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躬耕绿色事业

2019-01-03 09:20李利拉
林业与生态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林金银花造林

李利拉

20年专注一件事。

这件事与个人的名利无关,却与千万人的生存发展有关,与大自然有关。

从1997年考入省林业厅资源林政处,刘正平就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紧跟全国退耕还林的步伐,湖南也启动了四县退耕还林试点。自此刘正平服从组织安排调入省林业厅造林处,将精力和智慧全部投入到這项工作。春秋20载,作为省林业部门的林业专家,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躬耕这项造福人民造福千秋的绿色事业。

1

湖南退耕还林正式启动于2000年,省林业部门年初就着手酝酿这项巨大工程了,成立了省退耕还林办公室。刘正平负责综合、工程管理、信访办理等工作。当时退耕办仅有三名工作人员,大量的基础工作都落在了这三人的肩上,而大量日常工作又落在刘正平的肩上。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启动的一项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于全国人民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要将这项重大工程在我省从试点到全面推广实施,林业部门的工作者必须首先进行业务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和工作步骤、实施意义等,然后才能向涉及这项巨大工程的全省农民解释政策、落实政策,使工作顺利进行。”这是刘正平最初的感受。爱学,爱钻研,是他的品性与一贯作为,通过向前辈学和自我钻研,啃下各类文件、技术规程,他很快熟悉了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及相关的知识、技术等。当湖南在沅陵、永顺、桑植、隆回四县市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作时,他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当然专家不能只面对书本,更要面对现实。而现实与梦想总有距离,总有矛盾。矛盾说来就来。“政策好,但要人人都接受,还会有一个过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伊始,农民对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自家地上造林,国家还给补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为了完成任务,地方政府和林业系统实行包片包村到人的做法,工作人员经常深入村组,早开会、晚开会,甚至与农户同住、同劳动,讲政策、讲意义、讲好处,可谓是苦口婆心。”刘正平回忆当初的情景,深有感触地说。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兑现一次。在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兑现到位后,群众都说国家政策好,在退耕还林态度上普遍发生180度大转变,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积极性大幅提高。这又造成了初期承包造林大户和农户之间因为利益分配的矛盾,农户上访层出不穷。

一段时间接访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信访最多的一年,他有时一天要接待来信来访3件(起),一年有200多件(起),练就了热情耐心加苦口婆心加真心用心的本领。解疑、释惑、开导、说服,处处体现的是关怀,是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人心、温暖人心。

是的,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事实。第二年,政策兑现了,那些配合试点、参与试点的农民得到了回报,每家每户都增了收,退出来的坡耕地也见了绿。于是那些第一年没有参与的农民就心动了,不需要动员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2

退耕还林前前后后跨越20年,面貌在不断改变,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政策也在不断地做相应调整。

从第一轮退耕还林大力营造生态林,经济林不超过20%,到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制经济林比例,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从最初向退耕农户补贴粮食到发放现金,从生态林补贴8年到补贴16年,经济林补贴5年到补贴10年,顶层设计、蓝图规划、政策举措等越来越科学、精准,山河绿色越来越茂盛,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不过,事物的变化往往也产生着新的矛盾且在矛盾中前进。刘正平的工作需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协调关系、解决矛盾。

有一项政策最初也不被人所理解和接受: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承包退耕地的大户不能再享受延长期补贴,补贴只能发放给农户。刚开始,有些大户不能理解省里出台这条政策的初衷,认为承包是签了合同的,为什么就不能让承包人受益?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断上访。刘正平反复给他们解释: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这项政策的初衷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是要把实惠让给失地农户,他们是最需要帮扶的,帮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路,生态扶贫,生态与扶贫共生,这是退耕还林的真正目的。

大户们理解了政策的“来龙去脉”,也理解了政府的“用心良苦”,于是消除了抵触情绪,将延长期补助分配到了农户。“还有一项工作也需要不断协调关系、处理矛盾,那就是核对全省退耕还林到县的兑现数据。”刘正平谈及这项工作,面色严肃。

