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2019-01-05 02:21王宏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20期
关键词:脑组织病程进展

张 伟,王宏勤

随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数量逐年增多,其中约10%的病人为严重的大面积脑梗死( 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 ,仅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达80%,去骨瓣减压术( 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DHC) 是针对释放颅内空间特有的手术,足够的颅内空间可以减低颅内压力,保证脑组织的血流以及氧供,避免了脑水肿导致的组织移位压迫脑干,为挽救病人的生命提供宝贵时间[1]。由于缺乏足够高质量临床数据,不是所有LHI 病人都会出现严重的脑组织移位或脑疝,预防性DHC 可能会导致过度医疗; 同时,存活病人生存质量的下降也使得这一手术无法常规进行,大部分临床工作者仅将其作为“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2]。故在决定是否该积极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上仍存在巨大争议。LHI是指颈内动脉远端或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主干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大面积梗死,常波及2 个以上脑叶,甚至整个大脑半球[3]。由于 LHI 的高致死率,德国海德尔堡大学Hacke 教授等人于1996 年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I)[4],而 MMI 病人脑疝的原因在于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发生水肿及肿胀,细胞膜转运体功能的丢失,引起细胞毒性水肿。持续的水肿破坏了血脑屏障,肿胀的脑组织发生位移,压迫其他脑组织引起脑疝[5]。目前,尚无可靠预测 LHI 恶性进展的方法[6]。而且并非所有病人都会呈恶性病情进展,部分病人也可在内科治疗下度过危险期。有大量研究通过对实验室以及临床数据的分析,试图找出LHI 病人病程恶性进展的原因,达到及时准确地救治病人的目的。本研究针对LHI 病人提示恶性进展的相关因素及DHC 治疗MMI 时机的选择进行综述。

1 LHI 病人病程恶性进展的相关因素

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病程进展迅速,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6~8 h 形成梗死灶,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病人会表现出不同的体征,如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而影像学的变化,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到病人病情的变化。通过这些可以尽快评估病人病情,决定治疗方案。

1.1 病史及体征

1.1.1 意识及体征的变化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评分是对病人昏迷程度的量化指标,GCS 评分进行性降低反映着意识障碍的恶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包含了神经系统、精神状态等检查,并量化评分,可详细地描述病人的病情变化程度,评分的高低预示着卒中的严重程度。有研究指出起病6 h 内NIHSS 优势半球侧≥20 分和非优势半球侧≥15分可提示MMI[1]。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偏视等神经功能障碍,对神经功能变化的评价可由NIHSS 评分来完成。

1.1.2 颅内压力的变化 颅内压的变化并不能预示病程是否出现恶性进展,只有约25%的病人出现颅内压变化。恶性脑梗死病人临床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脑水肿,而不是颅内高压及意识水平的下降,这是由于脑水肿使丘脑和脑干移位所致[5]。

1.1.3 血糖水平 高血糖常常出现急性脑部病变当中,持续的高血糖水平会增加此类病人的恶性预后,包括脑梗死。由于急性脑损伤的病人对低血糖水平产生的副作用敏感性增加,故在调节血糖水平时需慎重[7]。1.1.4 既往病史 既往病史有心脑血管卒中、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动脉硬化与LHI 恶性预后相关,常会导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8],房颤所致的LHI 病人相较于以颈内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病为起病原因的病人,宜更早地进行手术[9]。白细胞数目的变化,因特异性较差而暂不考虑,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S100B 的临床价值还有待大量高质量临床数据支持[1]。

