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研究

2018-12-24 10:04陈秀丽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社会

陈秀丽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加之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胜任课程发展、教材更新、教师教育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应该以新的视觉和思路改变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打下基础。本文将浅析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课程;综合课;品德;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的生活习惯起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精神文明水平提供依托。不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应该以新的视觉和思路改变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打下基础。下文将浅析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案。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及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度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社会、学校和家庭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依然普遍比较重视主课的教学,而对于作为副课的《品德与社会》在安排的课时以及师资力量投入方面明显相对不足。就《品德与社会》的课时而言,学校在安排《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往往给予的课时较少,甚至偶尔还会被主课挤占。就教师而言,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往往安排其他课的教师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师自身的不专业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同时学校也很少开展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探讨及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流于形式,《品德与社会》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教学方式单一,与实际生活脱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关联度极高的课程,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取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少联系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学校也较少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实际生活割裂开来,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从中受到启发。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也在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因此造成了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缺少科学、合理的品德课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其教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而言缺乏外部的动力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水平的评判标准仅仅依据教师的教师凭的主观判断。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成绩无法量化。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1)学校应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学校需要转变观念,在抓主课成绩的同时学校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上,从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首先要通过聘请专业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来确立这门课的独立地位,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還应参考欧美国家的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甚至校外的公益活动。

(2)采用实际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德育课程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人为的割裂了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了。品德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而应该以贴近生活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比如,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贴近生活的小故事进行讲解,最终揭示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课堂演绎法,即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关于道德教育的小故事,不仅增强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达到与角色的共鸣。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各种动画和PPT的演绎,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合理评价机制缺乏的现状,学校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就教师而言,应定期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并进行评分,并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贴近生活以及是否多元化,将考核结果与薪资绩效挂钩,调动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力以及平时在校的行为规范、与同学的协作意识进行考核打分。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中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与同学和睦相处。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改革新思路必然以围绕学生来展开的。学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也应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道勇;;《品德与社会》科的研究热点与盲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林毓宇;;充分准备,上好《品德与社会》课[J];考试周刊;2012年12期

[3]唐俐;;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4期

猜你喜欢
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社会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上)
高级综合课教学的汉语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