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鸡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优势

2019-01-06 20:28夏烽宸孙君玥
作物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养鸡种养鸡群

夏烽宸,孙君玥,黄 璜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随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社会不断发展带来对物质需求的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渐渐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集约发展。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开发及使用,现代农业的模式渐渐发展为“高投入、高产出”[1]的生产方式。但由该生产方式带来的大量农药残留、化肥残留、污水排放及禽畜粪便堆积等问题,致使自然环境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之初,便有将牲畜粪便施用于农田以作为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及改善土壤肥力的做法[2],而后在广东顺德等地还出现了如“桑基鱼塘”[3]等较原始的生态种养模式。这些较为原始的生态农业做法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但均局限于当时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理论知识匮乏等原因而没有进一步推广[4]。而生态种养中的稻田养鸡,是一种以水稻种植为中心,家鸡散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及人工调整相结合的立体生态种养方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放养鸡群,不断捕食田间害虫、啄食田间杂草,以显著减轻田间的病虫草为害,从而降低农药施用率,促进水稻的生长及发育。同时鸡群的排泄物可作为优质的稻田有机肥,从而减少生产中对化肥的需求,而水稻田又能为鸡群提供大量天然动、植物性饲料,可大量节省饲料的人工投入,从而生产出高品质、低投入及无公害的稻米和鸡产品。结合湖南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特点,发展稻田养鸡这一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市场对稻米的需求,还能适应人们对肉、蛋食品安全日益的重视,从而在该模式的散养鸡群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于湖南省发展和实施稻田养鸡这一生态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且有利于该模式在当地乃至其它地区的推广及应用,且兼具经济及学术意义。

1 模式可行性

稻田养鸡是经过长期实践及分析而得出的新稻田立体种养模式[5]。稻田养鸡不仅可以改善水稻田间的生态环境、降低水稻感病几率,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并改善土壤质量,从而做到使水稻在一定范围内增产,且同时得到非水稻的农副产品,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1 鸡群养殖的可行性

鸡群养殖需要较干燥或半湿半干燥的场地,而水稻田前期在合理范围内起垄、后期放水的情况下,恰巧都可以满足鸡群养殖对场地的要求,鸡可在田间自如活动。若鸡群活动场地依然不够宽敞,还可以考虑人工搭棚,以满足其活动及栖息所需。在养殖期间,鸡群可取食田间害虫、杂草,当水稻进入灌浆期后还可取食稻粒,稻田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提供了食物来源,人工投饲量可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增减。稻田养鸡不但可以大大地节省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投入,还可以减少饲料和人工的投入,在节省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稻田养鸡的可行性。加之该模式下鸡粪可直接用于肥田,环保效果相当显著。当水稻成熟收获以后,鸡的平均体重可达到2000 g或以上[6],均可投入市场,产生一定经济效益;而在此之前所收取的鸡蛋及幼鸡苗也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以上分析表明,稻田可满足鸡群的活动性和食性,且能有效利用鸡群产生的排泄物,证明该模式是合理可行的[7]。

1.2 水稻生长状况

稻田养鸡模式需要起垄,稻田起垄在一定程度上对稻田的微地形进行了改变,从而使土地利用面积得到了增加,进而使稻田的总受光面积得到了提高,为水稻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受鸡群的食性和生活习性影响,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为水稻的良好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帮助;鸡群粪便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肥,这使得在稻田养鸡的模式下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8],因此稻田的土质和水质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使得水稻的高产不仅拘泥于某一季,而是可以在该模式的调节下渐渐稳定,相对成为常态。与传统稻作模式相比,为适应养鸡需求,稻—鸡模式用水量较少,可在保证稻米产量的同时做到节约水资源[9]。由上可得,稻田养鸡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并未造成负影响,相反合理配合鸡群养殖有利于水稻生长,可达到增产效果。

2 模式优势

2.1 土壤肥力改善

生物质炭(Biochar,简称生物炭),一般是指各种由生物质如木材、动物骨骼、植物组织、畜禽排泄物及农林废弃物等,在完全或部分缺氧和相对较低温度的条件下经裂解或炭化而产生的一类富碳物质[10]。生物炭质可增加土壤对水肥的固定、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继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构成和数量构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周玲红等[11]、魏甲彬等[12]研究表明,冬闲稻田养鸡与生物炭结合施用对稻田活性炭、有机碳及土壤氮含量的提高有显著效果,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有研究表明,稻田养鸡结合生物炭的施用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的排放量,做到稻田固碳,对土壤肥力的保持有长远影响[13,14]。周玲红等[15]认为,“冬季种养—双季稻”种养制度中的鸡粪原位还田,在双季稻期间可减少肥料用量,因还田的鸡粪能基本满足中高产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2.2 稻米产量提高

