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电生理学(续)

2018-12-26 07:18刘青蕊黄宝晨孙吉林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纺锤时程波幅

刘青蕊 黄宝晨 孙吉林

第一章 脑电图学

(五)癫癎术前评估

确定是否手术治疗。

四、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断中的应用

从癫癎学的角度,对临床发作性事件的诊断常常需要回答以下问题:①是否为癫癎发作?②是什么类型的癫癎发作?③脑电图放电与临床实践有什么关系?④应选择何种抗癫癎药物治疗?疗效如何?什么时间可以停药?

EEG作为癫癎诊断中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对发作性质和癫癎发作类型的诊断有重要帮助,也是选择抗癫癎药物和评价疗效的重要依据。但多数癫癎发作和阵发性放电表现为随机出现且历时短暂,因此常规脑电图的阳性率比较低。尽管24 h-AEEG通过延长监测时间,大大提高了EEG的阳性率,但其缺点是不能观察发作的表现。EEG的应用解决了癫癎诊断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通过录像可直接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二是通过同步EEG监测可分析临床与EEG的关系,因而成为癫癎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讲,Video-EEG监测更适用于发作频繁的病人。监测时间长短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癫癎外科术前监测时,应监测到至少3~5次与过去表现完全相同的发作。Video-EEG监测在癫癎诊断中可协助解决下列问题。

(一)发作性质的鉴别

除癫癎外,惊厥性或非惊厥性阵发性事件也可能为非癫癎性发作,临床常见如晕厥、头痛、腹痛、发作性肌张力不全、睡眠肌阵挛等。在出现发作性事件时,如EEG出现癫癎样电活动,是诊断癫癎发作最直接而可靠的证据;记录不到癎样放电则支持非癫癎性疾病的诊断。少数癫癎发作起源于深部脑结构,在头皮EEG记录不到典型的癎样放电,但多伴有背景活动的异常改变。因此在VEEG监测下,如发作期没有异常放电或背景活动的异常改变,一般可排除癫癎性发作。个别儿童在非发作期EEG有散发癎样放电,但如果临床发作症状与癎样放电不是同步出现,也不能确诊为癫癎性发作。据报道,在没有癫癎发作的儿童中,约1.1%(清醒期)至8.7%(睡眠期)EEG有癎样放电,多数在Rolandic(外侧裂)区,其次在枕区。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可能出现某种其他阵发性症状,但与癎样放电无关。在已确诊为癫癎的病人,也可能合并一些非癫癎性发作,VEEG可分辨出假性发作,避免由此而产生的假性难治性癫癎。

(二)发作类型的鉴别

癫癎发作类型是选择抗癫癎药物的重要依据,家属或目击者对症状的描述并非完全可靠。

而VEEG监测可有助于癫癎发作的分类。可根据发作期临床表现和EEG特征鉴别。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俗称大发作)

系最常见的皮层下癫癎的一种,又称全身性痉挛发作,发作分期与EEG的关系如下:

(1)先兆期 散在性慢波、棘波或不规则棘慢波,在开始前数秒基本节律的异常改变(波幅下降或波幅异常升高,α波尖样化)。

(2)强直期 额、中央区明显而广泛高幅棘节律,随强直期发展,棘波频率逐渐减慢,波幅逐渐增高。

(3)阵挛期 阵发性节律性慢波或间歇性电静息,继之有一阵棘波。

(4)恢复期 开始为平坦波,后为中幅慢波,若进入睡眠可见14 Hz的纺锤波。直至最后恢复到发作前之脑波。

发作期EEG上较易鉴别,但有20%~30%的病人在间期可完全正常,与发作频度和病程有关。70%~80%的病人EEG有程度不等的异常。间期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的慢化及不规则化,其程度不一;或有发作性、散在性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综合或暴发高幅慢波节律。轻者在基本节律背景上出现散在4~7 Hzθ波,较重者θ波可成串出现,波幅较高,主要集中在额、顶区。严重时α波消失,基本节律为δ或θ节律波。总之,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EEG异常就越重,1~2年发作一次,EEG多属正常,其预后较好。

