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图化教学”的尝试

2018-12-31 23:35谢吉松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季风绘图画图

谢吉松

(泰顺县实验中学 浙江温州 325500)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理课程教材中,往往配备了各类地图,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图、气温降水分布图、地理事物的成因图、地理现象的分布图,等等。这些地图对学生起到了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则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课上展示很多精心准备的地图、分析了很多读图的方法、从图导出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面面俱到、掏心掏肺的讲解,但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听得多记得也多,但动手画图、析图、导图的机会却少得可怜,对于地图知识点落实得就不够扎实,地理学习中地图知识教得越多,学生就越觉得难,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就会淡化,到最后有些学生甚至害怕地理,地理课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地图并带入课堂,学生上台分析、讲解自己画的地图,其他学生做好笔记,再由学生的地图导出更多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能力。

一、让学生亲手画图,寻找地理学习的趣味点

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从自我实践的绘制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化枯燥的文字学习为能说话的简约地图学习,引导学生从中寻找乐趣,并从画图中获取关键的知识。教学时,凡能让学生绘制的地图,都尽量让学生完成。在绘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便于多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认识和理解能力。备课时强调学生自画图,引导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要求自画图为教师的提问服务,为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服务。同时,又使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比较和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结合教材边讲边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单调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所要引导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学习的最佳路径,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了。这样以绘图激趣、以绘图增知、以绘图启智、以绘图育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地位。

例如《季风的影响》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地图或历史与社会图册,描绘中国气候类型图,准备上课用。要求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细节:①用五种图标或颜色标出五种气候类型;②做好图例、注记说明;③描出气候图轮廓、分界线;④写出中国气候类型地图的名称。在画完该图的基础上写出气候类型、圈出长江南北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回顾七年级上册世界气候图中解析过的气候特征,简略地标出中国气候特征。学生画图完成后,四人一组互查预习效果,提出对方画图的优点与不足,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评出最佳画图小组和个人并上台展示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欲望。

二、让学生学会解析自绘图,寻找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组织学生分析自绘地图活动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解析的思路和过程,适时点拨并及时调整自己讲课的内容及方法,学生已经会的就不讲。分析学生自绘地图不是简单地分析解答一个个问题,而是要指导学生从阅读材料、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悟出基本地理感知和提炼读图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绘制的地图,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课堂上评选出优秀的自绘图并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讲解绘制地图的意图、五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五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寻找中国气候的典型特征,其他学生点评补充,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每个学生的绘图、析图过程,引导学生从自绘的中国气候图中找出中国气候典型特征,发现季风气候的显著性,并拿出之前绘制的地形图对比,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去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冈底斯山脉一线。还可以播放季风季节移动图视频,让学生从中寻找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来源与风向、季风的风向移动的规律,增强学生对中国典型气候季风的印象以及风向的判断和分布的规律,从中引出新的思考: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就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理解、掌握、巩固、落实教材的重难点上。

三、让学生完成地图式思维导图,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平时我们都用各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效果显著。而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果单用文字的思维导图,在面对填题图时,总是文字归文字、地图归地图,两者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用“地图式”思维导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让学生在自己分析的气候图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季风气候影响的思维导图,图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复习时一目了然,学生从画图、析图、导图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成就感,效果比教师说教或文字的思维导图更好。例如上述《季风的影响》一课的教学,就可在学生画图、解图的基础上完成《季风的影响》的思维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导图体系。其中包括中国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五种气候类型及其特征);②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的特征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读图、析图、导图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绘制简易的季风气候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分界图中用数字、字母、代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出题考查本课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画图、析图、导图为主,教师引导、辅助为辅,学生活动在前,师生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画图、析图、导图,传达地理空间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会画地图”到“会析地图”,最终完成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季风绘图画图
采 莲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垂涎三尺
画图理解“多多少”
户撒刀
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