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价

2019-01-07 05:22闻丽姣赵晓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小脑

闻丽姣 赵晓丹

(1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6;2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13)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以单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剧痛为主,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促等特点。病发后,患者可出现如、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在临床诊断中,由于三叉神经体积较为纤细、结构精细且复杂,且位于后颅窝,导致影像学难以判断其病变处与正常神经和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后续诊断及治疗开展,降低治疗效果[2]。因此,临床有必要采用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更好的明确三叉神经痛的具体情况。本研究选取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再次分析MRI诊断结果,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资料,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理学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经过MRI检测之后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风险,其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基本资料齐全。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62.4±2.5)岁。

1.2 方法:患者均接受常规颅脑MRI检查,平扫、桥小脑角区的高分辨3D TOF及3D FIESTA序列扫描,后根据MRI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病变处的责任血管,同时进行跟踪手术对比分析,具体操作如下:使用由西门子1.5T超导MRI仪器,头部为鸟笼状的8通道线圈进行扫描,扫描部位除常规头部平扫外,也包括矢状位T1WI扫描及横轴面T1WI、T2WI扫描。主要参数设定:T2WI为TE 120 ms、T1WI为TE 15 ms、TR 500 ms、TR 4000 ms、层厚为4 mm、层间距为0 mm、矩阵为256×256;3D FIESTA:TR/TE为4.4 ms/1.8 ms、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0 mm、FA为60°、NEX为2.0、FOV为18 cm、矩阵为256×256;3D TOF:TR/TE为21 ms/3.1 ms、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0 mm、NEX为1.0、FA为20°、FOV为2 cm、矩阵为256×256。经由相应的软件根据患者检查得到对应结果,即:三叉神经痛部位神经图像以及周围血管对神经痛神经的影响。再次检测结果由工作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单独进行盲法阅片,判断患者病情情况及病变处神经血管关系。

1.3 诊断标准:经影像显示,患者三叉神经痛痛处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情况,如接触部位较为紧密,且存在明显的受压或移位情况,便可判断为神经受压或移位;如神经痛处神经与周围血管有紧密接触,但是无明显压迫或受压迹象,可判断为血管神经间的单纯接触;从不同角度详细观察,如患者出现两次或以上相同的鉴定结果及判定为阳性,而诊断结果出现差异时,则由医师相互讨论对最终结果进行判定[3]。

1.4 数据处理: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 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检测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60例患者中经MRI检测诊断:患者均存在责任血管,位于左侧28例、位于右侧32例,无患者双侧同时发病;手术诊断结果:患者均存在责任血管,位于左侧29例、位于右侧31例,无患者双侧同时发病。诊断符合率为98.33%(59/60)。60例患者经MRI诊断:椎动脉4例、小脑下前动脉13例,小脑下后动脉9例、小脑上动脉34例;手术诊断结果:椎动脉4例、小脑下前动脉13例,小脑下后动脉8例、小脑上动脉35例;诊断符合率为98.33%(59/60)。

2.2 患者责任血管的MRI结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责任血管的3D FIESTA序列为低信号、3D TOF序列中为高信号。60例患者责任血管起始于三叉神经有47根,岩尖处为5根,脑迟部的有8根。60例患者有5例中神经受到血管压迫后或出现移位,55例血管神经间为单纯接触。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多为40岁年龄以上、中老年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据临床资料[4-5]记载,虽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但多数学者均认为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神经脱髓鞘导致,多数患者病发后疼痛头部为集中在右侧面部,起初可有面部、口腔、下颌某一点,而后可逐渐扩散到三叉神经所涵盖区域。而且,由于三叉神经痛发作并无明显征兆,在正常生活中往往会突然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以往临床多采用放射学检查,但由于三叉神经自身特性及解剖特点,导致放射学检查对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意义降低。近年来,随着科技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体系将MRI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疾病的诊断,MRI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前提下获得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再次接受MRI检查,其诊断结果准确,并能够看出病变处与正常神经和血管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准确的资料支撑。通过观察其他学者对其开展研究[6],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均认为MRI检查应用于三叉神经痛诊断中临床价值较高,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将MRI检查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中,能够得到准确且清晰的图像,由医师观察后了解三叉神经病变情况,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干预及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小脑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MRI融合技术提高三叉神经痛伽马刀治疗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探讨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
双胞胎在这儿呢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