2.失神发作

可分为典型失神发作和非典型失神发作。

(1)典型失神发作 常伴有自动症,可有轻度强直、阵挛或失张力成分。EEC表现为典型双侧同步3 Hz棘-慢波综合节律性暴发放电。

(2)非典型失神发作 EEG表现为弥漫性2.0~2.5 Hz不规则棘-慢波综合。

3.肌阵挛发作

为小发作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发作时多无意识障碍,常表现为全身肌肉对称性的短暂性肌阵挛,持续时间极短(1/100 s)。EEG特征:两侧同步性多棘波-慢波、棘-慢波综合发放,常以短暂暴发而不规则,典型的3 Hz棘-慢波型少见。肌阵挛易被外界刺激所诱发,特别是光刺激诱发较有效,严重程度与棘波数目有关。

4.婴儿痉挛

又称“大块性痉挛”或“大肌阵挛性发作”,以“刀折式”或点头样发作多见,属肌阵挛发作的一种,常在婴儿期(4~6个月)起病,4岁后罕有发作,多伴有智能障碍,常伴有大发作,预后不佳。EEG常具有特征性,发作时为高幅节律,即为频发性参差不齐的高波幅慢波和棘波,且以不规则的形式混合在一块,棘波波幅高低不一,常以多发性的形式出现,慢波波幅也较高,没有一定的位相关系。总之,波型各个成分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均无次序为特点。在高幅异常放电之后常有暂时性(10~15 s)的平坦波,此异常可间期持续存在。

5.精神运动性癫癎

属复杂部分发作,此型的癫癎源灶多在颞叶故又称颞叶癫癎。病灶以前颞多见,可占50%。EEG特征,其发作与颞叶(包括海马、杏仁核)的放电有关,发作时:①颞叶可见棘波、棘慢波或阵发性慢波放电或高幅θ节律型波(4~7 Hz最常见);②阵发性快波型——两侧广泛性14~20 Hz之快波节律。前颞区的棘波在睡眠时出现率很高,间期主要以一侧或两侧颞部的局灶性的阴性棘波或尖波为主。棘波在单侧出现的可占70%,双侧30%,多数在颞叶,少数在额叶。

精神运动性癫癎间期EEG阳性率较低,一般为30%,为提高阳性率,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颞部头皮电极应以放于前颞为主,适当加用颞电极;②采用特殊电极,如蝶骨电极;③诱发试验,睡眠诱发最好,阳性率(棘波发放)可达80%以上。

6.小儿热性惊厥

近年来在脑电监测中较为常见,是小儿发热时一种痉挛发作,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多见,多呈全身性痉挛发作,一般预后良好,多在学龄期自然痊愈,一部分因反复发作而转为无热性痉挛,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近期资料统计其特异性异常(癎样波发放)约为7.6%。发作期EEG与癫癎大发作相同,发作一周后约1/3的病例EEG显示慢波化,尤以中央、枕区较著。清醒期多数可为正常脑电图,睡眠期有其特征性变化(非特异性异常),在浅睡眠期中央、枕区可见极高幅(300 μV)慢波,有时呈尖样波,深睡眠和REM(眼快动)睡眠很少见。EEG异常程度与预后有关,程度严重者可有癫癎过度的倾向。

(三)局灶性癫癎的定位诊断

VEEG显示的临床发作特征和EEG异常起源部位的结合是局灶性癫癎定位诊断的重要依据。尤其发作最初数秒的临床和EEG特征对定位最具参考价值。但有时EEG为弥漫性变化或被大量伪差干扰所掩盖,而临床表现可有明显部位特异性;反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EEG有局部病灶起源的线索。这些都可作为定位的依据。目前VEEG已成为癫癎外科术前诊断必要的程序之一,可为术中颅内EEG记录部位和范围的参考。常见局部性发作的临床和EEG特征(表1-1)。

