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本剧编演活动提升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

2019-01-06 02:14魏文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中记叙文教学与写作现状以及提升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意义,提出要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可以引进编演课本剧这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介绍了编演课本剧纳入常规写作训练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编演课本剧;记叙文写作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魏文燕,福建省柘荣县一中教师。(福建  柘荣  35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利用话剧编演活动提升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NDKY19-4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88-03

编演课本剧的校园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时有出现,此活动既可以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然而,编演课本剧在多数教师心目中只是课堂的偶尔点缀,鲜有教师将其系统应用于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系统地将编演课本剧纳入记叙文常规训练当中,以提升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一、高中记叙文教学与写作现状及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写作训练的主流,而记叙文写作则长期被“边缘化”,一是受高考命题的影响,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全国卷)虽然在文体上说明文体不限,却更适合写作议论文;二是一些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能力依赖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指导低效无用,而这种指导的缺位造就了一大批“原生态”“语言与情感低龄化”和“假大空”的记叙文。

1. 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关系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语文课程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等特点,既要适合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个体差异,决不能“一刀切”。教师应考虑到有些学生喜欢并且擅长文学性的记叙文写作,以往的“一刀切”的议论文写作深深地伤害了这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的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也不可或缺,甚至,对于大多数将来不从事文字、文学工作的学生而言,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反而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将一次有意义的旅行经历化为文字形成攻略与人分享、只言片语地在社交平台上晒心情……这些似乎对学生无甚帮助,却对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意义深远。

2. 高中记叙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导致不必要的写作束缚。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为此,不少教师陷入一个误区,要求学生写身边或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长期以来,学生深受“真情实感”的束缚,如何解除束缚,释放学生的想象力,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倡导“自由写作,自由表达”的理念呢?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真情实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诗人(这里的诗人是广义,即文学创作者)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者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由此看来,记叙文的寫作不应该拘泥于写身边或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人真事,同理,“真情实感”也不应该囿于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的写作仅仅“在自己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那么写作的广度与深度就要大打折扣,学生的想象力又将置于何地?我们的写作不仅可以“在自己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还可以也需要“在许许多多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记叙文写作可以通过虚构打破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局限,想象一个别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别人,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每个生活细节都能经得起推敲,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都符合情感发展的逻辑,写作者将自己置于一个虚构或者别人的故事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代入,与笔下的人物同悲同喜,情感既是笔下人物的,也是自己的,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情实感”呢?编演课本剧赋予学生巨大的写作自由,学生的笔可以自由地出入古今中外,或英雄美人或凡夫俗子,潜入他们的生活世界,构造生活细节的真实,潜入他们的情感世界,编织情感的真实。

二、课本剧编演活动提升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策略分析

1. 阅读经典话剧、课本剧剧本是必要准备。阅读经典话剧、样板课本剧剧本的目的是熟悉剧本写作的基本格式、积累戏剧常识、品味人物语言、揣摩舞台说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积累整合语言素材,探寻言语活动规律,接受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从而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与“审美欣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当然,在学生精读经典话剧、课本剧剧本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话剧、课本剧的视频音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本剧的魅力,激活学生自主编演课本剧的内驱力。

2. 遵循循序渐进、训练目标明确两大原则是保证。首先,由于我们的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差异,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先易后难、有梯度的训练。笔者在实践中安排了如下的训练层次:先独幕剧后多幕剧、先简单人物对话后完成包括舞台说明在内的完整剧本、先教师提供故事大纲后学生自主创作。其次,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传统记叙文写作训练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完整写作,导致了“什么都练,什么都没练好”的情况,而分解课本剧的编写步骤有利于实现记叙文的分块针对性训练,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畏难情绪,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

(1)训练语言描写的方法——编写独幕情景剧。编写独幕情景剧,其实就是让学生集中精力描写人物对话,目标在于让学生切实感受、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自然鲜活生动的特点,并学会在人物语言描写时注意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例如,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训练题:根据相关提示,展开合理想象,编写一幕独幕剧,注意把握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下文字来自一位学生的写作片段,通过对话,我们基本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的基本个性。

一买瓜人抱着一个不甜的西瓜到水果店兴师问罪。

买瓜人:(抱着被切成两半的瓜,沉着脸)老板,怎么回事?我千交代万交代,请您务必给我挑一个甜的瓜,可是这瓜根本不甜哪?老板,你说怎么办呢?

