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效果

2018-12-21 09:52
吉林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钾镁氨酸心肌梗死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600)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通常伴有胸骨后疼痛和心律失常的情况,而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会较为严重,具有死亡率高、治疗风险大、复杂和难以预见的特征,不但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也给临床治疗工作和医患纠纷增加难度与风险。当前的临床上更多的还是采用常规方式开展治疗,尽管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治疗效果有限[1]。为了探讨更好的治疗方式,本院选入一定时段内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0月时段内入院进行治疗的50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从患者的治疗方法出发,分组成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5~69岁,平均(51.3±6.3)岁,心功能分级包括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7例和Ⅳ级6例,有室性心律失常12例、房性心律失常6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和窦性心动过缓2例,梗死部位包括前间壁8例、前壁7例、广泛前壁4例、下壁4例和下壁+后壁2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8~71岁,平均(52.8±6.7)岁,心功能分级为I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的分别有4例、9例、8例和4例,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分别有11例、6例、6例和2例,梗死部位为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下壁和下壁+后壁的患者分别有7例、5例、6例、6例和1例。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为入院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患者均符合《内科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标准[2];②患者在发病24 h内经心电图诊断提示为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③患者及其家属均配合本研究的开展,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心律低于50次/min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②收缩压不到80 mm Hg(1 mm Hg=0.133 3 kPa)的患者;③肾功能不全患者;④血清钾超过5.5 mmol/L的患者;⑤不配合本研究开展,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3]。

1.3治疗方法:我院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治疗,确保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进行止痛、吸氧和镇静治疗,提供肝素、阿司匹林和硝酸盐。针对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要进行对症治疗,加强心电监护,实时掌握病情。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钾镁(国药准字H20050389 Gedeon Richter Plc.匈牙利)治疗,1次/d,50~100 ml/次,融入500 ml门冬氨酸钾镁到10%葡萄糖溶液中,加入8U胰岛素,静脉滴注,以患者实际的病情调节剂量。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注意控制滴速,预防过快,避免引发高血镁症与高血钾症。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观察指标:按照《实用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评定疗效[4]: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房颤未发作,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患者的心率不超过100次/min,心动过速减少程度超过90%;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少有房颤与心动过速的情况发生,窦性心律消失,心律失常早搏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大幅度减少;无效:患者治疗后的早搏数量比治疗前减少的幅度不超过50%,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我院医疗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镁水平和血清钾水平情况,记录并比较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室性、室上性和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情况。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2517(68.006(24.0)2(8.0)23(92.0)对照组2514(56.0)5(20.0)6(24.0)19(76.0)χ2/P值3.882/<0.05

2.2血清钾与血清镁水平: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钾、血清镁水平接近的情况下,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变化,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例数血清钾 治疗前 治疗后 血清镁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253.3±0.44.5±0.50.8±0.11.2±0.2对照组253.3±0.33.9±0.10.7±0.20.9±0.2t值0.4688.5760.3826.628P值>0.05<0.05>0.05<0.05

2.3心律失常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发生率观察组251(4.0)1(4.0)02(8.0)对照组252(8.0)2(8.0)2(8.0)6(24.0)χ2/P值3.886/<0.05

3 讨论

临床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危急的疾病,患者患病后一旦没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会直接威胁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患者血管痉挛引发供血不足,这时的镁钾离子降低,致心律失常发生。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于儿茶酚胺释放、心肌细胞坏死或缺血,使得患者的心肌自律性增高,引发电活动,而心肌梗死过程中儿茶酚胺释放游离激活,导致醛固酮增多,肾排出大量镁,低镁又会使得患者细胞中低钾,进一步削弱患者肾脏的保钾功能,使心肌自律性增加,致心律失常发生。对于这种疾病,当前临床上很多都采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进行治疗,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单一,还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而门冬氨酸钾镁则属于门冬氨酸钾盐与门冬氨酸镁盐的混合物,有助于为患者细胞带入钾镁离子,进而提高其浓度,帮助患者维持心肌收缩功能,同时也降低耗氧量。此外,这种药物还有很好的亲和力,能够成为镁离子与钾离子的载体,改善血清钾水平和血清镁水平,成功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缓解梗死的情况,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进患者恢复健康[5]。

在本研究中,采用常规治疗加以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最终临床治疗效率达到92%,比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76%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钾水平与血清镁水平治疗后的改善效果也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8%,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为其提供门冬氨酸钾镁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钾镁氨酸心肌梗死
硅钙钾镁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玉溪烟区土壤钾镁交互作用对烤烟化学及感官品质的影响①
一种优化的茶氨酸化学合成方法简报
磷酸钾镁水泥力学性能研究进展综述
蒜氨酸抗菌机制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硅钙钾镁硼肥的开发与制备技术研究
黄连-厚朴药对9个配伍比例对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