五、抗癫癎药物疗效评价

VEEG监测和追踪观察对癫癎病人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尤其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电图随之改善者预后良好,如果脑电图异常与年龄俱增,则表示预后不良。抗癫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临床发作。但研究显示,在符合停药标准(连续3年无发作)的病人中,停药后EEG仍有癎样放电者复发率明显高于EEG正常者。另有研究认为,即使没有临床发作,频繁的临床下发作对认知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在VEEG监测下进行适当的认知测试,可作为评价抗癫癎药物疗效、确定停药时机的参考指标。对个别癫癎如失神性癫癎,停药前VEEG监测更为重要,如果VEEG仍有3 s以上的棘慢波综合发放,表明仍有临床下发作,不宜过早停药。总之,无论何种类型的癫癎,经过2~3年的系统治疗后尽管无临床发作,但VEEG监测中仍可见中程以上的癎样波(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综合等)发放,均不可过早停药。对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首先重新评价诊断,再考虑药物的调整。VEEG监测可明确发作类型,避免因诊断失误而造成用药不当,导致医源性难治性癫癎的后果。

表1-1 常见局部性发作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六、监测期注意事项

视频脑电图不同于动态脑电图,病人因受环境、地点的限制,为达到监测的最佳效果,对监测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监测室首先要保证空气流通、整洁、卫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18~20 m2),防止因空间狭隘、通气不畅造成病人缺氧等而影响脑电图结果。

2.温度

温度应控制在18~25℃之间,湿度控制为60%±5%。监测室温度、湿度过高可使病人烦躁不安、出汗,产生过多伪差;过低时可使骨骼肌过多收缩产生肌电伪差。

3.房间布置趋于家庭化

由于监测病人儿童较多,环境应充分适应儿童的生活特点。如房间应设置一些壁画、鲜花、玩具、电视机等,使儿童在监测室如同在家一样,无恐惧、不安感而得到充分配合。

4.监测期间注意事项

监测期间应避免过多活动、少吃零食。过多的活动,尤其儿童爱动,如吃零食(瓜子、泡泡糖等),可产生过多的肌电伪差。

社会投资者投资。定义为期末股价与流通股股数乘积,用于衡量政府补助信号效应是否引导广大个人社会投资者以股权方式投入企业。

5.一人一卡制

尽管视频脑电图能将病人的发作期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同步录像、记录下来,但很多病人或家属由于对癫癎病知识的缺乏,在就医时所主诉的症状是否为癫癎性,尤待考证。因此,在监测期间应一人一卡,由患者家属或工作人员将患者的日常活动(包括吃饭、看电视、大小便、睡眠、起床等)、发作时间、症状表现和持续时间详细记录在日志卡上,以供分析时参考和科研应用。

6.发作次数与停止监测的标准

对监测期发作频繁的患者,嘱患者或陪伴者当有发作先兆时就按键,以便在同步的脑电图上进行标记;以捕捉到至少5次复杂部分发作为结束监测的指征。

(李 冲 梅风君 李来有)

第五节 儿童脑电图

一、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儿童脑电图(children's electroencephalogram)的特点主要是显示年龄的差异。儿童的脑部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完善,脑电图也不断成熟,儿童年龄阶段的不同,其脑波正常变化的范围也不同。因此在阅读儿童脑电图时,应特别注意年龄特点和生理上的变化。

(一)儿童脑电图觉醒期的基本特征

儿童脑电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以下变化。

(1)频率由慢变快。

(2)由不规则变为规则。

(3)由不对称变为对称。

(4)波幅由低变高。

(5)由不稳定到稳定。

(6)对光反应从无到有。

(二)不同年龄的儿童脑电图

(1)早产儿脑电图 为普遍性低平和缺乏节律性的波型。间歇性出现缓慢的0.5~2次/s的δ活动。一般原则是孕龄加出生后的实足年龄。重要的原则是孕龄和相同胎龄的婴儿脑电图是相同的,故可用孕龄算其年龄。

(2)新生儿(出生1个月)脑电图 正常出生的新生儿脑电图为不规则杂乱的0.5~2次/ s,15~50μVδ波及θ波占优势。在慢波上可见到重叠的低波幅α、β波。

(3)婴儿期(1月~1岁)脑电图婴儿期脑电图特点是2~6次/s,20~50μV的慢活动,基线不稳。6个月前以δ波为主,6个月后以θ波为主。稳定性及对称性确立。

(4)幼儿期(1~3岁)脑电图幼儿期脑电图的特点是30~50μV的θ波活动。1岁半以前以θ波占优势,1岁半以后以α波占优势,声、光刺激具有抑制作用。

(5)幼童期(4~6岁)脑电图幼童期脑电图特点是 50~100μV、7.5~8次 /s θ 波和 α 波,是脑电活动随大脑发育的第一次飞跃,即从θ活动到α节律变化的时期。

