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19-01-04 15:11李维民
关键词:民办陕西民办高校

李维民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86)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较大成绩。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和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截至2017年底,陕西有民办高校30所(含独立学院1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32.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5 818人,占全省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5.8%,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注]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07-04,http://www.snedu.gov.cn/news/tjsj/201807/04/14206.html。。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一)恢复起步

陕西民办高校起步较早,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成立,标志着省内第一所民办高校诞生。1987年,陕西第二所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培训学院成立。1991年,《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出台,这是陕西第一部关于民办教育的行政规章。

(二)快速发展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下,陕西共批准高等教育机构101所,主要有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民办西京大学(筹)和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等。1996年,陕西省人大颁布《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全国第三部地方性民办教育法规。2000年,陕西省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省教委印发《〈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实施细则》[注]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

(三)依法规范

2003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2004年,陕西省人大颁布《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和西京学院4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之后,相继有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等18所民办高校经教育部或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成立。至此,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明显提高,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进入了依法规范、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开始实现新的飞跃。

(四)分类管理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民办教育进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新阶段。201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2018年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率先对18所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凡申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享受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从而掀开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陕西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地方行政法规。2018年,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完成了升本程序,成为省内第十所和第十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至此,陕西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数居于全国前列。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经过40年的发展,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扩大了办学规模

据统计,1984年陕西民办高校在校生仅200人(全为女生);2004年,陕西有民办高校15所,在校生166 383人;截至2017年底,陕西有民办高校30所(含独立学院1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5 818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0 839人,较2004年在学校数和在校生数上将近翻了一番[注]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

(二)完善了办学条件

陕西民办高校通过升格办学层次和接受政府评估,极大地促进了校园建设,教学条件、科研条件、生活条件和活动条件等得到极大的改善。不同类别的民办高校,有的由培训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有的由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本科高校则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或与公办高校联合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等,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完善办学条件。

(三)丰富了办学层次

2011年,教育部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西京学院获得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2017年,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分别与长安大学、西北大学和陕西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使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发展至硕士、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还有许多民办高校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办学层次。

(四)推动了体制改革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诞生,激发了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机制灵活,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正是利用了体制机制优势,民办高校才成为教育领域增长最快的新生力量。

(五)拉动了经济发展

在起步阶段,陕西民办高校大都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建设及商业活动的繁荣。现陕西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约300亿元,每年收费约60亿元,这对拉动国家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校周边的交通、通讯、商业、饮食和旅游事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注]李维民、银冰冰:《陕西高水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三、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

经过40年的发展,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呈现以下七个特征。

(一)优化队伍建设

陕西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由兼职为主向专职为主转变,由低学历向高学历转变,由低职称向高职称转变,由哑铃型结构向梯形结构转变。为适应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新进展,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二)提升管理水平

陕西民办高校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设机构,相继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和监督机制的落实,使学校的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民办高校的决策、监督和建言献策机制日趋完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彰显办学特色

陕西民办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特点进行准确定位,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民办高校注重办学特色的形成和优化,各校之间坚持错位发展,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注重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的新定位。

(四)重视就业质量

陕西民办高校普遍重视对毕业生职业意识的教育,较高的就业率是生源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陕西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质量,强调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就业待遇合理、在岗就业时间延长、学生对职业未来发展满意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五)改进培养模式

陕西民办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强化实践环节,加大技能训练,注重教学与生产企业对接,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六)规范办学行为

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改革是支持与规范并举:政府强调支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民办高校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多年来,陕西民办高校依法办学的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成为举办者(办学者)的共识,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正面形象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以贡献求支持、以质量求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的追求目标。

(七)加大扶持力度

自2012年起,陕西省财政每年向民办高校提供3亿元专项资金,2018年起追加到4亿元。近年来,陕西省政府放开民办高校收费标准,下放高级职称评审资格,审批专业硕士研究生,促进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公办高校对口帮扶民办高校,支持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项目申报,极大地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内涵发展。

四、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靠政策扶持

陕西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民办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且更多强调扶持和促进。陕西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及地方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引导民办高校发展的利好政策。这些政策给予民办高校许多优惠措施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办学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使陕西民办高校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二)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需求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陕西民办高校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用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力求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相衔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把办学活动深深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积极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服务,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注重均衡发展

陕西民办高校十分注重均衡发展:一是学校数量与人口数量、生源数量相匹配;二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关注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专业,并保持相对规模;三是学科类别注重错位发展,避免某学科过热、过大而造成师资不足和就业困难的情形。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师资结构和生源结构等,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民办高校已从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办学效益转变,从注重办学效益向注重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并举的目标转变,实现了均衡发展。

(四)加强师资建设

近年来,一大批硕博士生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加入了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同时,陕西民办高校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五、制定新政策,实施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国家的发展依靠经济,经济的发展依赖科技,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当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按照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以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战略转型为契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落实扶持政策

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很多,当下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强调落实,注重实效,认真解决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维护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民办高等教育宽松的发展环境,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更新办学理念

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质量提升转变。要把握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原则,理顺管理体制,落实法人财产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要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贡献。

(三)改变投入机制

民办高校要创新投入机制,努力开辟融资渠道,建立“以学校筹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社会捐赠为补充”的经费筹措体制。同时,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民办高校的发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要鼓励行(企)业与民办高校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民办高校师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合作科研、联合攻关。

(四)创新教育模式

要向以“智能+教育”为引领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民办高校要根据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建立起比公办高校更具竞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企)业的需求,既注重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研究型人才。要积极探索以产出为导向的OBE(Out comes-based Education)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和以跨学科能力为导向的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gineering, Arts, Maths)模式。

(五)加强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以专职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把积极引进与自身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吸引高水平的外来人才,更要有计划地培养本校的年轻教师。要强调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发挥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工匠的示范教学作用。

(六)打造办学特色

民办高校要精心打造专业特色、育人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办学模式上要有突破,塑造学校特有的形象和风貌。要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七)开创办学新路

民办高校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在扎实办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广开办学思路,开创一条新型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道路,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构建德育教育的新风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教育贡献力作为学校核心产业。要研究构建学习的新路径,建设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使信息技术助力未来课堂教学和互动活动等。

(八)提高办学层次

民办高校要逐渐形成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层次在内,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国际共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促使省内数所具备本科层次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数所具备大学层次的民办本科高校升格为应用型大学。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有望搭建起“从专科到本科、从高职院校到本科高校、从本科高校到应用型大学”的立交桥,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民办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

(九)追求教育国际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要加大力度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积极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以此为契机,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收费标准,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丰富学校的办学类型,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全球化教育维度。要积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十)创办一流高校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的规划,一批民办高职院校、本科高校将进入建设和培育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规划中,这将对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产生重大影响。民办高校要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凝练办学特色,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推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一)实行分类办学

根据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批民办高校将走非营利性办学之路,且为主流选择,同时会有也应当有一部分民办高校走营利性办学之路。这两种选择不存在道德上的高低之分,通过两条不同发展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创办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民办高校。

(十二)探索集团办学

为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办学规模,利用集团化优势进行办学,不失为一种选择。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就应该允许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集团化办学试点。随着国家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对这一领域的办学将有新的规定,有待民办高校加以贯彻和执行。

新时期的曙光已经开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也从高速发展走上了更高的质量发展,将为加快推进陕西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教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保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民办陕西民办高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