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浅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

2018-12-21 09:52
吉林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鞘瘤浅表包膜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超声科,福建 南平 353000)

浅表神经鞘瘤是由周围神经的神经鞘形成的肿瘤,多发生在30~40岁的中年人,常见肿瘤生长在脊神经后根,肿瘤大小通常在3 cm左右,好发于颅神经、头面部和舌部周围神经,可以自然发生,也可由外伤或者刺激造成[1-3]。本研究搜集我院超声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的50例浅表神经鞘瘤患者,观察并对比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探究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不同部位的诊断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超声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的50例浅表神经鞘瘤病患,50例病患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6~85岁,平均(53.16±2.18)岁;患者就诊来源:耳鼻喉3例、脊柱关节科12例、急诊科5例、皮肤科2例、普外科17例、心胸外科8例、乳儿外科2例、神经外科1例。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就诊来源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我院仪器TOSHIBA SSA-770A;GE VOLUSON E-8;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5~12 MHz,高频线阵探头,根据患者浅表肿瘤的部位进行超声检查,具体操作:首先,充分暴露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肿块进行多切面扫查[4-5]。之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技术对肿瘤的周围及内部血流情况进行观察。所有检查结果都由资深的医师进行判断,最后统计诊断结果[6-7]。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浅表神经鞘瘤所在头颈部、下肢、上肢、胸腹壁、腋窝和腰部等不同发病部位的情况,观察浅表神经鞘瘤的肿块大小、形态、边界清晰程度、包膜结构是否完整、内部回声是否均匀、血流情况、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是否确定和有无靶征。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程度采用Adler分级法[8],包括四个等级(0级~Ⅲ级),肿块内无血流信号为0级;肿块内有小于2处星点状血流信号或小于2处细棒状血流信号为Ⅰ级;肿块内有1处较长的血管或者3~4处星点状肿块为Ⅱ级;肿块内有超过2处较长的血管或者>5处星点状肿块且血流丰富为Ⅲ级。

2 结果

2.1高频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高频超声检查诊断浅表神经鞘瘤有5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浅表神经鞘瘤有42例,高频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4.00%(42/50)。

2.2浅表神经鞘瘤发病部位对比分析:高频超声对浅表神经鞘瘤不同发病部位的诊断准确率,上肢86.67%(13/15)、下肢91.67%(11/12)、头颈部84.61%(11/13)、胸腹壁83.33%(5/6)、腋窝50.00%(1/2)和腰部50.00%(1/2),见表1。

2.3病灶各指标结果分析:42例病理检查证实的浅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影像结果表明,浅表神经鞘瘤的肿块大小在1~5.0 cm之间,形态多为梭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包膜结构完整,内部回声均匀,血流多为I级和II级,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呈现鼠尾型,有靶征。10例高频超声误诊病例显示,造成浅表神经鞘瘤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肿块<1.0 cm、包膜结构不完整、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不确定、无靶征,见表2。

表1浅表神经鞘瘤发病部位对比分析

发病部位高频超声浅表神经鞘瘤病理检查浅表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混合包块神经鞘瘤诊断准确率(%)上肢15131186.67下肢12111091.67头颈部13111184.61胸腹壁651083.33腋窝211050.00腰部211050.00

表2病灶各指标结果分析[例(%)]

病灶各指标浅表神经鞘瘤(n=42)误诊病例(n=8)肿块大小<1.0 cm3(7.14)6(75.00)1.0~5.0 cm35(83.33)1(12.50)>5.0 cm4(9.52)1(12.50)形态梭形或椭圆形31(73.81)8(100.00)不规则形11(26.19)0(0.00)边界清晰37(88.10)6(75.00)不清晰5(11.90)2(25.00)包膜结构完整36(85.71)2(25.00)不完整6(14.29)6(75.00)内部回声均匀22(52.38)4(50.00)不均匀,囊性回声18(42.86)3(37.50)不均匀,样钙化回声2(4.76)1(12.50)血流0级7(16.67)1(12.50)Ⅰ级14(33.33)3(37.50)Ⅱ级16(38.10)3(37.50)Ⅲ级5(11.90)1(12.50)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鼠尾征30(71.43)0(0.00)不确定12(28.57)8(100.00)靶征有29(69.05)0(0.00)无13(30.95)8(100.00)

3 讨论

浅表神经鞘瘤一般为良性肿瘤,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有轻微麻木的症状,肿瘤如果较大会由于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或者无意间发现[9-11]。神经鞘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阶段,以青壮年为主,无显著性别差异。本研究主要是针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的50例浅表神经鞘瘤患者进行研究。临床诊断浅表神经鞘瘤常采用超声影像技术,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浅表部位神经束的情况,有效诊断到浅表神经干周围的病变[12-13]。本研究分析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距,探究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不同部位的诊断情况。从临床研究可以发现,高频超声检查诊断浅表神经鞘瘤有5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浅表神经鞘瘤有42例,高频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4.00%。高频超声检查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诊率,这与超声科医生对神经干的正常解剖结构、神经鞘瘤的认识以及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切相关。浅表神经鞘瘤的高发部位集中在头颈部和四肢,本次研究中,下肢91.67%、上肢86.67%、头颈部84.61%、胸腹壁83.33%、腋窝50.00%和腰部50.00%。头颈部和四肢的诊断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该部位的神经鞘瘤的位置比较浅显且常见,多发生在神经主干,受周围神经的干扰小,高频超声可以清楚的诊断出神经鞘瘤的发生情况。其他部位受到由于生理结构比较复杂,再加上神经分支比较细小,干扰较大,导致诊断的准确率低,误诊率高。

本研究中,有5例神经纤维瘤被误诊为浅表神经鞘瘤,主要是由于两种肿瘤都属于神经源性肿瘤,其高频超声影像极为相似,超声检查的时候,如果医生对浅表神经鞘瘤的认识不足,很容易由于观察不仔细导致误诊。区分浅表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还是有方法的,结节性的神经纤维瘤的超声影像显示包绕神经干,内部极少发生囊性变,无包膜回声且边界也不清楚,图像为类圆形低回声区。浅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影像显示肿块大小在1~5.0 cm之间,形态多为梭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包膜结构完整,内部回声均匀,瘤体两端将神经外膜撑起形成高回声三角,可以通过这些差距提高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

另外,还有2例囊性为主的混合包块神经鞘瘤,造成误诊的原因是肿块内部囊性病变较多,实性部分较少,内部无血流信号,肿块两端无明显鼠尾征,超声表现缺乏典型神经鞘瘤的特征,易与其他性质包块相混合。

此外,导致神经鞘瘤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是肿块大小<1.0 cm、包膜结构不完整、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不确定、无靶征。肿块大小被误诊原因可能是由于肿块过小使得内部回声、包膜及生长形态不容易被观察。包膜结构被误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部分神经鞘瘤的包膜较完整,而神经纤维瘤过度压迫周围组织时也可能出现假性包膜,造成误诊。另外,神经鞘瘤的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呈现鼠尾型,有靶征,而当肿瘤太小或者神经分支太小的时候,神经鞘瘤的鼠尾征和靶征不容易被观察到,是造成病灶与神经纤维关系不确定、无靶征误诊的原因。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浅表神经鞘瘤的图像清晰,安全可靠,检出率高,诊断准确性高,可以作为浅表神经鞘瘤的首选诊断方式,临床价值高。

猜你喜欢
鞘瘤浅表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肾上腺神经鞘瘤2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丛状神经鞘瘤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