水果店老板:姑娘,莫生气,我来看看怎么回事?(说着,赶紧把买瓜人手上的瓜接过来,脸上挂着歉意,熟练地用水果刀切了一块放嘴里尝了一下)哦,姑娘,真是不好意思,这批瓜真是中看不中用呢,看着切出来的瓜色还挺好看的,孰料味道是差了点,我看这批瓜估计都是这样的。这样吧,姑娘,我把钱先退给你,下批有好吃的瓜到了,你再来买怎么样?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跑了一趟。(看买瓜人没有异议,水果店老板赶紧把钱退给了买瓜人)

买瓜人:(对老板的态度比较满意,一直绷着的脸松了下来,露出微笑)好的,老板,有好吃的瓜到了,记得招呼我买呀。

水果店老板女儿:(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女孩,一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母亲处理纠纷,看顾客走了,忍不住问母亲)妈妈,这批瓜都不够好吃,卖不出去,怎么办?

水果店老板:你妈妈做小本生意,确实不容易,运气不好,进了一批不够好吃的瓜就意味着可能要赔钱了,但是咱们还是要诚实,妈妈不知道瓜不够甜,当作甜瓜卖出去了,确实是疏忽,接下来,我要降价处理这批瓜,要明确告诉顾客瓜不甜。我们虽然是小本生意人,这点道理还是懂的。(小女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2)训练心理描写的方法——编写情景剧的人物独白。编写情景剧的人物独白,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通过心理描写呈现人物内心的挣扎、矛盾,并且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训练题:易水诀别之时,面对太子丹的表面客气实则猜忌怀疑,面对艰巨的刺秦任务,面对无论成功失败都是注定赴死的结局……荆轲内心感慨良多,请同学们为此时此刻的荆轲写一段心理独白。下文是一位学生的写作片段,他有层次地写出了荆轲内心的痛苦、绝望,呈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

风声萧萧,易水呜咽……这风,这水似乎也洞悉了我的命运,在为我悲泣,此行无论成功与否,总免不了一死,死,我是不怕的,人总有一死,可恨的是这不是我想要的死的方式。大丈夫当出将入相,立不世之功,我素来好读书击剑,广结贤豪长者,为有朝一日觅得良主贤君,得以一逞平生之抱负。当日,燕太子将刺秦之大计交于我,虽非我所愿,但深感太子之恩遇不可辜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最终接受刺秦重任,若得为知己死,也算死得其所。孰料,燕太子表面上对我礼遇有加,实则对我颇有猜忌,他若视我为知己,又何至于屡屡言语相逼,催我上路,他若真正了解我,定知我一诺千金,怎需要他如此催逼。罢了,罢了,他虽非我知己,但我荆轲既然承诺在前,断然不会食言。但天——知——道,我不甘心!不甘心!

(3)訓练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为剧本添上必要的舞台说明,恰恰可以训练学生综合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下文是一位学生原创的乡土题材短剧《少年游朴传奇》。

游朴:(踉踉跄跄地推开李昌,伸手抹了脸上的血放到眼前,手不住地颤抖……震惊、难以置信)怎、怎会如此?(甩袖转身,手指关帝像,咬牙切齿,语气愤恨,大声)世人欺贫,你也欺贫!关帝爷啊!为何你竟是这般错勘贤愚不辨黑白!你简直枉为神明!我一颗清白之心被凭空诬陷你竟不加证明反而落井下石,是何等愚妄!若我游朴有出头之日,定将你这关帝庙贬居城外!(重重甩袖,转身欲走)

本片段中括号内加横线处即是舞台说明,其中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细腻有层次地写出了主人公的绝望、无助与愤怒。通过舞台说明训练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潜入到笔下人物的世界,闻其所闻,为其所为,用心地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应有的神态、动作,而在传统的写作中,大多数学生不怎么在人物的神态、动作上用心。

3. 以编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编的模式是重要助力。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最大的认可是将其打印出来展示,而笔者则告诉学生对一个剧本的最大认可除了打印展示还有机会被搬上舞台,学生则可能成为演出课本剧的顾问或者导演。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走上舞台无疑是一件美好的事,将剧本搬上舞台的渴望让一群疲于应付写作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将在剧本写作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常规的记叙文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记叙文写作能力,促使其获得写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与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人生,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教师更要不忘语文教学的初心,淡看得失,这样才能拨开迷雾,觅得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