知识点,都可借助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其中规律和演变过程。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生动、愉悦的教学展示,既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印象深刻、兴致盎然,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

建构探索平台,优化教学形式,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花费大量研究时间在改善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实现思维能力上,但主要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而收效并不理想。须知,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很难用只言片语解释清晰,也难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探索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则效果截然不同[4]。

如在讲授重难点“三视图”相关知识点时,初中生受自身年龄、认知特性的影响,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仍停留在初期形成和建立阶段,因而很难在脑海中通过几何图形来构建实物造型。对此,教师应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相关计算機操作,制作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模拟图形构建过程,将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过程进行全程演示,带领学生从观察入手,随着课件的演示来逐层展开想象,学会比较、分析,从而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形成并建立空间感,并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理性认知。

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前文已述,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声色并茂地将抽象的数学原理、概念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动态形式呈现出来,使得以往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瞬间变得既有画面又有声音,让学生对概念、原理形成直观认识和理解,从而转变为具体、形象的认知,并随着巧妙的信息化教案设计逐层把握数学知识要点。基于此,教师要进一步展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还要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5]。具体地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发现数学问题,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导者。

如可采取信息技术与数学实验教学结合的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Authorware制作训练课件,让学生创作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等积变形课件,并根据个人理解推导相关面积公式,打破以往“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记忆,课后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将其改为“课前自主发现、分析,课上积极探究、协作、交流,课后相互求证、总结”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又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

5 结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能否熟练、灵活地将信息技术作用于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各项优势,实现二者的高效整合。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重点,紧密联系实际学情和学生能力,将数学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灵动结合,使数学教学能够与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教育艺术融为一体,力保数学课堂活泼、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周荣超,秦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2-93.

[2]张秀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可行性途径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5(1):72.

[3]张艳萍.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新探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1):236-238.

[4]邹闻君.浅谈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教育,2017(1):00162.

[5]马昌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7):37.

猜你喜欢
几何画板课件初中数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关于一个“绳瞬间绷直”问题的思考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