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充满“动”感
——以一堂《什么是周长》的展示课为例

2018-12-31 23:35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尺子轮廓张老师

岳 琪

(阜南县第八小学 安徽阜阳 236300)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中的一课,阜阳市清河路一小的张慧丽老师以这一内容在全市上了一节展示课。整节课中,张老师用了12个动词,让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充分释放,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整个课堂也“动”了起来。

一、课堂回放

说:上课伊始,张老师让学生把学具袋拿出来,要求学生把昨天剪的图拿出来,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老师先后找了六位学生进行“说一说”,有的说沿着图形的边剪的,有的说沿着线剪的,有的说沿着图形的轮廓剪的,有的说先画下来再沿着画的轮廓剪下来……老师让学生坐着说、站着说、指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轮廓与周长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剪:同学们,你们是这样剪的吗?张老师来剪一剪,大家帮老师说一说。老师在示范剪心形图案时,先找学生来说从哪里剪到哪里,老师剪到一半时停下来问:“这样可以吗?”又让学生反复说出从那一点开始再到起点,剪刀沿着心形的轮廓要走一圈。

摸:接着张老师让学生把数学书拿出来,用手沿着书的一周摸一圈,找几个学生站起来边摸边说,然后又带着学生用手书空,重点说出从图形这一点出发沿着图形再摸回到这一点,让学生对“周长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进行感悟。

描:张老师让学生翻到数学书45页,把书上的树叶图和数学书描一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描的。先找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沿着教具(书本、树叶)描一描,再找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有的说从起点沿着边描一圈,有的说沿着图的轮廓转一圈,有的说从这一点沿着边走一圈……学生说后,张老师出示课题:什么是周长。总结后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图形的周长。引领学生齐读二遍。

猜:这时,张老师请学生把书本46页上的小蚂蚁沿着图形的边走一圈、描下来,并将它们走的线路画出来,再猜一猜:它们沿着图形的周长爬一圈,谁先到达?学生有的说沿着树叶的那只蚂蚁先到,因为树叶的周长没有数学书的周长大;有的说沿着半圆图形的那只蚂蚁先到,因为它沿着半圆形的周长小;有的说因为沿着兔子图形的周长长,所以沿着兔子图形的蚂蚁最后到,第一只蚂蚁比第二只蚂蚁先到,因为第一只蚂蚁走的是长方形,第二只蚂蚁沿着缺角的长方形走的周长……

找:张老师总结道:树叶一周的长度没有数学书一周的周长长。今天我们学习周长,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指一指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用手指着桌子、书、信封、尺子还有学具中各种图形的周长。

围:接下来,张老师问如何把我们找出的周长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周长长呢,并说出你的方法。有学生说可以测一测,测量谁的周长长。张老师请大家动手测量周长,并及时进行温馨提示:除尺子外,学具袋里是否还有其他材料可以用来帮助测量;确定好测量方法后再动手测量;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同学合作。有的学生说是用软尺子围的,有的说是绳子贴着树叶的两旁量的,有的说是用软尺子把数学书围一围,等等。

量:张老师问谁还有不一样的?在学生展示测量的环节,有的学生说直的可以用直尺子量,弯的用软尺子量;有的学生说我们用铁丝弯成图形贴着图形的轮廓,再把铁丝拉直用尺子量的;有的学生说我们用吸管沿着图形的边弯的,围好后,再用尺子量一下吸管的长度。

算:这时有个学生说他们组算的方法和其他组不一样,他们是算的,即先量出铁丝的长度,再把铁丝弯成图形的形状,最后把铁丝多余的部分去掉;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是先把棉线长度量一量,再把棉线沿着图形的轮廓弯一周,最后用棉线的总长减去多余部分棉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体会解决周长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数:张老师出示书45页,要求学生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数周长的。先观察图,说一说图右上角的一格多少厘米?引导学生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谁的周长长。

验:张老师让一个学生上展台,其余同学动手来数一数它的格数是多少。经过大家对第三个图的周长与第一个图的周长测一测、验一验,得出第三个图的周长是32厘米。学生心里的疑问得到解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展:张老师总结道:通过描一描、围一围,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又通过量一量、数一数和算一算的方法,能够比较几个图形周长的多少。那么,关于周长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课后找一些图形来仔细观察,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在变与不变的情境中学好什么是周长,好吗?课虽尽、意未完的设计理念,给数学学习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二、反思感悟

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概念的形成,必须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张老师在课上用了“说、剪、摸、描、猜、找、围、量、算、数、验、展”12个动词,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展开过程中,张老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沿着知识的梯度,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充分地让学生动口说、动手指、动脑猜,整个课上观察、分析、思辨的方法得到充分运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意识,形成测量周长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本节课,张老师遵循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数学问题、寻找数学方法,多角度地建立“周长”的概念。

2.教学

本节课上,张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从说、剪、摸来初步感知周长,从描、猜、找来理解周长,从围、量、算来深化对周长的认知,从数、验、展来拓展对周长的认知;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让学生在测量、数格、计算、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深化周长的认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了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评价

本节课,张老师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周长”的含义。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给予学生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做到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尺子轮廓张老师
尺子的学问
跟踪导练(三)
张老师喝茶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
儿童筒笔画
创造早秋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