稻田养鸡模式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改善其保肥保水能力,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同时稻田起垄可加大田间的光合面积,使水稻的营养生长量较传统方式有所提高,从而为其后期的高产打下基础。周玲红等[15]研究表明,其早、晚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冬闲稻田养鸡配施生物炭结合模式(BC)>冬闲稻田养鸡模式(C)>冬闲稻田添加生物炭模式(B)>CK,早稻B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晚稻BC显著高于B和CK。与CK相比,B、C和BC处理早稻实际产量增幅分别为12.09%、12.44%和19.25%;晚稻增幅分别为7.14%、8.39%和12.87%;BC与B和C处理相比,早稻实际产量增幅分别为6.39%和6.06%,晚稻增幅分别为5.34%和4.13%。稻田养鸡模式可有效降低病、虫、草害对水稻生长带来的影响,使其产量得到一定的保证。以上分析表明,稻田养鸡模式可从保证土壤肥力、增大水稻光能利用率及降低病虫草害干扰三方面来提高稻米产量。

2.3 生产成本降低

稻田养鸡模式利用鸡的食性[16]及活动特性,可将稻田中的草害及虫害降低,从而使由某些昆虫或杂草造成的病害得到一定抑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药、虫药、草药的施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周玲红[17]研究表明,鸡粪可以为稻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也能降低成本;稻田可为鸡群提供大部分的食物,能减少人工的饲料投入量,降低投入成本;稻田养鸡比传统的水稻种植灌水量少,可达到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的效果。

2.4 生产污染降低

稻田养鸡模式可减少农药及化肥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还可以防止土壤肥力退化及水土污染或水体富养化现象出现,在保证农业输出的同时不污染环境,同时,鸡粪还田能防止其污染水土的情况发生。大量研究表明:稻田养鸡配合生物炭的施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固碳的同时做到减排,从长远来看不仅保护了土壤质量[18],还保护了大气。

3 稻—鸡种养模式与常规模式效益比较分析

3.1 经济收益比常规模式高

相比于传统的稻作模式,稻—鸡种养模式是有较大经济收益的。从种养收益上来讲,结合种植地点光温水肥条件,合理选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水稻品种和鸡品种。稻—鸡种养模式可使水稻产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经济效益更大,同时,养殖过程中所得的土鸡蛋、散养成鸡和幼鸡苗也能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

3.2 投入比常规模式少

稻田养鸡模式的构建相当于一个人为生态圈的构建。首先,鸡的生活场所主要在稻田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场地的需要;其次,鸡的饲料主要以田间害虫、杂草和一小部分的稻谷为食,鸡的饲喂成本极大地减少;第三,得益于鸡的食性,水稻的虫害、草害乃至由虫、草引起的病害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减少农药的投入;第四,鸡的粪便等生物废物在稻田中可作为优质有机肥,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处理,降低了化肥的施用和投入;第五,除围网、搭棚等少量保护措施外,其它田间管理如同一般大田,并不会耗费过多额外的人力物力。

3.3 生态效益比常规模式好

稻田养鸡模式在利用自身生态系统平衡下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该类化学物质对水质和土质的污染,鸡粪等得到了合理利用,增强了土壤的保肥保水力和给肥力,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稻米的高产稳产,符合绿色农业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外,养殖鸡群产生的废物可作为水稻天然有机肥[19],且在时间和季节变换中温度的作用下结合水稻本身的生物性代谢形成一定的生物炭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从而根本上改善了土壤条件,真正做到肥田养田,不仅是从短期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量,更为长期的水稻丰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做到可持续发展,从长期输出上有正影响。

综上,稻田养鸡确实能提高经济收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且适合本地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模式的关键点在于从人工构建一个相对较小且合理的系统出发,使其内部做到相互制约然后达到平衡,在符合生态发展规律后再通过人工插入而最终做到绿色、高收益和低成本三者的结合。

4 展望

虽然目前稻田养鸡生态种养模式在经证实后确实有其长处,然而其推广范围却不大,希望此模式可以被更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中。相比于传统的水稻生产或毛鸡养殖,稻田养鸡的可操作性、优越性和立体性确实要更强,但该系统对农药和化肥相对比较敏感,且禽畜的生长对水土要求相对较高,未来可以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以解决这一矛盾。

猜你喜欢
养鸡种养鸡群
林下养殖鸡群人工免疫失败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引起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因素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春季健康养鸡突出“四个关注”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画里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