(6)儿童期(7~12岁)脑电图儿童期脑电图特点是8~11次/s α波,波幅40~120 μV。此期背景活动优势频率均应为α波活动。

(三)儿童脑电图睡眠期的基本特征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很难在觉醒期进行脑电图描记,因此常在睡眠下记录。出生一个月内的新生儿,觉醒期、睡眠期的脑电图无明显区别。但在睡眠期可出现低幅的14次/ s的纺锤波,作为睡眠的唯一标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将小儿睡眠脑电图简单的分为以下几期。

1.思睡期

此期背景节律逐步解体,变慢,波幅降低,以中央、顶、枕区为主,出现3~4次/s的双相100~150μV的高幅慢尖波,两侧基本对称的早期峰波,可连续出现(此波最易被误诊为癎样波)。

2.浅睡期

此期的主要特点为纺锤波的出现。新生儿在双顶区可出现13~15次/s的纺锤波,但因波幅较低不易辨认。2个月后纺锤波显著,波幅可达50μV,持续 1~2 s,有时可达 3~5 s。6~7 个月后纺锤波波幅可达100μV。以后波幅和持续时间逐渐降低和缩短。2~3岁时又再次增高,15岁时达高峰。

3.深睡期

此期的特点为纺锤波的消失,出现与成人相同的、全区两侧不同步的0.5~3次/s、150~300μV不规则的大慢波。

总结如前所述,正常小儿脑电图判断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觉醒状态不出现高幅广泛性δ波。

(2)慢波不恒定的出现在某一脑区。

(3)自然睡眠中不出现50μV以上的广泛性β波。

(4)睡眠时两侧峰波、K综合波、纺锤波及快波不恒定,在一侧缺乏或减弱。

(5)不出现发作性脑波。

二、儿童脑电图判断中的注意事项

小儿时期的脑电图随年龄不断成熟而变化,许多与该年龄期相应的正常脑电图在成人可能被视为异常。因此,在小儿脑电图判断中应予注意。

(一)新生儿和3个月以内婴儿

交替性背景节律。新生儿深睡期常有交替图形,尤其在静态睡眠期可见波幅较高的尖波、慢波,以至棘慢波混合短暂出现,在早产儿清醒期也可出现,此图与暴发抑制相似。二者主要区别是:交替图形中暴发问期的背景波幅大于5μV,而暴发抑制的间歇期无脑波或持续低电压小于5μV,超过20 s以上,2个月逐渐消退。未成熟儿脑电图中还有散在分布的尖波、棘波,但不应局限在某一区域,10个月内完全消失。

(二)儿童

1.清醒记录

(1)头后部慢活动 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在清醒记录中,于顶、枕区α节律间常有慢活动插入,频率为2~4 Hz,发生率为25%~32%,不可视为局限性慢活动。此慢活动在睁眼时减少,过度换气(HV)中更明显。二者重叠在一起,类似棘-慢综合波,此时必须在继续记录中或在其他部位也见到典型棘-慢综合波,才能做出是否异常的判断。

(2)过度换气 HV中正常小儿出现明显δ、θ慢活动,甚至3 Hz高幅暴发,也可在一侧明显,有时慢波形态高尖,类似尖波,当背景活动中混有较多α、β波时,更易出现类似癎样波。因此、小儿HV中,不管慢波数量多少,甚至慢波暴发,均无病理意义。HV停止后,慢波消退时间也无诊断价值,即使HV停止后3 min,慢波持续存在也仅能为可疑异常。

