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实际出发何谈改革发展

2019-01-04 07:05发自河北唐山
清风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风督查调研

文_本刊记者(发自河北唐山)

实事求是是贯穿我们党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一条基本线索,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其中“三实”就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摆脱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房广顺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必须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

岂能认认真真走形式

学风关乎文风和作风,学风正才能作风硬。重视学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42年,延安整风使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其中,对学风的彻底整顿,不仅使党的干部改进了文风,也转变了作风。

“认认真真走形式”就是学风不正的一大表现。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党校是培养干部党性的重要场所,但培训完后,有些学员写的党性锻炼体会并不走心,一看就是敷衍了事。

一位纪检干部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查阅一名违纪干部的履历表时,他发现该干部曾有多次参加党校学习和理论培训的经历,并且几乎每次考核都为“优秀”。为此,该纪检干部一时困惑:“这位履历表堪称完美的领导,为何竟会违纪?”学风不正、教育培训走过场是症结所在。

学风不正首先带来的就是文风不正。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31日至6月30日,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河北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督察人员发现,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在接到督察反馈意见后,并没有认真研究,而只是将别人的整改方案照抄照搬,简单复制了事,明显存在消极应付现象。

本刊记者了解到,这两份方案都是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措施”“组织保障”四部分来阐述,第一条都是“交办问题的回头看”,第二条都是“开展利剑斩污行动”,甚至连总体字数都一样,只对地名、人名作了修改。

芦台经开区和高新区都属于唐山,产业结构不同,整改问题也不同,拿相互抄袭的报告来糊弄中央督察组,说明整改只是应付,装装样子,没有丝毫想要整改的诚意。令人疑惑的是,两地官员的回应也如出一辙:人手少,时间紧,水平低。由此可见,两个单位在工作上都是浮于表面,反映在文字上就是用假大空的内容填充方案。而这并非孤例,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就提到,像在宁夏等一些地方,整改任务仍有“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情况。

除了学风、文风,另一个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泥潭的就是会风。2017年《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精准扶贫驻村蹲点日记”提到,某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全年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镇里到县城有两小时的车程,来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开会半天,一天开一个会,基本上就没时间干别的工作了。

“有时候省里开完大会,市里也要开,县里也要开,而且必须到场。”东北某县维稳办主任说。连夜赶会的经历让他记忆深刻:下午接到政法委的会议通知,第二天一大早要到省城参会,只能连夜坐了6个小时的大巴车深夜赶到。等赶到现场两级的会都结束了,才发现只是不同级别的领导将材料读了一遍。

召开会议是部署、落实和推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惯常手段,但开会过多过滥,会导致行政效率下降,形式主义抬头,工作作风漂浮。中央的八项规定,其中明确要求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但“文山会海”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屡禁不绝。这其中难免有官僚主义思想作祟,觉得开会才算重视,才是部署工作应有的仪式。

检查不止是看材料

工作有没有成效,主要靠检查考核。但如果多了,就不仅不能改进工作,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名目繁多的核查、评比、考核,数不胜数的重复报表、材料、展板、模型,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基层干部也是整天忙得团团转;老百姓却见不到实惠,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的一篇报道提到,东北某乡党委书记反映,有一天一早上要接待13个检查团,只好让乡里干部全部上阵。西部某市街道办张主任也表示,往往前脚刚把这个检查组送走,那个评比团眼看着就来了。每项检查都得准备完整资料,大量复印、装订的重复劳动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年仅迎接检查准备的纸质台账就装了100多盒;但上级检查往往走马观花,翻一下就完事了,部分材料还在仓库堆着。

检查考核多了,而且检查本身就是走形式,那么到了基层,就容易以形式应付检查。一位干部坦言,如今在乡镇,扶贫攻坚、清洁卫生、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维护稳定、文化宣传……三天一小检,十天一大检,各类检查层出不穷,各类检查都重要,各类检查都要汇报,各类检查都要看材料。

材料是现在检查最重要的环节。领导重视要看文件,布置工作要看方案,开展工作要看图片,完成工作要检验,常常一样检查,要准备的材料就十多本。上级检查时,分管的工作人员几个人抱着一大摞材料到会议室是每次检查的保留节目。“大家都像比赛一样把材料做得越来越精美。单位做不完,只能花钱交给文印店帮忙处理。”这位干部说,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把表格填好,把材料整理好了,是做事的现实反映;但如果形式盖过内容,就不好了。

广东省政协委员郭清宏指出,检查考核过多过滥,不仅增加了基层部门压力,滋长了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等歪风邪气,更增加了经济负担,还滋生了腐败。因此他建议,要转变政府职能,在深化行政改革上下功夫,建立一个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和依法依规开展的督查检查考核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置以地方党委和政府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考核项目,不得在部门文件中自行规定全国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确需开展的,要一事一报。要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每年搞1次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同类事项可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下去,防止重复扎堆、层层加码;不能兴师动众,动辄对着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部门督查检查考核不能打着中央的旗号,日常调研指导工作不能随意冠以督查、检查、巡查、督察、督导等名义。

引人注目的是,该通知明确要求督查检查主要看工作实绩,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

调查研究不是外出旅游

如果说检查考核是一种监督,那么调查研究主要是学习或了解实情。当前,兄弟省市会互相调研学习,上级也会到下级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然而,有些调研,根本不利于工作。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在江西某市辖区,2017年7月的22个工作日中,先后有12名市厅级干部到区里调研。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都有完备“脚本”。而有些地方更是像打造旅游路线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无论什么调研主题,领导干部们走的都是同一条线,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听的是同一套说辞。

在浙江温州,一名经常陪同领导走访调研的机关干部认为,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有一个固定的套路:调研时,一般先开一个座谈会,听早已指定好的人谈一谈。然后拿汇报材料,再去事先选好的几个点上走一走。最后再说几句“模板式”的套话。他说,这类调研表面上看也是“下乡下到乡政府,进村进到村委会”,可实际上还是浮于表面。

走秀式调研,既了解不到基层真实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又折腾基层干部与群众,败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便强调,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猜你喜欢
学风督查调研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明察暗访 国务院大督查直击民生“小”事
聊城大督查体制改革
衢江区:推行乡镇人大重点督查机制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