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在锡剧中的发展与特点

2018-12-18 01:26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锡剧扬琴唱腔

地方戏曲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用编、导、演、音、美的综合手段完成剧目的艺术创作,其中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部份。它包括:唱腔旋律音乐和烘托气氛的间奏、场面音乐两大部分。而要完成戏曲音乐的任务,均离不开戏曲乐队。戏曲的艺术团队,只有演员与乐队的配合,才能真正完成戏曲唱腔的表演。因此演员的“唱”与乐队的“伴”是戏曲音乐中决不可忽视的两大方面。唱要“声情并茂”,伴要有特色、活力。唱,伴二者宾主主次分明,才能塑造舞台音乐的完美;才能达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清乾隆年间,江浙沪的地方戏曲“滩簧”在民间形成,到明末清初相继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剧种:如苏州滩簧为苏滩,上海滩簧为申滩(沪剧),常锡滩簧为锡剧,宁波滩簧为甬剧……有史可证,清乾隆六十年的《霓裳续谱、万寿庆曲》中已有“滩簧调”的记载。

锡剧在清道光年间,民间已盛行“对子戏”台上仅二人,一生一旦,伴奏乐器仅为一把胡琴一块板,由演员自拉自伴自击板,演出为“幕表戏”,后来到“同场戏”,再发展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常锡文戏”时,乐队已有主胡,副胡、三弦、竹笛、唢呐、打击乐等配备。

锡剧这一剧种有江南水乡的泥土芬芳气息,有“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独特风格,有优美动听的吴歌音调,有活泼亲切的锡腔语言,有琅琅上口韵味浓郁的说唱台词,有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剧情主题,有“江南丝竹”音乐特色的乐队。苏南地区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簧调”“大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头顶香盘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的《珍珠塔》是百演不烦,百看不厌,家喻户晓,成为人人喜爱的经典传统剧目。

“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了,新中国进入文艺大复兴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锡剧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获得了新生。“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从此锡剧从组织领导、人员配备、艺术、生活各方面得到飞速发展。五十年代中,锡剧音乐专家:叶传卿先生构思、设计出用琵琶伴奏清板,五十年末(1959)乐队又引进了“扬琴”这一新的乐种。扬琴这乐种一经出现,就以它自有的优势显示了强大的音乐活力;丰富、润色了乐队;打破乐队以“司鼓、主胡、琵琶”为三大件的传统格局。

粘合乐队音响 增强音色厚度

明末清初,扬琴就成为江南丝竹的八大件器乐之一,有行话“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扬琴的音色“清亮悠扬、纯净圆润、余音袅袅”,有宽阔的音域,有它独特的技巧,如:双音、衬打、轮音、弹轮等,在乐队中它能融合各种丝竹乐的音响,对乐队的音响能起到催化、粘合的作用,是高、低音乐器的“桥梁”,它的演奏具有和声效应的功能,扬琴的进入,增强了乐队音色的厚度;丰富了乐队音响的色彩,在常规十多人编制的锡剧乐队中进入到和“三大件”一字并肩的地位。

黄金搭档托清板 即兴伴奏是特色

锡剧以她源于太湖之滨的山歌、小调、民间说唱为基础的唱腔是悠扬婉转,醇厚柔和,韵味十足,甜糯动听,被“叶圣陶”赋诗为“太湖一枝梅”。

戏曲的伴奏:有昆曲与京剧的“满腔满跟”的形式;有锡剧、沪剧的“间隙伴奏”。满腔满跟是昆曲的笛子、京剧的京胡从头到尾跟着唱腔跑。间隙伴奏是在“清板”和唱腔乐句的最后或转板、甩腔时乐队入。

锡剧的唱腔,“清板”是一大特色。清板的腔调吟诵性特征明显,其旋律如诉说讲话、起伏不是很大,音律、音程等旋律因素的变化较小。“清板”即“清唱”,靠演员的嘴上功夫与扎实的流派唱功,在无伴奏条件下,仅靠司鼓的点板完成,显得单调枯燥。