2.睡眠记录

(1)思睡和觉醒中慢活动 从14~18个月起,正常思睡和觉醒期均有显著慢活动,思睡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中、高幅θ节律,7岁后这种现象显著减少,但可持续到11岁。少数正常小儿可出现两侧同步的2~5 Hz全部性慢波暴发,波幅可高达350μV,当某些背景波重叠在暴发的慢波上时,可被误为棘-慢综合波,此时除非有其他肯定的棘-慢波从背景波中被确认出来,否则不要轻易定为异常。同时,正常的慢波暴发将随睡眠进一步加深而消失,真正的棘-慢综合波常持续存在到中度睡眠期。

(2)顶尖波 小儿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形态呈棘波状,位相可为阳性、阴性或双向,其后可跟一慢波,有时几个顶尖波连续出现,或非固定地显示在一侧,均不应误判为癎样波发放。

(3)纺锤波 足月3个月后正常婴儿浅睡中100%应见到纺锤波,若在一次睡眠周期的整个浅睡过程或10 min以上连续记录中始终不见纺锤波应视为异常。1~2岁内纺锤波常有半球间不对称,只要不恒定一侧缺失,应视为正常,正常小儿纺锤波,波幅较高或表现为梳齿形状,有时还与顶尖波重叠,形成棘样纺锤波,均为正常波形。

(4)深睡中头后部慢活动 4岁前正常小儿中度和深度睡眠脑电图中,枕区可出现非节律性尖形高幅双相θ波,4岁后此波消失。

(5) 14~6 Hz阳性棘波10%~50%正常儿童于思睡期出现14~6 Hz阳性棘波,青少年期达高峰,此波与癫癎、人格变态或植物神经疾病无关。

(6) 6 Hz良性棘-慢综合波 又称幻影综合波或快棘-慢综合波,主要在思睡中发生。常以全部性暴发形式出现,持续1~2 s,很少超过4 s,与病理性棘-慢综合波区别在于6 Hz良性棘-慢综合波棘波成分小,随睡眠程度加深而消失,病理性棘-慢综合波持续存在,且数量增多。

三、儿童脑电图报告结论及异常脑电图结论性用语

(一)儿童脑电图报告中结论的书写

一份脑电图报告除标明必要的记录参数外,必须包括脑电图的主要发现和结论两部分。对结论的书写,力求用词简练,表达要客观准确。一般包括以下两点。

(1)对本次脑电图提出结论性印象。既根据其相应年龄的正常特征,指明本次脑电图属于正常或异常脑电图。凡属异常者,需进一步指明异常脑电现象的性质及暴发部位(如左额区2.5~3.5 Hz棘-慢综合波)。避免使用“轻、中、重度异常”等简单而不确切的结论性用语。

(2)与既往脑电图进行比较,指出是否有进步,或无变化,或出现新的异常。

(二)小儿异常脑电图报告中常用结论性用语

1.婴幼儿及儿童

(1)非特异性异常

1)异常慢波活动(按下列指明其类别):①θ波为主异常慢波活动;②δ波为主异常慢波活动。若为全脑性分布,应指明为弥漫性、散在性或局灶性异常慢活动;若为局灶性,应同时指明其主要异常部位。

2)波幅或频率不对称:①波幅不对称:指两半球对应区域的枕部波幅持续相差50%以上,其他部分持续相差20%以上,应同时指明异常部位。②频率不对称:指两半球间对应区域的持续性脑波频率不等,应同时指明异常部位。

3)过量β活动:指未用镇静剂的清醒记录中,背景β活动明显增多,其多数波幅≥30μV(≤3岁)或>20μV(>3岁)。

4)低电压:指清醒记录中,任何部位波幅不超过20μV,且在增大灵敏度后证实为δ、β、θ甚至α等混合频率组成,特别不应以θ波为其主要频率。

5)脑波严重抑制:①暴发抑制:指以δ或θ波为主的高波幅暴发图形,间以低电压或无肯定脑电活动(≤2μV)的间歇期;②脑电波消失:所有头区均无自发或经刺激(生理性或药物性)诱发,无大于2μV的大脑电活动。

6)异常睡眠图形:①纺锤波缺失:指足月后3个月以上小儿,全过程或10 min以上浅睡记录中无睡眠纺锤波;②极度纺锤波,指自然睡眠脑电图中,除中央、顶区外,其他脑区也出现广泛分布的200μV以上高波幅纺锤波,持续时间通常在3 s以上。

