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一例

2019-01-04 18:50洪逸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脉络膜B超眼部

洪逸萍 孙 洁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杭州 310006)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生长快、易转移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发病总数的15%,死亡率较高。因特殊的解剖特点,转移至眼部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眼的脉络膜转移癌占眼内恶性肿瘤的1%,现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小细胞肺癌眼脉络膜转移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9岁,因“反复咳嗽3个月余,确诊右肺癌3个月”入院。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断性咳嗽,无痰,伴声音嘶哑、气急,当地医院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占位”,行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报告:(右肺上叶)低分化癌,符合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CK(+),CD56(+),NSE(+),CgA(-),TTF-1(+),Napsin A(-),Ki-67(+,约 80%)。予中草药治疗3个月,症状未见好转。2017年1月3日为进一步诊治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最高 160/110mmHg(1mmHg=0.133kPa),现口服氨氯地平片5mg qd,血压控制尚可。吸烟史50 年余,每日 1包。查体:T 37.1℃,P 72 次/分,R 18次/分,Bp 133/81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侧锁骨上可及约黄豆大小一淋巴结,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尚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辅检:胸部CT平扫(2017-1-4):右肺中央型肺癌伴周围阻塞性肺炎,肿块大小约8.0cm×6.5cm。甲状腺B超: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较大的约1.0cm×1.17cm),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可及(较大的约0.5cm×0.31cm),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腹部B超:肝内囊肿;左侧肾脏囊肿;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小细胞肺癌;(2)高血压3级(极高危)。治疗上暂予阿斯美止咳,多潘立酮促进胃动力等对症治疗。

2017年1月4日患者自觉左眼视物模糊。眼科会诊如下:裸眼视力:右眼0.8,左眼0.6,眼压:右眼12mmHg,左眼12mmHg。左眼睑轻度肿胀(插页图1),压痛(+-),结膜充血水肿,颞下方巩膜压痛(+),角膜荧光染色(-),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眼底:视盘(-),黄斑反光不清,颞下方可见灰青色隆起(实质性),凸向玻璃体腔,其周围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插页图2)。眼科B超示左眼颞下可见实性回声的半球形隆起,大小15.29mm×8.02mm,边界尚清,肿块内可见2~3个无回声暗区,肿块周围视网膜V形脱离(插页图3~4)。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OCT)示左眼黄斑区视网膜浅脱离(插页图5)。根据病史资料,考虑左眼球内占位病变可能(转移性肿瘤?),建议原发病治疗,同时局部给予对症处理,予可乐必妥、氟美瞳、爱丽滴眼。

随后,患者分别于2017年1月12日、2月5日、3月10日、4月7日、5月5日、6月15日行EP方案(依托泊苷120mg d1-3+顺铂30mg d1-3)化疗,化疗过程顺利,无明显化疗不良反应。2017年4月6日眼部复查情况:裸视力右眼0.6,左眼0.6,眼压正常,眼底颞下方视网膜平伏,原实性隆起消失(插页图6)。眼科B超示左眼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未见明显肿块(插页图7)。胸部CT平扫(2017-3-9)示右肺癌伴周围阻塞性肺炎,肿块大小约4.5cm×3.8cm,与前片(2017-1-4)比较,肿块明显缩小。颈部B超示锁骨上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2017年7月26日眼部复查情况: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0.4+,眼压正常,眼底前置镜下示颞侧下方视网膜色素改变,略浮隆。眼底照见(插页图8)。眼部B超未见明显视网膜脱离及占位病灶(插页图9)。眼科OCT示左眼黄斑区未见视网膜脱离(插页图10)。胸部CT平扫(2017-7-26)示肿块大小约4.6cm×3.8cm,与前片(2017-3-9)比较,肿块稍增大。2017年8月1日改二线化疗方案,伊立替康200mg q3w。

2 讨论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确诊小细胞肺癌,经6次化疗,肺部肿块明显缩小,且左眼球内实质性占位明显消失,证实EP化疗方案对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患者仅化疗,且效果明显,但化疗后容易产生耐药[1],结合最近肺部CT平扫及眼底情况,考虑复发可能,肺部和眼部基本同步。诊断依据:(1)患者,老年男性,左眼视物模糊6月,确诊右肺癌9月。(2)查体:眼底颞侧下方视网膜色素改变,略浮隆。(3)辅检:(2017-1-4)眼部B超示左眼颞下可见实性回声的半球形隆起,大小15.29mm×8.02mm,边界尚清,肿块内可见2-3个无回声暗区,肿块周围视网膜V形脱离。胸部CT平扫:右肺中央型肺癌,肿块大小约8.0cm×6.5cm。(2017-7-26)眼部B超未见明显视网膜脱离及占位病灶。胸部CT平扫示肿块大小约4.6cm×3.8cm。诊断眼部占位为脉络膜转移性肿瘤。鉴别诊断:脉络膜转移癌形态与脉络膜黑色素瘤较为相似,需要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相鉴别,脉络膜转移癌眼底呈黄色或黄白色,肿块表面不光滑。而脉络膜黑色素瘤一般为灰黑或棕黑色隆起,表面光滑[2]。眼的脉络膜转移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占眼内恶性肿瘤的1%,因为颈内动脉与其分支眼动脉几乎成直角,且血流速度快,癌栓子容易忽略眼动脉,直接转移至脑。原发灶多见于乳腺、肺、肾、胃肠道、肝、甲状腺、睾丸及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女性多见于乳腺癌,男性多见于肺癌[3]。小细胞肺癌眼转移的特点:易侵犯脉络膜,且好发于左眼后极部颞下方。因为小细胞肺癌易侵犯血管,癌栓子主要靠血行转移,而眼内组织无淋巴管,脉络膜主要由血管组成,其后极部血管丰富,由10~20支后短睫状动脉供应,且分布于后极部颞下方的血管多而粗。因左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分支,而右颈总动脉由无名动脉分支而来,故癌细胞易到达左眼。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表现:视网膜下黄白色、灰色扁平隆起肿物,边缘不整或结节状,可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肿物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可有渗出或出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能够早期即可见损害区出现无荧光区,而静脉早期则能够见到深层斑点状不规则强荧光环带,晚期病灶持续强荧光,组织着色,周围荧光潴留。B超表现:眼内半球形孤立的实性回声,与球壁相连。早期由于受巩膜及玻璃体的限制,病灶呈扁平形,体积小,隆起不明显,随着肿块增大,顶起视网膜,可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4]。

总之,脉络膜转移癌临床少见,故对于已明确或高度怀疑的肺癌患者,出现眼部症状时,要予以重视,及时行眼底检查,结合眼科B超、眼底血管造影、MRI等,排除转移可能,协助完善治疗方案。相反,若以眼部症状首诊,可疑脉络膜肿瘤时,需行全身检查,尽早发现原发灶,及早治疗。

猜你喜欢
脉络膜B超眼部
高度近视脉络膜结构与血流变化的研究新进展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窥见眼部瑜伽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美目莫忘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