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黄金时代”给人的启迪

2018-12-18 01:26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锡剧黄金时代外因

锡剧,旧称常锡滩簧,又称常锡文戏,是吴语地区的草根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定名为锡剧。

由于我在无锡市锡剧博馆工作了几年,接触了锡剧的发展与现状,也经常听到锡剧工作的前辈们津津乐道:锡剧唱腔旋律之优美,被人们赞誉为“太湖一枝梅”;锡剧有过辉煌的“黄金年代”,曾列华东三大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之首。然而,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三个剧种的今天,人们不言而喻了。

锡剧缘何造就“黄金年代”?!从中能否给人以启迪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外因与内因二个方面。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就外因而言,锡剧发源于长江三角地带的太湖之滨的吴语地区。这里可谓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人们生活尚好。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中,诞生的草根艺术,有其得天独厚的天然养料。加之当时传媒手段的单调,百姓看戏成为观赏舞台艺术的热门选择,锡剧从艺队伍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地方戏曲的繁荣与发展十分重视。一九五六年上半年,各市县纷纷成立了市(县)文化部门直接领导的专业锡剧团,剧团多达三十五个,遍布苏、浙、沪、皖。业余锡剧社团,可谓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在一片辽阔的土地上,锡剧演出,真是红红火火。

更值得关注的是,遍布各地的锡剧团队上演的创新剧目不断涌现,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解放初期,他们排演了《长夜到天明》《白毛女》;配合《婚姻法》的宣传时,编演了《赵小兰》,上演了《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宣传农业合作化时,不少剧团几乎同时上演了江苏省锡剧团的创作现代戏《走上新路》等。那些接地气与时代脉搏同行的好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深受各级领导的认同与支持。当时的锡剧舞台,演出充满生机,队伍朝气蓬勃,名作名家在舞台演出的打磨中,也脱颖而出。

例如,江苏省锡剧团创作的剧目《双推磨》《庵堂相会》《走上新路》《红色的种子》《双珠凤》《红楼梦》等力作,有的被兄弟剧种争相移植,有的拍成了电影,在全国播放,有的进北京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时,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等一批艺术家,从实践中打造的流派艺术,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与观众的赞美。

同时,三省一市的专业锡剧团,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精品力作和流派演员。

仅举一例更可以清晰地一睹锡剧雄姿:一九八四年,江苏省举办的首届锡剧节,三省一市(苏、浙、皖、沪)参赛的锡剧团就有二十四个,参演的大小创作剧目多达三十七个,组成二十八台演出,历时二十二天,演出八十九场,观众达十五万人次。

其中有十二台现代戏,如无锡市锡剧团的《当家人》、张家港锡剧团的《不是父亲的父亲》、上海市嘉定锡剧团的《春兰》……等,都是植根于生活,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戏,受到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其余十六台古装戏,如常州市锡剧团的《攀弓带》、宜兴市锡剧团的《周处》、无锡县锡剧团的《青蛇传》、安徽省郎溪县锡剧团的《鸳鸯镜》……等,都是特色鲜明、风格各异、演艺精湛的好戏,其演出场次,不乏有超百场、超千场的,有的至今还在上演,有的名家的经典唱腔,还在广泛流传。

更为可贵的是,上述三十七个创作剧目,都是出于锡剧界内本土作者之手。可见其创作实力之雄厚。有了这支队伍,推助着锡剧舞台常演常新,新戏新人不断涌现。锡剧界群星璀璨、流派纷呈的势态,列入华东三大剧种之内,事出必然。

当年锡剧“黄金年代”,何来那股创新动力?据界内的老前辈讲,当时锡剧的从艺人员,从旧社会被人轻视的“戏化子”,解放后一跃成为党的文艺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股强力的翻身感,激发起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感恩于党,感恩于社会,推助着他们积极向上的斗志,身体力行,自觉践行着党的文艺两为服务方向和双百方艺方针。这应该是锡剧“黄金年代”留给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内生动力的启迪。

猜你喜欢
锡剧黄金时代外因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锡剧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研究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阴锡剧的传承与普及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