7)其他:需说明异常表现性质,如清醒α节律过度成熟化(5岁以前),思睡期异常慢活动等。

(2)癎性发作波

需说明全面性、局限性或多灶性,同时按以下用语说明其性质,非全面性者进一步指明部位。①棘波或尖波发放;②棘-慢,尖-慢或多棘-慢复合波发放(指明其频率);③3 Hz棘-慢综合波发放;④高幅失律;⑤阵发性单节律性放电(指明α、β、θ或δ样节律):指突出于背景的α、β、θ或δ单一节律性发放。

(3)其他

1)昏迷图形:指明属α、β、θ或纺锤波型。

2)三相波。

3)周期性复合波:①周期性全面性复合波:在同步或不同步θ或δ慢波背景活动中,全脑反复间歇性出现一个或多个尖波,伴高波幅δ波组成的暴发波群,持续0.5~3 s,暴发间隔时间3~30 s;②周期性半侧性癎性复合波(PLEDs):反复在半侧(偶为两侧非同步性)头区间歇性暴发由双相或多相棘(尖)波,且可伴有一慢波的癎性复合波发放,暴发持续时间通常不到1 s,间以低波幅背景活动,每1~2 s重复暴发一次。要指明周期性半侧性癎性复合波发放部位。

2.新生儿

(1)非特异性异常 ①变异性缺失:背景活动不因清醒-睡眠周期而改变,或表现为不受外界刺激影响;②成熟延迟:背景活动较该胎龄应有图形幼稚4周以上;③成熟倒退:早先成熟的背景节律倒退为更幼稚图形,落后4周以上;④显著不同步:30周以上孕龄新生儿,两半球对应区域背景频率不同步,占全部记录70%以上;⑤显著不对称:任何孕龄,两半球对应区域波幅持续相差一倍以上,并连续存在2周以上;⑥低电压:清醒或动态睡眠中,波幅持续低于5~15μV,静态睡眠期低于 10~25μV;⑦暴发抑制:以高波幅慢波活动与小于5μV的低波幅混合波背景活动相间,组成的非连续性背景活动。

(2)癎性发作波 ①局灶性尖(棘)波:异常的尖(棘)波恒定在某一头区重复出现,需指明部位;②多灶性尖(棘)波:异常的尖(棘)波恒定的局限在2个或2个以上头区且有不同起源,多伴有背景活动异常,需指明主要放电部位;③阵发性样α(β、θ或δ)节律性发放:突然背景的α、β、θ或δ样节律性发放,起始及终止突然,至少要持续若干秒。

(3)儿童脑电图报告结论应用举例 ①如发生在右中颞区δ波异常慢活动,应报告为:“异常脑电图:右中颞区δ波为主局限性异常慢活动”;②如在弥散性δ慢波背景活动中,左颞和右中央区反复棘波者应报告为:“异常脑电图:A.久弥散性δ波为主慢波异常;B.左颞和右中央区多灶性棘波放电”。

四、长时程脑电图在儿科中的应用及要求

(一)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技术的基本要求

长时程脑电图监测(long-term monitoring for epilepsy,LTME)是指对患儿脑电图与临床发作行为进行同步超常规时程记录的特殊检查技术。目前的长时程脑电图包括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EG,AEEG),脑录像监测脑电图(Video EEG,VEEG)及伴有或不伴有录像监测的远程传送脑电图(telemetry with or with or without video monitoring EEG)。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动态脑电图自1973年问世以来,以24 h全信息超大容量脑电监测,快速灵活储存及回放,远程监测及动态显示等优势,其监测技术在儿科临床得到迅速广泛开展。

1.长时程脑电图监测的主要适应证

(1)协助癫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可疑癫癎患者,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结果正常,或EEG中缺少能支持癫癎诊断的确切异常时,通过长时程脑电图监测,获取有利于癫癎诊断的癎样放电或临床发作的具体表现,以帮助确认患儿是否有癫癎的临床或亚临床发作,以及发作期EEG中有无癎样放电。同时也有助于与晕厥、睡眠障碍、心律紊乱、精神行为异常以及其他各种非癫癎性发作疾患鉴别。

