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2018-12-24 10:04倪珍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欣赏关爱尊重

倪珍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学校、班级交往的基础,文章通过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当前师生关系危机的原因探讨,提出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相处应该处理好人际关系、教学关系、情感关系,通过尊重、引导、欣赏、关爱等方式,与学生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通,形成真挚的感情,激发出双方的创造性、增进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提高。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重;欣赏;关爱

教师与学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一对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成长,探寻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最理想的相处之道,对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的社会形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关系之现状

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了师生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乐教、爱生,学生尊师、好学,家长重教重学的特点,是与现代化教育制度基本相匹配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呈现出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渠道在缩小的趋势。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彰显;而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教师的权威性也逐渐消解,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功利色彩大大增强,当下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关系面临着情感隐匿、关怀缺失、伦理失常的重重危机。就笔者所在的教学单位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自主、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均存在不足,素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教师仍存在应试教育学生升学的压力,加上要兼顾家庭、学生不理解等因素,普遍处于身心不愉悦的状态。

二、当下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功利性教育下的情感关怀缺失。梁启超曾在《为学与做人》里批判當时的学校教育是“贩卖知识的杂货店”,这在当代的应试教育中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师生乃至学校及家长均是重视冷冰冰的知识的教与受,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及升学率,轻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把教师当作考高分、考好大学的阶梯,学校和家长也把学生的分数高低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唯一指标,使得教师必然是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百般喜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万般无奈。如此师生交往的实质“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精神性共享关系”[1]便无从谈起。当然,近年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以来,情况有所缓和,但只要分数还是升学的唯一指标,上述问题仍将会一定程度的存在。

(二)教师自身因素:教师专业伦理错位。作为交往占主导的一方,教师要从自身专业素养、师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反省,近年来不断有问题教师事件被新闻曝光,比如授受红包“因材施教”、殴打学生等等,便反应出有个别教师的专业修养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除了这些个别突出的恶劣行为外,更重要而且是较为普遍存在的是课堂冷暴力,比如把生活中的怨气带到课堂上,比如对学生脾气特别暴躁、动则呵斥等,让学生感到恐惧、厌恶。加上还有部分教师因为对素质教育理解得不够透彻,出现对学生放任自由、爱管不管的“放羊”现象。

(三)学生、家长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权利缺失。“421”家庭模式的孩子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确实有部分是比较难相处的,因为被过度的宠爱抗挫折能力较差,心里承受能力差,说不得、教不得,教师稍微把话说重点,就招来家长的投诉,社会媒体也是单方面的对学生一味呵护,造成老师不敢教、不敢管,学生则是不尊重、不理解老师,有的演变到目中无人公然叫板老师,以敢反叛老师为荣等等,为构建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和挑战。

三、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更好的相处

现代教育中对师生关系的讨论在各个方面都讲得较多,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处理好:

(一)相互尊重、平等互爱的人际关系

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素养,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爱,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重”的片面强调师道尊严,也不是五四以后个别学者受实用主义影响而提出的“以学生为重”的倾向,而是以现代民主平等思想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平等师生观:“师生双方在民主的氛围中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均以主体人格的身份敞开彼此的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同样民主、平等的对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情感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等,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教师首先对学生做到公平、正义,才能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任,从而能够开展有默契的交流与配合,激发出双方的创造性、增进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提高。

(二)师导生本、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

师导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教师发挥主导、引导作用,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中学教育中所倡导的一种观念,为构建和谐的中小学师生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学然后知不足”,学生作为学习教育的主体,不再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一名独立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带着问题、带着积极主动性,学会自己原来不懂的知识;“教然后知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新颖创新观点激发教师的思维,让老师更能把要教授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作用。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应该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对此,目前新兴的慕课“翻转课堂”应当是实现教学相长的较为有效的途径,慕课的“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学习了知识,将问题留在课堂上,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言谈、小组合作学习、师生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三)心理相容、心灵相通的情感关系

情感隐匿是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最为普遍的存在问题,无论是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高高在上还是现代教育中重视冷冰冰的知识传播,师生的情感关怀均存在缺失。为此,教师要帮助、接纳、体谅、关怀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给予每一位学生较高的期待,发现和赞美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经常性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学生相信、尊敬,愿意与教师讲心里话,师生间形成心理相容、心灵相通的情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培.教师生存状态异化现象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猜你喜欢
欣赏关爱尊重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谈小学美术教学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