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战略

2018-12-14 01:50宗诗淇
中国市场 2018年31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该战略是对以往党的农村思想的总结和提高,是对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在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多措并举,从人力资本、财政投入、现代化技术等方面入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城乡关系

在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扶持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项政策,它是具有总括性质的指导性战略。党的十九大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与任务,是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含义,明确实施方向与路径,才能真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与实践中共同完善,[1]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过去提出的建设农村思想的升华。从改革开放开始,不同阶段党中央对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各有侧重。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倡导进行农村改革,提出“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指导政府处理好同农民群体之间的关系。[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从1982到1986年,再从2004到2018年,党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均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均十分重视“三农”相关问题,并及时提出适合当时国情的发展战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2018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报告中均再次强调了这一战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乡村振兴第一次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位置,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同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实施的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国情,经过审慎思考后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它既涵盖了历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又对其进行了改革创新,赋予了农村发展以新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还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中央的政策扶持和不懈努力下,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的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6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前者是后者的2.71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3倍。高速低质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解决好“三农”进程中的新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要且及时,有利于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推动我国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2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更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二十字”方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也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当时我国农村基础差,城乡差距巨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实际切合。现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需要对建设乡村的具体要求进行新的总结。除了“乡风文明”在字面上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内涵上更加强调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外,[4]其他四大要求均是对之前要求的深化与提高。

首先是“产业兴旺”代替“生产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只有产业兴旺农村经济才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所以无论在任何时期,产业发展都要放在首位。但是不同的经济背景下,生产力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996-2006年间,我国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71.4%下降到了53.8%,工资性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2.4%增加到了38.3%。农村居民收入多元化,但农业发展状况差,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不足,因此国家提出“生产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但在资源的利用和現代化建设方面仍有不足,所以需要促进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推进“产业兴旺”。

然后是“生态宜居”代替“村容整洁”。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满意度,居住环境的恶化会扭曲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2005 年前后,我国农村还不富裕,没有过多的精力与资金注重环境保护,仅提出了“村容整洁”的要求。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有需要且有能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因此,应该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再次是“治理有效”代替“管理民主”。乡村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政府、农村居民和农村自治组织共同配合。[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的治理环境与体系均呈现出新的特点,仅仅倡导民主管理无法确保治理的有效性。要协调好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本村居民与外村居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正义。同时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法制化,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结合的治理体系。[6]

最后是“生活富裕”代替“生活宽裕”。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相同。共同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只有立足于实际,从生活宽裕开始,逐步推进,才能突出每阶段的战略重点。[7]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4.9元,仅仅在整体上实现了温饱,离生活富裕还有很远的距离。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是十多年前的4.13倍。此时提出生活富裕的要求,就是要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与质量,通过一系列的利农惠农政策,促使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3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033年之前,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和资源流向城市,很容易导致农村的衰败。[8]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财政投入仍不够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三大问题,才能防止农村经济凋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首先,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可建设乡村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高达2.87亿,比2012年增加2391万人,年增长率达到1.8%。在国家政策和城市发达经济水平的双重推动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为了提高收入纷纷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孺反而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假若适龄劳动力均为城市做贡献,那无论政府如何给予优惠政策振兴乡村,都只会是事倍功半。除此之外,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带来的效益也远不如其建设农村的收益。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仅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低,工作量大,且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在农村务农的主要力量本应是青壮年,却只剩妇孺老人,难以完成高强度的农业工作,更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十分不利于新型农村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9]

其次,要解决财政投入仍不够的问题。到2016年末,我国仍有31.3%的行政村没有实行集中供水,有80%的行政村没有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有35%的行政村没有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10]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财政投入必不可少,农村经济原本就较为衰弱,金融体系不完善,自我集资能力差,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由于农村金融环境的恶化,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减少放贷和设立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导致本应流向农村的资金转入城市和非农领域。[11]这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了农村资金外流。此外,进行乡村振兴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社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兴趣度很低,鲜有投入。

最后,要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的问题。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衰落成为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掣肘。伴随优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现代化进程越发缓慢,农村现代化的凋敝和城市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农村地区尽管经济态势良好,农田水利等现代化设施依旧不够完善,农民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现代化的缺失加大了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形成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局面,十分不利于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实现。仅靠农田致富的时代已然过去,要想持续性地发展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

4多管齐下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有全局意义的综合性策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的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规划,多管齐下,从而全面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农村发展的活力。

首先,要减少优质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动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城乡收入差距大带来的推力。面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服务机制,使农村居民的心理落差缩小,提高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度与满意度,留住“农民工”。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加大相关优惠政策力度,如对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术培训、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城市发达经济水平、健全的保障设施带来的拉力。这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宣传,培育农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让农民意识到城市劳动力饱和的情况,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其次,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优化财政结构方面,必须改变“重经济、轻文化、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路。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平衡好经济与文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12]然后,应积极推进除政府财政扶持外的社会资金投入。虽然财政投入的公共性较强,但由于财政预算总量的限制,仅由政府进行资金扶持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的发展需求,要调动其他各阶级的力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等投资方对乡村进行资金支持。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方面,应着力缓解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促使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要。[13]

最后是注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就我国而言,农村现代化依赖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首先要构建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体系。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17.19%,[14]所以要想实现生产体系的现代化,就必须在育种、加工和增值的全过程中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要想实现农业的经营体系现代化,就要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率。[15]除此之外,还应培育多种农业主体。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组织的培育力度,通过家庭、村落等单位将闲散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民资金聚集起来,促进现代化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多角度全方位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然涌现出越来越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国必将早日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李铜山.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J].中州学刊,2017(12):1-6.

[2]王亚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3]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4]武市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与突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1):23-30.

[5]雷若欣.乡村振興战略的“五大要求”和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5):67-71.

[6]秦中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重点[J].新经济导刊,2017(12):80-85.

[7]王春平.“生活宽裕”与生活富裕有啥不一样[J].新农业,2006(11):6-7.

[8]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学术前沿,2018(2):14-18.

[9]樊士德.劳动力外流对中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6(11):31-41.

[10]王祯.适用技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1):26-33.

[11]许丹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70-73.

[12]刘伟.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58-59.

[13]刘卫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展望[J].财经问题研究,2012(2):61-65.

[14]王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1(3):6-9.

[15]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12.

作者简介:宗诗淇,湘潭大学商学院 2015级金融学。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