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其评价

2019-01-03 23:59
关键词:阻塞性康复训练体能训练

肖 婷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呼吸全科医疗科,重庆 40005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接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68.51f9.49)岁。所有的患者均已通过检查被确诊。将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9~77岁,平均年龄(68.13f8.87)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86f9.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选两组的患者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以此为基础再添加常规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详细告知对其治疗方法。对于观察组的患者而言,在实施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呼吸康复训练的治疗项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训练前准备

为了使康复训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具有疗效,在训练实施前期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由于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后可能会引起血压增高,所以特别要对其的血压数据、血氧饱和度、心率进行跟踪监测,让患者在训练结束后的10 min之内恢复到正常标准。同时应备好急救药品和工具,以确保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②家庭训练

在家里接受训练的患者前期要参与10次在康复室中的练习。以此方式来正确学习掌握康复训练的技巧和方法。然后再在家中开展自觉训练,在此期间,要每两周到医院复查一次,根据自身康复情况来不断调整训练强度。

③体能训练

患者的体能训练方面,可以采用慢跑、游泳、步行和自行车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来开展体能训练。要注意合理把握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主观承受能力来及时调整,防止运动过量对患者造成的负面伤害。患者在训练时,应安排家属或护士陪在旁边,以保障患者的训练安全。体能训练的频率为一周三次。

1.3 疗效标准

将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肺活量、用力呼气高峰流速、第1 s用力呼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进行数据测量和采集,并开展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经分析后发现,被分至观察组的患者的肺活量、用力呼气高峰流速、第1 s用力呼出量的数据,六分钟步行试验数据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见表1。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气流受限为原因形成的肺部疾病,引起发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我国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持续增多,由于发病速度快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的肺功能严重损坏,情节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在此背景下,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工作既显得非常重要。有的专家在经过研究后发现,采取常规的治疗手段获得的疗效并不理想。通过对这些常规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可看出,对患者的肺部功能提升均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而肺康复训练方法就是针对提高患者的肺部功能为目标而开展的训练。通过康复训练,让患者在简单的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的引导锻炼下,不断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此来促进身体的康复。这种训练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症具有突出的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发病期间,患者的肺容量明显下降,肺容量的下降会使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得到损伤。康复训练中的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扩充呼吸胸廓容量,改善胸壁与身体器官的配合协调性,可以有效缓解气道萎缩,从而促进残气的排出。

通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肺康复训练对于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阻塞性康复训练体能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