(2)协助癫癎发作分类并弄清其发作特征①对分类困难病例的临床发作分类;②获取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异常EEG,明确其性质(如局灶性、一侧性或散在性),与临床发作关系,以及异常EEG的放电源,是对难治性癫癎手术治疗前评价的一项基本检查;③特殊需求时,对某种癎样EEG所引起的临床异常表现特征,进行记录和研究。

(3)对癫癎发作进行定量分析 ①对癫癎的临床发作或发作时EEG中的癎样放电,进行计数和频率的定量研究;②在癫癎治疗的疗效评价中,对发作期和发作时EEG进行定量比较分析;③对有频繁临床发作,特别是频繁失神或频繁微小发作的患儿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相关的EEG特征。

2.对长时程脑电图监测基本技术的要求

(1)从事长时程脑电图测试工作的医师和技术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常规EEG操作和分析技能,并接受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技术操作,记录图形阅读分析和报告撰写的培训。

(2)长时程脑电图监测的记录时间,主要取决于监测目的和癫癎发作的频率。由于对癎样波发放和异常行为的临床发作均难以预料,对每位患儿连续监测的时间,可从数小时至数日,或以获得有诊断价值信息为止,但临床多数监测24 h。

(3)通常仍安置碟形头皮电极完成监测。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根据需要加用蝶骨电极完成额叶(T1,T2)EEG记录,或是加用脑深部电极,硬膜下、硬膜外或卵圆孔电极完成颅内长时程脑电图监测。长时程监测中,要随时检查头皮电极有无松动脱落,这是引起伪迹的一个常见原因。

(4)与常规EEG相同,用于临床监测的标准至少需要8导记录。若要附加蝶骨电极等其他特殊电极,则需12导以上导程。当对癫癎患儿放电灶进行术前EEG精确定位时,才需要16至32导程记录。

(5)长时程脑电图监测较常规EEG有更多干扰伪迹混在脑电记录中,判断时要特别注意。某些伪迹具有节律性,识别时更应注意。回放观察时应重点观测没有伪迹的清醒和睡眠记录。绝大多数癎样放电均会在长程记录中反复出现,睡眠时更明显。若能结合同步的电视录像或监护人对实时行为的记录报告,将更有助于识别相关伪迹。

(6)所有患儿在长时程脑电图监测开始,均应完成一次与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有相关导联的常规EEG记录,作为判断本次长时程脑电图监测背景活动的对照,若无明显技术误差,两者应有相似背景图形。

(7)长时程脑电图监测,包括VEEG监测,若遇有临床发作,应对发作中患儿发作后的短暂异常表现,包括异常行为、局灶性或偏侧性肢体瘫痪、语言、认知、记忆、定向力等皮层功能障碍,在可能情况下询问并记下发作先兆。

3.关于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报告

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重要技术参数介绍 包括长时程脑电图监测的种类,监测总时间,监测期间有无电极脱落以及总共有多少次“临床发作”等。若监测时间短暂,应指明是否包括有清醒记录和有几个睡眠周期。

(2)对患儿安静状态下长时程脑电图监测,清醒背景节律及背景脑电活动,思睡与浅睡期主要图形特征进行简要描述,结合常规EEG检查,作出清醒和睡眠背景活动是否正常的结论。

(3)重点对长时程脑电图监测中“临床发作”和发作期EEG图形变化进行报告。一般应包括3部分内容:①“临床发作”的行为表现。应包括发作起始,中间过程,持续时间及终结等全过程。根据电视录像或目击者描述,参照国际抗癫癎联盟关于“癫癎发作分类”用词,对无法分类的异常行为按实际表现描述;②发作中EEG图形的改变。包括发作前癎样放电和背景活动的改变,发作期EEG的图形特征、起始部位、扩散过程、累及范围、终结和发作停止后EEG如何恢复正常等;③发作后患儿异常表现。

