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理疗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2019-01-03 23:59孙作杰
关键词:偏瘫中风针灸

孙作杰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中风又称为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症之一,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中风一旦出现,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身体部分机能的受损乃至丧失,这一典型的中风并发症在医学上被称为偏瘫。偏瘫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还给亲属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康复医学的方法,但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该方法作用有限,而结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后,效果则显著提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于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结合中医针灸方法进行联合治疗。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35f3.43)岁;所有患者中风偏瘫程度大体相当。在选取资料时,尽可能的避免由于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此外,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分配两组患者的病房设施、医护人员等治疗条件基本相同。

1.2 方法

如上节所述,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①上肢治疗时,患者处于仰卧位,患者可在医务人员帮助患者缓慢伸肘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在关节屈曲期间前臂训练配合旋转。②下肢运动治疗,需患者的机能部分恢复后实施,行曲踝、屈膝、屈髋训练,同时实施行走平衡和坐位耐力等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施针主要针对外关、足三里、曲池、合谷、阳陵泉等穴位。在施针前要查看患者身体状况并对患者病情详细分析,并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来灵活调整施针穴位,每次施针后将针置留穴位中0.5 h左右,治疗频率为1 d/次,连续施针4周。

1.3 评价标准

由于中风偏瘫患者主要症状为肢体功能丧失,所以此次研究对患者上下肢功能状况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实施评价,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实施评价,两个指数满分均设定为百分制,随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功能的下降,患者所得分值也会降低;低于60分的患者则说明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法有效自理。针对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表明恢复肢体基本功能,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2)有效,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的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3)无效,实质性改善并未出现,无明显疗效。通过以上三个指标评价治疗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根据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差异分析,在给予各自的治疗前,两组的指标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了3个月的疗程之后,两组评分指标均有所上升,且治疗组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患者中风后伤害运动神经,受限基本运动能力,会有肌肉萎缩的状况出现,进而发展到偏瘫。祖国医学认为,阳缓阴急为中风偏瘫之表现,人体外属阴而内属阳,痉挛为阳、而迟缓为阴,依据上述中医理论,中医治疗尝调和阴阳以疏通经络。有研究学者指出,通过合理的针灸和康复治疗,可将中风偏瘫的治疗有效率提高至71%~85%,根据本次的研究调查,这一结论显然是成立的。分析两组数据发现辅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理疗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效果明显,目前临床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针灸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灸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漫画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