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8-12-24 10:04杨丹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新课程

杨丹

摘要: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创新思维

新课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

一、在观察与想像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

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像,在观察中表述。

2)想像,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像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像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像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像,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像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像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像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像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冬天是魔术师》时,我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枝腊梅凌寒怒放。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冰雪的世界,孩子们仿佛闻到了腊梅的幽香。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冬天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是有困难的,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常有孩子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大海》一文时,可以询问孩子们:“大海里有什么?”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看童话书,有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小小的船》一文,有学生提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个说法不对,我看过书,月亮其实挺大的,坐在月亮上,可能不光是看到是星星和蓝天,难道月亮上就没有其它什么了吗?”我很快表扬了他,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海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58):52-53.

[2]王新.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J].文教资料,2006(06):123-125.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阅读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