(4)对上述(1)(2)(3)中的发现写下概括性结论,附主要异常EEG打印图形。

(二)长时程脑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

1.AEEG监测对小儿癫癎诊断的意义

据1999年《临床脑电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AEEG和REEG相比,REEG正常72.8%,非特异性异常21.6%,癎样放电5.6%,总异常率为27.2%,而AEEG正常36.8%,非特异性异常5.6%,癎样放电57.6%,总异常率63.2%。AEEG癫癎组和可疑癫癎组相比:癫癎组正常23.0%,非特异性癫癎2.3%,癎样放电74.4%,总异常率为77.0%;可疑癫癎组正常68.4%,非特异性异常13.2%,癎样放电18.4%,总异常率为31.6%。AEEG不仅提高了癫癎诊断的阳性率,还可大大提高临床发作的捕获率。

2.AEEG在癫癎发作时的临床诊断意义

据2001年《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REEG捕获到临床发作为0.076%,而AEEG为9.27%,AEEG癫癎组癎样放电为96.4%,总异常为98.8%,而REEG可疑癫癎组癎样放电为17.5%,总异常为52.5%。从文中可以看出在临床发作时并不一定都伴有癎样放电,对于临床发作而无癎样放电者应考虑为非癫癎性发作。

3.儿童非癫癎性发作事件AEEG监测意义

据发表在2002年《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上的论文,临床上表现为突然而反复的发作,发作间歇期恢复正常者均为发作性事件,癫癎以外者可称为非癫癎性发作。非癫癎性发作是指具有发作性事件的临床表现,而不伴同步的异常电活动,包括发作性偏头痛、晕厥、睡眠障碍、癔病、婴幼儿屏气发作、交叉擦腿发作等。本文121例REEG正常89.3%,非特异性异常10.7%,没有1例出现癎样放电,而AEEG正常72.7%,非特异性异常24.8%,有3例(2.5%)为典型癎样波发放。儿童非癫癎性发作疾病就诊呈上升趋势,“异常”亦较高。本组门诊误诊38例(31.4%),其中31例误诊为癫癎,有的已服抗癫癎药2年之久。

4.AEEG在小儿癫癎分类定位中的作用

癫癎的EEG分类和定位对治疗有密切关系,如:失神发作属全面性发作,而复杂部分性发作则归类于部分性发作,在治疗上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混淆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因为治疗部分性发作的卡马西平会加重失神发作,而治疗失神发作的乙琥胺则会加重部分性发作。

从作者已报道的669例癎样波发放者来看,临床表现为全身性发作323例,AEEG显示全脑同步癎样波发放186例(57.6%),局限性癎样波发放111例(34.4%),一侧性发放20例(6.2%),多灶性放电6例(1.8%)。临床表现为局限性发作245例,AEEG显示全脑同步癎波发放37例(15.1%),多灶性发放12例(4.9%),临床全身性发作与癎样波发放相符57.6%,不符为42.4%。局限性临床发作与癎样波发放相符84.9%,不符为15.1%,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5.AEEG对指导癫癎用药的作用

由于AEEG对癫癎的分类准确率高,对药物治疗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AEEG可作为癫癎治疗中减药或停药的指征。作者2005年发表在《中华名医论坛》上的《AEEG对指导癫癎药物治疗的作用》一文指出,抗癫癎药物对控制临床发作有效,AEEG也有相应的改善。当临床发作完全控制,AEEG检查癎样波消失时,可考虑逐渐停药。当临床发作完全控制,而AEEG仍有癎样波发放时,则不宜停药,而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继续服用。

6.AEEG的其他用途

AEEG也可以作为其他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对于昏迷病人,意识水平监测及预后判断,如AEEG监测渐趋好转或正常提示预后好,反之若发展为暴发性抑制、平坦波则可提示为脑死亡倾向,此外对脑外科等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以及手术过程中及预后脑功能监测,AEEG也可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AEEG对非惊厥性癫癎的作用、AEEG临床下癎样放电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系及AEEG对左侧大脑优势半球癎样放电的分析见有关论文。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纺锤时程波幅
基于势流理论的内孤立波追赶数值模拟
考虑增量时程贡献趋向和误差排序的多阻尼目标反应谱拟合*
模拟汶川地震动持时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剂量水平与给药时程对豆腐果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为什么纺锤树能储水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纺锤树的低调坚守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
在困境时低调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