退耕还林的国家补贴,必须严格按政策和程序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先由各县根据县级自查结果向省退耕办上报,省里汇总后向国家申报,国家根据申报数将补贴资金下达省里,再由省财政下拨到县;而延长期补助又是国家根据国家阶段验收数据直接拨付到省里,再由省财政下拨到县,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省里必须一个县一个县地进行核对,不但要理清每个县的生态林和经济林面积,还要理清生态林转经济林和经济林转生态林面积,有兑现8年的,有兑现5年的,有兑现16年的,有兑现10年的,最麻烦的还会出现兑现13年的。兑现数据非常枯燥但必须精准,并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四位数。全省退耕还林所涉122个县市区,核对工作的繁重复杂可想而知。每个县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经常会有基层的同志反映省里下拨的资金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刘正平同志总是耐心地给基层解释资金的构成和计算方法。有时候,有的县报上很多验收不合格的退耕面积,省里还要督促县里及时整改,尽快将整改后的数据上报国家,不然兑现的钱国家就扣了,农户即使来年整改好了也拿不到钱,造成该补贴的没有补贴。在兑现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真正为农户着想,让农户应享尽享政策的阳光雨露。

“我最担心的就是经我核算的数据出错,那样会影响到对农民的兑现,一个小数点出错,到农户手中就是钱哪。”刘正平说,“还好,至今还没有出过一次错。”

3

如今你看到的几乎遍布湘西的桤木、金秋梨、猕猴桃,几乎遍布隆回县小沙江的金银花和几乎遍布安化县的茶林,都是退耕还林精品工程的成果。作为全省退耕还林精品工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刘正平也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隆回县成千上万户依靠金银花脱贫致富的农户记得,当初金银花种植还没有被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刘正平和省市县退耕办人员一起深入实地调研,经过反复论证并报上级批准,决定在金银花基地的周围种植生态树种,使生态林与经济林共生共长,从而将金银花产业带入退耕还林的政策支持圈内。隆回县的金银花产业就这样应运而生、增产增收直至享誉南北。

金秋九月,湘西种梨大户杨秋花正忙着给游客们品尝金秋梨。五年前,她承包了66.66公顷梨园,今年已是碩果满枝。2000年湘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历经2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任务占全省25.66%,被国家林草局评为退耕还林的南方代表。

“湘西是湖南退耕还林的主战场,也是我省退耕还林精品工程的主要分布地。刘正平同志经常深入到湘西各县各乡村,调查、论证、核对、验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原省退耕办主任、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调研员颜子仪介绍说,“我与刘正平同志共事多年,总的印象他是一名老黄牛式的干部。退耕还林从开始到现在20年,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这在全国都很少。他业务精通,事业心强,安排给他的工作从不推脱和拖欠,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而且他从不叫苦,不邀功。他是个独生子,父母年纪大,但因为工作太忙,常常顾不上照料。”

颜子仪还介绍,20年来,刘正平和同事们奔波在全省退耕还林的各个战场。在工作中,他们探索出了“八个到位”和“五个创新”,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全省退耕还林事业。

如“八个到位”当中的“种苗供应到位”:对种苗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按“三证一签”调运苗木;后期管护到位:建立管护制度和护林公约,树立工程护林碑,做到责权利统一。对质量不达标的小班督促整改到位,对破坏退耕还林的,坚决进行查处。

如“五个”创新当中的造林模式创新:将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分6个造林类型,探索和推广与工程区适应的“林竹、林果、林草、林油、林药、林漆”等造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从单一造林模式向多元化、产业化造林模式转变;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立地、遗传、密度”三个控制因子为中心的组装配套技术,采用种子园和优良家系种子、优良无性系育苗等技术,全省良种使用率达到100%。

“八个到位”和“五个创新”,是老黄牛深耕大地的累累果实,是智慧与实践的灼灼其华,是担当与作为的其叶蓁蓁。

退耕还林正是在这样的改革创新中浩浩汤汤、蓬勃而葱茏。20年来,湖南累计退耕还林143.97万公顷,累计到位国家投资277亿元。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6.1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普遍下降50%以上。全省310万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补助7596元。

绿色事业收获绿色价值。20年躬耕绿色事业的刘正平也因此先后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功4次,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被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评为“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干部”。

“荣誉不能归功于我个人,是领导支持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刘正平说,“我最开心的还是每次下乡调研,看到漫山遍野的金秋梨、金银花、竹海、茶林......”

猜你喜欢
经济林金银花造林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金银花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经济林栽植密度与营造方式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金银花又开
夏日良药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