五十年代,引进琵琶后,清板就由琵琶伴奏,有些抒情、悲哀的慢板还加了箫演奏,这使“清板”摆脱了“清唱”的处境。

五十年代末,扬琴加入了乐队“清板”更不“清”了,由琵琶、扬琴搭档完成,使清板的演唱艺术更有艺术特色了。“细琵琶,暗扬琴”的紧密配合,唱伴二者的密切合作,“伴”为“唱”托腔,唱者各自有自己的流派韵味特色,扬琴、琵琶各发挥乐器的演奏技巧,在熟悉、掌握演员唱腔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即兴伴奏”在唱腔旋律中“钻进钻出”;既托“腔”,又加进清板唱句间的小过门,在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衬垫”使整个唱腔旋律繁花而流畅。

扬琴、琵琶的伴奏清板,加强了清板的立体感,但这需扬琴、琵琶之间要经过长期的磨合,以艺术的灵感配合默契,恰到好处,达到二个乐种“黄金搭档”的配合,达到和演员的演唱珠联璧合的艺术特色的伴奏,为演员的清板演唱达到绚丽多彩的高度,使观众听后要赞叹:乐队不错,“家生”真活、有味道!

伴奏“重叠”添光彩

乐队中有了扬琴,就能顺畅的解决唱伴重叠的现象。乐队在奏间奏过门旋律,而扬琴在乐队中既与弦乐合作,而当演员不等过门结束就演唱时,扬琴就跟牢演员的唱腔,并在唱腔的首音前1/2拍或1/4拍处,用弹轮(≠)这一技巧,先打出演员要唱的首音,这似昆曲中笛子在伴奏时的“拍和”。扬琴活跃的声部演奏,给乐队增光添彩,使唱伴重叠伴出特色,使“间隙托腔”更加完美。

扬琴二胡巧配合 间奏音乐显特色

簧调的另一特色是“长过门”。在“间隙托腔”伴奏中根据剧情,场面的需要加入“长过门”,有时不需用“脆笛子”。长过门它具有江南丝竹音乐连绵起伏,舒情优美的特征,悠扬动听似韶乐,这就需扬琴与主胡、琵琶等乐器的配合。扬琴权威项祖华在《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一文中指出:“40年代(上世纪)就有为二胡独奏配伴奏谱,首创用扬琴为单项伴奏乐器。”从此乐台上就出现了扬琴为二胡伴奏的“夫妻搭档”的特色配合。

乐队在演奏“长过门”中,在主胡对长过门旋律加花而流畅的细腻的演奏下,主胡、扬琴与琵琶如演奏江南丝竹一样,扬琴在演奏中发挥它的华彩性的演技,运用:八度双打,灵活的十六分音符的衬打,五度和声的和弦,轮音,弹轮等手法,使扬琴和主胡的巧妙配合,达到舞台上更完美的音乐效果。

全程演奏 稳定音准

扬琴在锡剧乐队中和其它的定音乐器如“笙,合成器”不同,不是作为色彩乐器使用。

扬琴不论是民乐合奏,还是在戏曲乐队中都“居坐中心”。因扬琴的音位排列是十二平均律、音域宽阔、半音齐全、音准稳定。演出前都是扬琴先校音,弦乐也以扬琴为准,再加扬琴位居中心,基本全程演奏,如有时因演员唱腔走音,或乐队中有某件乐器因自身原因引起音准偏差,扬琴无形中成了乐队中心,扬琴稳座“中军帐”,起到了稳定音准的重要作用。

以上综述,扬琴在锡剧乐队中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乐器,它与琵琶的“黄金搭档”,与主胡的“夫妻搭档”;对乐队的催化、粘合、位居中心、稳定音准,它所起到的多功能作用,这许多都决定了扬琴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

学海无涯,前进道路上学无止境,任重而道远。如何把扬琴的现代化演奏技巧融合在伴奏音乐之中,既能发挥扬琴的特色,又能更好的为“腔”服务,根据锡剧音乐的特色,如何与乐队巧妙配合,在托腔中,哪些时候以唱为主,哪些时候突出“伴”,唱伴配合如何天衣无缝,哪些时候又是节奏互相重叠各归各……这些都是锡剧乐队的扬琴演奏员与众位乐师面临的又一课题。

猜你喜欢
锡剧扬琴唱腔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