1.2 影像学变化 CT 提示梗死面积大于MCA 供血区域的2 /3,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和( 或) 压迫大脑前后动脉及脉络膜动脉[1],MCA 梗死伴有其分支脉络膜前动脉梗死,且梗死范围涉及颞叶脑回,会引发局部区域脑水肿快速进展,进一步导致脑疝形成[10]。梗死面积未包括基底神经节的病人预后改良Rankin 量表( mRS) 评分明显高于包括该部位的病人[11],中线的移位提示脑组织肿胀严重,表明病程呈恶性进展[12]。优势半球的梗死病人相比较于非优势半球梗死的病人,其预后无明显差异[13]。计算脑梗死体积对病程进展的评估有重要作用,扩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DWI-ADC) 提示梗死面积>145 cm3; 磁共振成像( MRI) 显示发病 6 h 内梗死体积>82 cm3或当 MRI 显示梗死体积>78 cm3,伴有 24 h 后 NIHSS 评分>22 分,提示恶性进展[14]。脑血流量与脑脊液量比值小于 0 . 9 2 提 示 恶 性 进 展 ( 特 异 度 9 6 . 2 % ,敏 感 度96.2%)[1]。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灌注减低,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防治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有重要意义[15]。

2 MMI 行DHC 时机选择的相关因素

大量临床数据表明,DHC 可使MMI 病人获益,且其降低MMI 病人死亡率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可是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病人的筛选上仍未有统一的认识[16],同时由于 MMI 病人行 DHC 后,不同程度地会有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得临床工作者及病人家属在选择这一方案时犹豫不决。故病人的筛选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巨大问题。

2.1 年龄选择 2015 年 LHI 治疗指南指出,DHC 与MMI 病人的存活率改善有明显关系,多数证据强烈建议对于年龄低于 60 岁 MMI 病人行 DHC[2,6,16]。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尽管针对大于60 岁的MMI 病人DAC也可降低死亡率( 1 内死亡率由76%下降至43%) ,但存活的病人恶性预后概率明显增高[17-18]。另有研究指出≤65 岁和>65 岁病人DAC 术后mRS 评分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19],同时神经外科手册将DHC 手术的年龄限制为小于70 岁[20]。年龄是评估病人DHC 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1],但也有研究持不同意见[8]。

2.2 发病时间选择 急性脑梗死后水肿高峰期2 ~5 d,约68%的病人在发病后48 h 内出现症状,33.3%的病人在48 h 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约36%的病人在发病24 h 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48 h 内约68%的病人出现恶化[21]。欧洲3 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亚组分析显示脑梗死后 24 h 内、24~48 h 与 48 ~96 h 手术对预后也没有影响,目前没有明确证据界定手术时机[22-24]。大部分研究建议,为得到更好的预后,LHI 病人在病程出现进展但未发生脑疝时,DHC 应在发病24 ~48 h 进行,发病24 ~48 h 行DHC 对病人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1-2,8-9]。早期手术( 发病后 48 h 以内) 与更好的预后相关,而延迟( 大于72 h) 的手术会增加恶性预后的概率[95%CI ( 1.02,1.23) ,P = 0.02]。同时强调了在脑疝发生前行手术才是时机选择的关键[8]。

2.3 预后评估 病人预后结果评估,通常是对病人术后 6 个月至 1 年 mRS 评分进行统计,mRS 0~3 分为较好预后,mRS>4 分或者死亡作为不良预后[23-24]。由于病人预后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以及高额的护理费用,病人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2,13],故仅将mRS作为评估病人预后标准,但不能全面评估病人的预后情况,考虑到这些情况,还可以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定( MARDS) 以及生活质量评价表( Qol) 调查等,以全面评估病人预后[23]。

3 小 结

总之,针对急性恶性LHI 年龄小于70 岁的病人,可考虑早期( 发病48 h 内) 行DHC。但由于无论是单纯内科治疗,还是内科治疗联合DHC,这些都不足以改善病人发生LHI 时的根本问题,而且往往会伴有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所以许多临床工作者、病人及家属对该手术认可度欠佳。救治LHI 的根本是如何尽快使梗阻的血管再通,或者通过重新建立其他通路,以保证脑组织足够的氧供,从而尽可能保护病人脑部功能,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还无法安全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所以为了尽可能够拯救病人的生命,DHC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脑组织病程进展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